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四川乐山·统考一模)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如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隋朝、南宋、秦朝 B.秦朝、隋朝、唐朝
C.辽、南宋、明朝 D.辽、南北朝、明朝
2.(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
A.明朝政府监察能力的加强 B.皇帝关注民生,体恤百姓
C.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D.明朝加强思想控制
3.(2022·四川德阳·统考一模)明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中书省,还以“皇明祖训”的形式,规定后代子孙一概不许设立宰相,如有提议设丞相者则以奸臣论处:这一做法意在( )
A.防止大权旁落 B.解决宦官专权 C.废除丞相制度 D.强化监察制度
4.(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君主专制的制度 B.推行重文轻武 C.尊崇儒家思想 D.建立厂卫制度
5.(2022·四川内江·校考一模)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形成后历经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明朝时期规定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
A.时务策 B.诗赋与算数 C.八股 D.四书五经
6.(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孙中山说:“……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其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
A.赤壁之战 B.戚继光抗倭 C.淝水之战 D.郑和下西洋
7.(2022·四川成都·二模)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27000多人分乘208艘船。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大型的郑和宝船长44丈,宽18丈,可载重物7000吨以上。这主要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提高了明朝国威 B.增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C.出行规模十分庞大 D.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8.(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抱天子兮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康熙帝
9.(2022·四川·模拟预测)北京城左右对称,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故宫三大殿以及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南北向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这一建筑特点体现了( )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高无上
C.国家大一统 D.民族的凝聚力
10.(2022·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
11.(2022·四川广安·统考二模)明长城的主墙体建在外侧地势陡峭的地方,若外侧地势平缓或易攀登,则人为地削切山体成悬崖峭壁。明长城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墙体的稳固程度 B.避免士兵暴露的危险
C.方便烽火信息的传递 D.增加敌军进攻的难度
12.(2022·四川自贡·统考一模)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是( )
A.编写《农政全书》 B.编写《天工开物》 C.编写《三国演义》 D.编写《本草纲目》
13.(2022·四川德阳·中考真题)他在天文、历算、数学、军事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用力最勤,先后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等十余种农书,还创作了一部集大成的农学著作。据此可知,这位科学家是
A.贾思勰
B.王桢
C.徐光启
D.沈括
14.(2022·四川广元·统考二模)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一系列大众文学作品逐渐流行,下列作品中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愿望的作品是( )
A.《西游记》 B.《三国志通俗演义》 C.《水浒传》 D.《红楼梦》
15.(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某史书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初三日,……亲率战船400余艘、将士25000余名……初十日,荷兰人四顾无援,遂降。……致信荷兰长官,指出如将其交还中国,可允许荷兰人携带财物离开。”该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中俄雅克萨之战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噶尔丹叛乱
16.(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台湾是“东南之锁钥,数省之屏障”,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中,在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的是( )
A.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B.隋炀帝三次派人赴流求
C.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D.郑成功收复并经营台湾
17.(2022·四川眉山·统考模拟预测)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历史事件中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①赤壁大战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④清设驻藏大臣 ⑤1684年清设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8.(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体现了“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设置驻藏大臣 D.发动雅克萨之战
19.(2022·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图示信息反映的治理地区是( )
A.新疆 B.西藏 C.蒙古 D.台湾
20.(2022·四川广元·统考中考真题)从元至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面的示意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A.西域都护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澎湖巡检司
21.(2022·四川眉山·统考一模)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有:“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22.(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乾隆十四年规定,平时印信由内奏事处的太监收存;用印时,由值班军机章京以携有“军机处”三字的金鍉将之请出;用毕立即交还。这一规定进一步直接控制了( )
A.中书省 B.锦衣卫 C.南书房 D.军机处
23.(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科举考试 B.兴办学校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24.(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上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这些规定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B.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程度
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25.(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清代王希廉《护花主人总评》说:“《石头记》说梦,有甄士隐梦得一半幻境,绛芸轩梦语含糊,贾宝玉一梦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情痴愈痼。”其评论的作品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26.(2022·四川宜宾·统考模拟预测)清朝前期成为昆曲艺术的传世之作除洪异的《长生殿》外,还有( )
