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说“木叶”
林庚
01
1.把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理清文章的记叙思路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以及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学习目标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28年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贺知章的名诗《咏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
灼灼
涔阳
窸窣
褒
砧
言筌
(niǎo)
(zhuó)
(cén)
(xī sū)
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tiáo)
(pǔ)
(gāo)
(dìng)
(bāo)
(zhēn)
(quán)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
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2.词语理解
04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第三部分也就是第7段,这是本文的小结。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__叶下。
木
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统编必修下册
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其用意是什么?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用意:①引出话题;
②论述“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第二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用意:论证“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现 象
“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爱。
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其关键点在哪?
(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关 键 点
在“木”字
树枝
树根
明确:“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木叶”就是“树叶”。
“木叶”到底指什么?
木叶
树叶
概念
艺术形象
?
第1段:
第2段:
树叶
木叶
叶
落木
(门庭寂寥)
(兴盛繁茂)
第3段:
概念
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
形象
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读第4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
(一)“木”用于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VS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树
满树叶子,饱满
木
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没有落叶的形象 ;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树”则饱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是落叶的景况。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高木”则空阔。
含有落叶因素
第五段: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02
(二)分析原因: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由树与木潜在形象的不同,进而阐释树与叶、木与叶的形象
①“树”——“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层层浓荫的联想
②“木”——“木”有“木头” “木料”“木板”等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舒朗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叶”暗示着落叶。
所以树叶可以简化成叶,但木叶不可。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注解】筌:捕鱼用的竹制的篓子,有口,内有逆刺,鱼进入就出不来。
【译文】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不落言筌 得意忘言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04
(三)“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有微黄、干燥之感
“树”褐绿色,与叶接近←→“木”微黄色、干燥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舒朗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叶”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的
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沉沉的阴天
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落木”则更显得空阔,
连“叶”字的绵密之意也没有了。
“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和清秋的气息。
第七段:小结
作者说:
“木”和“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
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就是一字千里。
老师说:
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就要去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体会诗歌中潜在的形象。
01
说“木叶”
“木叶”成为诗人
所钟爱的形象(1-3)
诗人们钟爱“木叶”
古诗中很少用“木叶”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4-6)
第一个特征:暗示性
第二个特征:颜色性
小结:“木叶”与“树叶”的异同(7)
概念上:相去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金
现象
本质
层层深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03
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接引出谈论的话题;
二是例证,使对道理的分析有理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林庚先生此文揭开了鉴赏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作者在文中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中“木叶”意象的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引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落花”“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迁移拓展
木——空阔 黄色
树——饱满 绿色
意象
艺术特征
月
花
柳
杜鹃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武衍
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
——舒亶 (dǎn)
红
花
“落红” 强调状态,更多的是一幅静态画面。
“落红” 是凄美悲壮的意象,是怀着满腔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美。
落红强调色彩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月亮
思念
月
月上柳梢头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时茫茫江浸月
山高月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月是故乡明
举杯邀明月
床前明月光
近水楼台先得月
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
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月
1、月的边塞意象
2、月的愁绪意象。
3、月的时间意象。
4、月的思乡意象。
5、月的情爱意象。
征人思家、思妇怀远。
蕴涵情感的无奈
蕴涵时空的永恒
月是故乡明
是爱的见证
鸟
两个黄鹂鸣翠柳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恨别鸟惊心
千山鸟飞绝
柴门鸟雀噪
鸟鸣山更幽
羁鸟恋旧林
有空远感觉
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
骤雨初歇
夜来风雨声
渭城朝雨浥轻尘
红雨随心翻作浪
空山新雨后
叶上初阳千宿雨
山色空濛雨亦奇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
一是清新可爱,一是忧愁
常见意象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
古之情。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折柳:喻送别。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
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
坚贞不屈的品格。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征。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
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