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预习要求
1.正字音,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用红笔标注出通假字、重点文言字词、文化常识,有疑问处做好标记。
关于孔子
孔子,名___,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世;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
标识主体为昂首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组合构成的变体“汉”字。寓意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快速走向世界。
疏通文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疏通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疏通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疏通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疏通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疏通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文章思路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 千乘之国,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问志 言志 评志
哂之(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志
人物分析
面对孔子的提问,学生各有什么表现?试分析其形象特点。
率尔而对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冉有(求)
子路(仲由)
“求!尔何如?”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赤)
“赤!尔何如?”
“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点)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人物分析
文中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的哪些态度?
循循善诱
教学民主
因材施教
子 路:
侧重强国
冉 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曾 晳:
百姓幸福生活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志向各有侧重
四位弟子的说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文本探究
孔子为什么对曾晳的说法“喟然而叹”?他对其他三子的说法持什么态度呢?
文本探究
为何“哂”子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文本探究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文本探究
他对其他三子的说法持什么态度呢?
孔子对子路等三人言“志”并未否定。
对话中谈及三人的特长是: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兵役等军政工作)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县长或总管)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外交辞令)也"。
文本探究
他对其他三子的说法持什么态度呢?
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 ?
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第349页〕
文本探究
据清人林春溥考证,认为此事当在鲁哀公十- -年孔子返鲁之后。孔子返鲁时年七十岁,子路(姓仲名由)六十岁,冉有(名求)四十岁,公西华(名赤)二十七岁,曾皙(名点)年无考,似与孔子相近。(一般则以为此章按年龄排列顺序,曾皙小于子路。)“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是时鲁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而汲汲济时之心,不能不望于吾党。”(《开卷偶得》卷六)
文本探究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文本探究
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
用之则行: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
舍之则藏: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
文本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