A. B.
C. D.
27.(2022·四川乐山·统考模拟预测)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下列文物按所属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二、综合题
28.(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编写了《唐本草》;名医辈出,“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据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1941年至1942年,晋绥边区流感、伤寒、疟疾、天花等伴随自然灾害和战争流行频繁,严重影响了军民健康和部队战斗力。为此,边区党和政府组织人员编写《防疫宣传材料》,举办活动展示中西药,宣传科学防疫知识。新设医院、医药合作社,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病患。鼓励研制中药、求秘方,吸引中医医生及中药商人来边区参与抗疫,弥补西医药的不足。还借鉴传统中医做法,实施交通阻断、隔离封村、打扫卫生等措施。多措并举,控制了疫情蔓延,为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张荣杰《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全民防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边区政府利用中医抗疫采取的措施和影响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医对当今国际社会抗疫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中医的认识。
29.(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2021年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开播,让我们走进典籍,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从经典中感悟中国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静言(巧言)庸(用)违,象(外表)恭滔天(气焰很高)。
——《尚书 尧典》
(注:《尚书 尧典》,主要记录尧帝时期朝堂上发生的事,体现尧帝的治国之法。)
材料二 仁者人一也,亲亲为大。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三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米曰粳,粘者……米曰糯。……凡稻谷形有长粒、尖粒、扁圆而不一……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 稻
凡冶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凡炉中炽铁用炭……凡铁性逐节粘合……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惟恃冶铸也。
——《天工开物》中篇 锤锻 治铁
(1)材料一说明了尧帝广积善言、慧眼识珠,是个难得的明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史上“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史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孔子心目中“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不能摘抄原文)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原因。
(4)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条活动建议。
(2022·四川自贡·四川省荣县中学校校考模拟预测)30.小刚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了如下笔记,请回答相关问题。
笔记一:国家一统
笔记二:边疆治理
唐朝 元朝 清朝
台湾地区 设置④_____ 设置台湾府
新疆地区 设置③__31__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设置⑥__32__
西藏地区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唐蕃会盟 中央:⑤__33__ 地方: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册封达赖和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
(1)请将上述年代尺和表格空白处补充完整
朝代:①_____;②_____。
机构(官职):③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
(2)请为小刚同学的探究笔记拟一恰当的主题
34.(2022·四川巴中·中考真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体制创新】
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
【思想一统】
材料二
(2)《汉代讲经图》中“经”主要是哪一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民族交融】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版图奠定】
材料四
清朝疆域图(1820年)
(4)清朝为管理图中A处设立了什么机构?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请你拟一个主题。
35.(2022·四川内江·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校考一模)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强化自己的皇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管理)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掌握)威柄(权力),学士鲜(少)所参决。
材料二: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用意)?”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1729年,因用兵西北,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简称“军机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现象?试据材料一概括“帝”实现“自操威柄”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这种做法在历史上被称做什么?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影响?
(3)材料三中这一机构设置于哪个皇帝时期?该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36.(2022·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校考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材料三:“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实行此政策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3)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唐朝建立,定都长安;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他建立契丹政权,后来改国号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结束。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辽、南宋、明朝。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概括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而不是监察,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皇帝关注民生,体恤百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而不仅是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的举措,目的是加强皇权,防止大权旁落,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问题,排除B项;废除丞相制度是朱元璋的做法,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可知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控制,最终巩固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推行重文轻武是在北宋,排除B项;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非为了推崇儒家思想和建立厂卫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是“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D项正确;时务策、诗赋与算数、八股与题干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三宝”等信息,结合所学郑和人称“三宝太监”,他首次下西洋时就有两万七千多人,可以得出孙中山叙述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D项正确;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刘备、孙权和曹操之间的作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戚继光抗倭是明朝时为击退倭寇侵犯而进行的作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郑和的船队人数众多,船只数量多且宝船体量巨大,这都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出行规模十分庞大,C项正确。A、B、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项正确;郑和进行的是和平外交,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康熙帝打击俄国侵略者,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B
【详解】题干反映了北京城左右对称,而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故宫三大殿以及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城市中心,显然突出了皇帝的中心地位,由此可见这一建筑特点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天意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突出的是皇权至高无上,没有体现国家大一统或民族的凝聚力,排除C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明长城是明朝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故D项正确;大运河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赵州桥是一座跨洨河的石拱桥,北京城是明清的政治文化中心,排除ABC。故选D项。
11.D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长城主墙体建在外侧地势陡峭的地方,如果地势平缓则人为削成悬崖峭壁。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为了防御蒙古族袭扰而修筑长城,长城主城墙外侧追求地势陡峭,意在防御敌人,增加敌军进攻的难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增加长城墙体外侧的陡峭程度,而不是稳固程度,排除A项;主墙体外侧建在陡峭的地方,不能避免士兵暴露,排除B项;城墙外侧的陡峭程度不影响烽火信息的传递,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是编写《本草纲目》,D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排除A项;《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撰写,排除B项;《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甘薯疏》”“还创作了一部集大成的农学著作”结合所学可知是明代的农学家徐光启。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引进了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可以判断科学家是明朝或明朝以后的人,另根据“农学著作”可知是明朝农学家徐光启。C项正确;贾思勰是南北朝人,王祯是元朝人,当时没有甘薯,排除AB项;沈括是科学家代表作是《梦溪笔谈》,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B项正确;《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排除A项;《水浒传》中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排除C项;清代小说《红楼梦》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661年……初十日,荷兰人四顾无援,遂降。……致信荷兰长官,指出如将其交还中国,可允许荷兰人携带财物离开”,可知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郑成功指挥舰队切断台湾城和赤嵌楼荷军的联系。最后赤嵌楼荷军只好投降。