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课程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特点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跌宕起伏、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考导航]
1.理解“军”“辞”“鄙”“乏困”“之”“而”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是高考的高频考查词语。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人物传记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首选文本,要注重总结归纳这类文本的基本行文特征。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3.烛之武身上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临危不乱的机智勇敢,与高考写作题“立德树人”的选材要求一致,可以作为作文素材。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二、文学常识
1、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
2、史传体例
①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②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③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3、西周到春秋诸侯爵位
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公——周天子身边重臣
侯——本义是箭靶,引申为军事首领。类似后世“大元帅”
伯——老大的意思。不分伯仲=不相上下
子——对非华夏的诸侯
男——低等爵位,从事某项专项工作
诸侯去世后,不分爵位,一律可以称为“公”,意思是大家都是周天子的好臣子
4、谥shì号
古代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去世之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评价总结的称号。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大家记得哪些谥号叫文的君主?
三、知人论世
1、时间与背景·平王东迁
秦国原来是为周王养马的小部落,护送周王东迁有功升级为诸侯。秦国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击败侵略者收复失地,逆袭成为大国。
郑国陪伴周天子东迁,是东周初期周天子东部守护,地理位置重要
2、时间与背景·列国的纷争
西周本土沦陷,周王室损失大量军队、人口、财富。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不能约束诸侯。列国互相吞并,经过140年,到了本文故事时期。
3、时间与背景·列国的纷争之晋楚争霸
前632年,本文故事之前两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大败。当年冬天,晋国召集中原各国在郑国践土邑会盟,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封晋国为盟主。
城濮之战后,楚国势力退出中原,但影响力还在,郑国虽然尊晋国为盟主,但仍然暗中臣服于楚国,两边骑墙。
城濮之战后,郑国贰于楚
4、故事发生地点:郑国
郑国地理位置重要——①周天子东部屏障;②楚国北上争霸要道;③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因此整个春秋300年,郑国遭受六十多次兵灾。周边强国特别晋国和楚国,没事就吃饭、睡觉、打郑国。
5、人物一:晋文公——被爹坑了的孩子
①晋献公晚年的狗血宫廷剧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前677年,父亲晋献公继位,重耳21岁。有哥哥太子申生,弟弟夷吾
前672年,献公攻打骊戎,得到了骊姬和她妹妹,并生下两个儿子,晋献公开始疏远三个成年儿子。
前656年,太子申生被逼自尽。次年重耳和夷吾逃离晋国。重耳43岁,流亡到母家翟国。
②十九年的流亡,一路开挂
前651年,献公死后晋国内乱,骊姬及儿子被杀,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前643,重耳54岁。夷吾派人追杀重耳。重耳继续逃亡。前636年,流亡十九年,一路主角光环加成,一路迎娶白富美,有惊无险,62岁的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到晋国即位。
重耳的传奇人生,网络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6、人物二:晋文公的舅舅狐偃
字子犯,出身于晋国的附庸戎狄部落,是晋文公流亡十九年的得力助手之一。
子犯和钟是一组编钟,成组八件,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后返晋掌权,及晋楚城濮之战等重要史实。作器者子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7、人物三:天使投资人——秦穆公(嬴姓,名任好)
秦穆公(娶女)晋献公
秦穆公(嫁女<怀赢>)晋惠公儿子公子圉yǔ(晋怀公)
秦穆公(嫁女<怀赢>)晋文公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1)秦穆公投资项目一:获得晋国黄河以西部分土地
①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前650年,秦穆公扶持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晋惠公回国立即背叛诺言。“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前637年,晋惠公去世,秦穆公扶持晋惠公儿子子圉,也是自己的女婿,是为晋怀公,晋怀公仍然不把土地给秦国。
③秦穆公将怀赢改嫁给重耳。扶持重耳归国,是为晋文公,秦穆公得到西河部分土地,投资成功
(2)秦穆公投资项目二:东出中原,逐鹿中原
①前630年,晋秦联军攻打郑国,秦穆公被郑国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军,并在郑国留下驻军。晋秦联盟出现裂痕。
②前628年,晋文公和郑文公去世,秦穆公派兵东出,想利用在郑国的驻军里应外合,占领郑国,获得中原立足点。郑国识破阴谋,驱赶秦国驻军。
③前627年,秦军回国途中在崤山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晋秦联盟破裂。秦穆公项目投资二失败。
8、人物四:郑文公
(1)左右为难
两年前晋楚城濮之战,郑国加入楚国阵营。楚国阵营战败,郑国加入晋国同盟。但是楚国仍然是不可轻易得罪的强邻。
(2)识人不明
①落难公子重耳流亡时候路过郑国,郑文公招待很糟糕。——“无礼于晋”
②长期冷落郑国杰出人才烛之武
9、人物五:管鲍之交佚之狐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10、人物六:深明大义、临危受命、辩才无碍的烛之武
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辩才无碍:言辞流畅,能言善辩
11、晋国和郑国国君在文中有几种称呼?
晋侯——爵位 郑伯
公——晋文公(郑文公)的简称,谥号
君:敬称
四、初读课文
字音(详见PPT)
五、赏析课文
(一)全文赏析
1、故事开端·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2、故事发展1.佚之狐荐贤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3、故事发展·2.临危受命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烛之武其人】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这是一千年后小说的演绎,虚构的真实。)
【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明确】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二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故事的高潮·深入虎穴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言辞艺术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①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
②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虚而又谦虚的君子,即使处于卑微的地位,也能以谦虚的态度自我约束。
③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之刻字,道出自己人生特别推崇的境界。
【文化常识】——谦辞
①人物称呼:寡人,孤
②事物代称:敝邑,寒舍,薄面,薄礼
③交际动词 1)有求于人:不情之请,敢问,劳驾
2)感谢别人:光临,惠顾,奉还
④思想见识:一得之见,抛砖引玉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言辞艺术2】——阐述弊端,晓之以理
【言辞艺术3】——以利相诱,美好愿景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言辞艺术4】——以史为鉴,巧设离间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言辞艺术5】——推测未来,养虎为患
5、故事结局·秦军撤退,留下驻军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6、故事尾声·晋国撤军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二)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利用矛盾;讲究语言艺术。(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
(三)内容梳理
文章的叙事脉络: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劝退秦师(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第4段:晋师撤离
六、问题探究
1、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
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1)处处为秦国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之中。但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2)充分利用秦晋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厉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秦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的理由?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的仁义,当粗就不会发兵攻打郑国。“不知”才是实质,“知”同“智”,是对现实进行冷静分析,权衡利弊的结果。“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起作用。
六、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一)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正面)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正面)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正面)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正面)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比干与纣王。(反面)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反面)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七、文言总结(详见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