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22:42: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7张PPT)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呢!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来去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5 大自然的语言
1.熟记 “翩”“谚”“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字藕舫,浙江上虞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预习检查
翩然 簌簌 物候 载途
农谚 刺槐 连翘 孕育
衰草连天 悬殊 销声匿迹 草长莺飞
piān
hòu
zài

huái
yùn
yàn
qiáo
shū
yīnɡ

shuāi
读一读
预习检查

占据

拮据

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

多音字
预习检查

piān
翩然

piān
篇章

piān
偏僻


销声匿迹


心怀叵测


密密匝匝
形近字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农谚】
【悬殊】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文中指种子或孢子发芽。
动作轻快的样子。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文中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差很远。
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预习检查
例句:春天来了,百花齐放,草长莺飞,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等。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例句:海面上波光粼粼,波涛起伏的浪花犹如母亲温柔的摇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而复始,无尽无休。
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循环往复”“终而复始”等。
【草长莺飞】
形容春天的景象。
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初读课文
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①寻找段落中心句。②寻找设问式语句。③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再读课文
为了把介绍的对象说清楚以便被人接受,介绍事物或事理时,作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内外、远近、高低、上下、左右、整体局部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等。
逻辑顺序:按照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展开,如由总说到分说、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
浏览课文,结合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概括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
物候与物候学的概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说明对象
重要性
取决因素
研究的意义
逻辑顺序
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细读课文
再读课文,思考: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具体来说,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轻重不等,由重到轻,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顺序。
学习第7—10段,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勾画出关键词句,分析这段话的内部关系。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提示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主次分明。每讲一个因素都举了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
拓展存储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中的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诗人在初夏游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发现山寺中桃花才刚刚开放。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课外收集几则农谚或几句古诗,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明白并深入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体会了本文说明语言的严密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典雅。
品味语言
任务一
细读文章第1、2段,找出喜欢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阅读感受。
示例: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到来,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这几句话用词形象生动,“萌发”“次第”两词准确又典雅地反映了草木抽芽,花朵依次开放的景象,渲染了春天的活泼气息;而“翩然”更是让燕子灵动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些词语大大加强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给读者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任务二
比较文章第1段内容和下面这段话,它们在语言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3、4月份,气温升高,积雪开始融化,各种植物也逐渐变绿。5、6月份,候鸟回归,夏天到了。秋天,植物叶子渐渐变黄、掉落,候鸟南迁,昆虫消失。冬天即将来临。
文章第1段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典雅、准确,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课件出示的这段话,内容上也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物候现象,但语言平实、简洁、准确。
任务三
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语言生动或准确的句子,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示例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批注: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现象之中。
示例二: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批注:这段文字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思维探讨
探讨任务一
回顾上节课归纳分析的本文的说明内容,看看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理的,即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文章说明的事理——物候现象。
方法:勾画关键句子,做批注。
示例:第3段末“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4段开头“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物候学研究的对象。
示例一:“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物候观测的意义之一。
示例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示例三:“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物候学研究的意义之一。
探讨任务二
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贯穿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都很深刻,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来探究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在事理中贯穿他的科学思想的。
课文第8段中“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一论断是仅对我国适用,还是对世界各地都适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对世界各地都适用。海洋比热容比陆地大,冬季降温慢,较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温和;春季气温回升,海洋升温慢,近海地区反而温度更低。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感悟一:大自然孕育了我们,大自然的语言处处可见: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让我们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吧。
感悟二:说起大自然,人人都会神往。那里有清新的空气、柔和的轻风、幽静的草地、绿色的森林……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有谁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吧!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例如,课文的第1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展现了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短语形成对偶,再加上后面一个稍长的短语,勾画出一派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另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3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表示数量时,是对范围的限制,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语言生动、准确、严谨。
写作特色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设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育 簌簌(  ) 衰草连天(   )


shuāi
课堂检测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意思,文中“风雪载途”的“载”意思应为(   )
A.装载  B.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
C.充满(道路) D.又;且
销声匿迹
C
课堂检测
消声匿迹
【解析】“风雪载途”的意思是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所以“载”应该是“充满”的意思。
2.(2022·四川乐山)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中国航天英雄。
B.在植树节活动中,同学们妙手回春,为嘉州大地多种树、多添绿,建设美丽乐山。
C.乌木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种木雕作品,精美绝伦,展现了工匠们入木三分的雕刻技艺。
D.《中国诗词大会》打开了一扇扇窗口,将销声匿迹的唐诗宋词重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A
课堂检测
. . . .
. . . .
. .
. .
. . . .
【解析】B项,“妙手回春”一般用来赞美医生医术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句中用来形容同学们通过植树建设美丽乐山的行为不恰当。C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句中用来形容雕刻技艺,不恰当。 D项,“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句中用来形容唐诗宋词,不符合语境。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A.举例子 作引用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B.作引用 打比方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C.举例子 作引用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D.作引用 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B
课堂检测
【解析】(1)句引用农谚“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引用;(2)句把生物比作“活的仪器”,是打比方;(3)句“十天”“五六天”是列数字,并且把1962、1961、1960年的植物的花期进行比较,是作比较;(4)句举了大连和北京连翘和榆叶梅盛开的例子,并且作了比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
“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尽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A
课堂检测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活动”;C项,表意不明,“连胜三局”前应加“阿尔法狗”;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发现、干预和制止”。
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
系。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拓展探究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拓展探究
拓展延伸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古代农谚选粹
拓展探究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