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茹志鹃《百合花》(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茹志鹃《百合花》(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6: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茹志鹃《百合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让通讯员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说明他在“我”面前是紧张局促的,也说明他认为投身到战斗中去才更有价值。
B.文中多次写明月,体现了“我”对战事的担忧,也通过月联想到故乡中秋的风俗,进而想起了那个拖毛竹的“小同乡”。
C.文中两次写新媳妇短促的“啊”,第一次表现新媳妇发现伤员是通讯员的惊讶,第二次表现她对通讯员牺牲精神的感叹。
D.通讯员死后,我说“不要缝了”,但新媳妇仍然低下头在缝,这更加表现出新媳妇内心的愧疚悲痛之情。
2.下列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小说行文的重要线索,“我”的见闻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感受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B.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色,通讯员的稚气与英勇牺牲、新媳妇的笑与“气汹汹”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惨烈,而是通过新媳妇缝衣服、夺被子等行为和从前线抬回来的伤员的状态来侧面表现。
D.本文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选取几个普通的生活横截面,揭示出解放军进行战斗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3.寓意深刻的典型细节描写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色。请在文中找出两处使用了细节描写的事物,并简要分析。
4.百合花具有丰富的意蕴,本文以“百合花”为题,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个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减)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场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碰壁的冲突也未正面描写,构思巧妙。
B.小说通过女性视角,更加细腻地刻画了小通讯员的腼腆、羞涩、纯朴与善良,让小通讯员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C.小说语言清新、自然、优美,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争故事写得充满诗意,而描写人物时语言又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D.小说属于战争题材,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融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呈现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
6.关于文中通讯员受重伤之后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既是小通讯员作为一个革命者自觉主动行为的表露,又是他临危不惧、舍身救人崇高精神的体现。
B.新媳妇先后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其中第二声是她了解到小通讯员负伤原因后发出的,表现她对“同志弟”英勇壮举的震惊和崇敬。
C.“狠狠地瞪”“气汹汹地嚷”表现了新媳妇对卫生员收回被子行为的着恼,对自己曾经给小通讯员带来委屈的自责,更是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
D.“(新媳妇)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是为了呼应上文不把新被子借给小通讯员的情节,使结构紧凑,故事完整。
7.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卡尔维诺曾言:“一个物象(体)出现在叙述中就立即充满某种特殊力量。”请从下面四个物象中任选两个,说说其在小说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被门钩下来的一片布 两个馒头 野菊花 白百合花的新被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9.下列各项中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特的女性视角是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
B.选文中的新媳妇一开始因为又羞又怕只愿意做下手,后来能帮小通讯员拭身子了,可见她工作熟练了,能克服自身的忸怩心理。
C.选文中两处加点的“啊”所表达的内涵不同。第一处“啊”表现了新媳妇看到伤员是小通讯员时的震惊意外之情,第二处“啊”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英勇壮举的敬佩与悲痛之情。
D.选文中多处运用“……”来表达人物不同的心理。如“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中第一处表现了担架员恳求“我”救治小通讯员的急切心理,第二处表现了担架员内心的期待之情。
10.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三段运用了平叙的手法,描写了故乡过中秋节的情景,这与“我”眼前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对战争的憎恶。
B.选文中描写了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缝补破洞的情节,运用细节描写与叠词,生动细腻地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歉疚与崇敬之情。
C.“我”劝新媳妇“不要缝了”,新媳妇却“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新媳妇想让牺牲的小通讯员能整洁体面些的心理。
D.选文中没有正面描写小通讯员受伤的情景,而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来侧面烘托小通讯员英勇无畏的精神,这样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感情更强烈。
1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2.小说《百合花》中写到通讯员在战火中牺牲,自然是残酷的,为什么能给人以美感?请谈谈“美”在哪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被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团长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两边地里的秋庄稼,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湿润的香味。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摞下几丈远。等我紧赶慢赶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儿,他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背向着我。我着恼地带着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他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害他出了这一头大汗。
我们到了包扎所,得知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得向老百姓去借。所以我请了通讯员,分头去动员。
