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6:3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课文导读,了解课文大意。
2、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3、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柳诒[yí]徵[zhēng]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谈谈你知道的孔子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谈谈你知道的《论语》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谈谈你知道的《论语》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陪侍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陪长者闲坐”,这样的环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问“志”
言“志”
评“志”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
lún
j n

sh 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shè


r n
重点字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介词。
年纪比你们大
乎:于。比
不要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
以:动词,做
闲居,平时
宾语前置
不知吾也
以通“已”,停止
宾语前置
则以何哉
宾语前置
毋以吾也
孔子说: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说了.你们平日总在说:‘不了解我呀! ’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 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样的态度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第二段写孔子四位弟子言志,他们各谈了自己的什么志向 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即率然,轻率急忙的样子
等到
儒家伦理道德
和学问
微笑
饥馑指荒年。
五谷不熟曰饥,
蔬菜不熟曰馑。
指军队。有军队来侵略它

春秋时四匹马拉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因:继
治理
状语后置
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工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姓仲名由)
有抱负,坦诚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却失之鲁莽、轻率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
或者
动词,治理。
等到
使动用法,使……足。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
至于
等待
至于礼乐教化就要等的新高的人了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工夫,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姓冉名求)
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礼服,这里指穿礼服章甫:礼帽,戴礼帽。
名作动
相,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存在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如:或者
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会;诸侯同见天子曰同。
诸侯祭祀的事情,或诸侯会盟的事。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先祖的场所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带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志向虽各有侧重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通“稀”,鼓瑟的声音逐渐稀疏
拟声词,指曲子终了的琴音;也有人说“铿”地一声,指弹奏终了时的最后一声高音
作,起身
伤,妨碍。有什么妨碍呢?
跟三位说的不同。撰,陈述
鼓:弹奏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通“暮”,暮春
沂,沂水。
状语后置,乎沂浴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状语后置,乎舞雩风
长叹的样子
与,赞同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呀。”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姓曾名点)
从容洒脱而又谦恭
志:
性格:
春游图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已矣,罢了。也已以,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罢了
为什么
走在后面
指子路、冉有、
公西华
谦让
是故,因此,所以。
以:用
状语后置,以礼为国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同“欤”
唯:语气词。
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
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形容词作名词,大相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一个小司仪,那么谁能做大司仪呢?”
¤为何“哂”子路?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孔子的“礼”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译文:如果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礼乐就复兴不起来;礼乐复兴不起来,刑罚就不会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就不知该如何做。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是国君,臣下是臣下;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各自按应有之道去做,要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的“礼”
“与点”的原因是什么?
“为国以礼”的治国思想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曾点所描绘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社会安定、其乐融融。
既然赞同,孔子为何
要“喟然叹曰”?
时代背景: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 “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
曾皙描绘了一个恬然自适、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是一个隐士的生活景象。
孔子的积极入世与隐逸之思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曾皙甚是知音!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问志 —— 师长风范
言志 —— 各展抱负
评志 —— 借评传志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
字词积累
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词缀。
摄shè:夹(在)。
饥馑jǐn:指荒年。饥,五谷不熟;
馑,蔬菜不熟。
哂shěn:笑。
俟sì:等待。
注音释词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
侯相见。同,诸侯同朝天子。
撰zhuàn:才具,指为政的才能。
冠ɡuàn者:成年人。古代男子20岁时
行冠礼,表示成年。
舞雩yú:台名,鲁国求雨的坛。
词类活用
端章甫: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
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赤也为之小,谁能为之大: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
小事,指做小相。大事,指治国为政。
第一部分(子路、曾皙─则何以哉)
先生问志
孔子的出场,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开明的印象。他先自谦的话语打消师生年龄上的隔阂,为谈话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之后,才让弟子言志。孔子确实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弟子言志
子路抢先轻率发言,说出治理“千乘之国”的抱负,强调的是勇和方,却未涉及礼;孔子报以微笑。冉有、公西华、曾皙先后被孔子
点名,冉有以才能可治理小国作答,公西华以才能配小司仪官作答,讲话内容都涉及到礼。曾皙被问,从容“舍琴”作答,言谈中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其言行追求,吻合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孰能为之大)
先生评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单独探问孔子对三同窗谈话的看法,似有些不自信,怕自己背离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孔子拿礼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一评点,从始至终也没有批评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