不一会儿,我手里抱得满满的,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向里“大姐、大嫂”地喊。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我又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这条被子是那位年轻媳妇唯一的嫁妆。通讯员皱起了眉:“把人家结婚被子借来了,多不合适呀!……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摸出两个馒头,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走远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攻击,要付出多大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慰劳了我们几个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一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百姓死封建”,语言描写,既表现通讯员因未借到被子而不满于老百姓的保守,也为他后来得知事情真相而自责、不安作了铺垫。
B.小说对新媳妇神态、动作的描写极其传神。“不笑”“瞅着”既写出了新媳妇对共产党的敬意,又活画出她借与不借被子的矛盾心理。
C.插叙“我”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以想象再现家乡的习俗、童谣,营造和平生活的美好氛围,既增加了小说的抒情性,又衬托了战争的残酷。
D.以第一人称写人叙事,不仅巧妙地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子、献被子等情节自然地衔接起来,使小说结构谨严有序。
14.关于小说结尾几段中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表现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擦身子,一改先前的忸怩羞涩,可见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已不重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意识占了上风。
B.“一针一针地缝”“依然”“还是”,在这沉默得近乎执拗的行为里,既有痛惜、伤心,也暗含着借被子时给他钉子碰的自责、懊悔。
C.“劈手夺过被子”“气汹汹地嚷”,新媳妇对卫生员意气用事、使小性子,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外在表现恰恰说明她内心的痛苦无法遏抑。
D.她把自己的唯一嫁妆——有着喜庆色彩的枣红色被子,用来包裹战士遗体,这加重了事件的悲剧色彩,体现了作者“以乐写哀”的美学追求。
15.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除了让“布片”这个细节反复出现外,还借助不同的小意象来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逐一分析。
16.李关元在《论茹志鹃的创作》中写道:“《百合花》请英雄走下了神坛。”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第二次表现她对通讯员牺牲精神的感叹”说法错误,第二次表现的是新媳妇听到通讯员的事迹时的震惊和悲痛。
2.C “而是通过新媳妇缝衣服、夺被子等行为和从前线抬回来的伤员的状态来侧面表现”说法错误。“新媳妇缝衣服、夺被子等”的行为不是表现战争的惨烈,而是表现人性的美好。
3.表现细节的事物:干硬的馒头和插在枪筒里的野菊花。
“干硬的馒头”体现了当时解放军生活的艰苦。“插在枪筒里的野菊花”则表现了小通讯员的稚气未脱,也表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
4.①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②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
③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
④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5、D “融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错误,小说融描写和抒情为一体,没有议论。
6.D “是为了呼应上文不把新被子借给小通讯员的情节”错误。她把自己以前不愿意借的陪嫁被子,毫不犹疑地铺在棺材底,盖在通讯员身上,充分表现了她当时痛惜、后悔、歉疚的心态,从而较好地表现了一个普通民众的淳朴与善良。
7.①不给人物具体的名字,而用“小通讯员”“新媳妇”“我”表身份和职业的词代替名字,简洁直观体现人物关系,便于读者厘清人物形象和情节。
②更具典型性,不局限于某个人物,更便于代表当时的一类人,“通讯员”泛指所有的战士,“新媳妇”泛指人民群众,显得更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③更好地表达主旨,文章表现的是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人性美和人情美,表现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更利于主题的表达。
8.两个馒头:体现了通讯员对“我”的关心,两个馒头不仅是通讯员美好心灵的寄托,更象征着他的纯真与憨厚。
野菊花: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9、B “可见她工作熟练了,能克服自身的忸怩心理”分析错误。这一变化是因为被小通讯员的英勇壮举感动,所以才会“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10.A “选文第三段运用了平叙的手法”分析错误。文中所描写的是“我”回忆的情景,而非小说中真实发生的事,所以应为“插叙”。
11.①运用心理描写。
②中秋之月本是一年中最皎洁的最美的,而今却给敌人便利,给我军造成更大的困难。中秋节本是团圆之日,而今却因为战争,有家不得归。所以这看似无理的憎恶心理,更表现出了“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12.人物美。小说中通讯员在小巷中扑向那冒烟乱转的手榴弹,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情感美(人性美或人情美)。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着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语言美。《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觉,把战争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13、A “不满”错误。通讯员看到我抱得满满的被子,而自己却没有借到被子,感动不服气,并不是不满。“铺垫”错误。应是为他后来得知事情真相而自责、不安埋下了伏笔。
14.C “意气用事、使小性子”错误。新媳妇的做法表现出了新媳妇对战士们真挚、圣洁的爱以及军民情意深厚。
15.①野菊花。在枪筒里插上野菊花,表现年轻的通讯员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这样的生命消逝反衬战争毁灭生命和美好的残酷。②馒头。把馒头放在路边石头上给我开饭,既表现出通讯员对同志的细致关怀,又刻画出他单纯、羞涩(怕跟女性接触)的性格。③满月。天边涌起满月,让我既爱且恨。用这个意象引起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表达“我”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对总攻中战友安危的担忧。
16.①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合花》没有把英雄塑造成高高在上、无所不能(高大全)的“神”(形象),而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人。②首先,主人公通讯员虽然英勇,但小说却用更多篇幅突出他的单纯、稚嫩、羞涩、富有人情味,把他塑造成一个普通人、普通战士。③其次,没有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未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更多地将他置于日常生活场景中去,通过“送我”“借被”等生活化情节来展现人物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