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A项正确;中俄雅克萨之战,是指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排除B项;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排除C项;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D项正确;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在明朝,孙权是三国时期,隋炀帝是隋朝,不符题意,排除AB项;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与明朝荷兰入侵台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祖国统一。题文提供的五个史实中,文成公主人藏和清设驻藏大臣是民族团结、民族友好的史实。为了统一全国,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曹操大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不属于民族关系和祖国统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和1684年清设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属于祖国统一,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三国局面的形成; 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和同为一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8.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到校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制据势力,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并宣布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不会株连,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故B正确;依据材料“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戚继光抗倭是抗击日本海盗属于“对外抗击外敌入侵”而不是“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故A错误;设置驻藏大臣属于对西藏的管理,不是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故C错误; 雅克萨之战是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斗争,属于“对外抗击外敌入侵”而不是“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故D错误。综上答案B。
19.B
【详解】元朝时期,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驻藏大臣是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并参与西藏和清政府中央交流的驻扎大臣。《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是清代改革西藏地方行政体制的法规文件,由此可见,上述图示信息反映的治理地区是西藏,排除ACD,B项正确。
20.B
【详解】根据“宣政院、达赖、班禅”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雍正时期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B项正确;西汉时期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排除A项;清朝时期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排除C项;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从“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可以看出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B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说云南可以开垦的田地变少了,并没有说西南地区耕地减少,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介绍内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不能体现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反映云南在积极开垦耕地,不能体现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排除D项。 故选B项。
22.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乾隆时期明确军机处没有实权,不得随意使用“军机处”印信,大大强化皇权,D项正确;清朝未设中书省,排除A项;锦衣卫是明朝地特务机构,排除B项;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7、18世纪”“欧洲”“理性之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开始于法国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思想,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而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这两项措施禁锢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思想的牢笼”指的是八股取士、文字狱。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八股取士、文字狱。明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在思想上的表现就是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与此同时欧洲正在进行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24.A
【详解】根据材料“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上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国内外危机重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清政府断然拒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A项正确;列强的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根据材料“《石头记》说梦,有甄士隐梦得一半幻境,绛芸轩梦语含糊,贾宝玉一梦顿改前非,林黛玉一梦情痴愈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作品是《红楼梦》。《红楼梦》初名是《石头记》,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B项正确;《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排除A项;《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排除C项;《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2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时,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昆曲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D项正确;《红楼梦》是小说,不是昆曲,排除A项;《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不是清前期,排除B项;《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两钱出现在秦朝;甲骨文出现在商朝;京剧形成于清朝;三彩出现在唐朝。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④③,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择C。
28.(1)特点:政府参与;重视医学教育;名医辈出;重视经验总结;较前代有发展;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
影响:丰富和发展中医文化;唐文化组成部分;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等。
(2)措施:普及防疫知识、预防疫病;阻断疫情传播;增加医疗资源;开发抗疫药物、弥补西医药不足;中西药结合治疗病患等。
影响:保护了军民生命安全;维护了公共卫生;冲破了日本和国民党的医疗封锁;保存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3)作用:在无特效药情况下,为国际抗疫提供中国方案;“三药三方”为多国借鉴和使用;促进当代医学发展。
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期,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可得出政府参与,重视医学教育;根据材料一“名医辈出,“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可得出名医辈出;,重视经验总结,较前代有发展;根据材料一“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可得出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朝医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文化;是唐文化组成部分;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等。
(2)
措施:根据材料二“边区党和政府组织人员编写《防疫宣传材料》”可得出普及防疫知识、预防疫病;根据材料二“新设医院、医药合作社,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病患”可得出阻断疫情传播,增加医疗资源;根据材料二“鼓励研制中药、求秘方,吸引中医医生及中药商人来边区参与抗疫,弥补西医药的不足”可得出开发抗疫药物、弥补西医药不足,中西药结合治疗病患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边区政府利用中医抗疫保护了军民生命安全;维护了公共卫生;冲破了日本和国民党的医疗封锁;保存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3)
作用:根据材料三“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可得出在无特效药情况下,为国际抗疫提供中国方案;根据材料三“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可得出“三药三方”为多国借鉴和使用;促进当代医学发展。认识: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9.(1)尧舜禹禅让制;武王任用太公伐纣;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刘备三请诸葛亮;唐太宗任用魏征;等等(2点)
(2)忠信、孝悌、好学、礼让等个人美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有经世济民的情怀。(2点)
(3)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综合性强;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记述了在当时世界上具有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任意1点;)
(4)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点)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史上“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史实。远古时代后期尧舜禹凭借个人能力或功绩,经由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周武王任用姜太公发展国力,完成伐纣灭商的大业;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成为第一位霸主;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唐太宗时期任人唯贤,如房玄龄、杜如晦被称为房谋杜断,魏征敢于直言进谏。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自己,来严肃地对待工作……修养自己,使上层人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下层百姓得到安乐……”大意是说(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自己,来严肃地对待工作,修养自己,使上层人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下层百姓得到安乐,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仁人君子”应注重个人自我修养,有经世济民的情怀;“……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可知孔子认为“仁人君子”应具备忠信、孝悌、好学、礼让等个人美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说明《天工开物》记述了农业生产技术,“凡冶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说明记述了手工业生产技术,据此可知《天工开物》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记述了在当时世上具有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再结合所学知识,这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综合性强。
(4)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国民礼仪教育,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将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传统体育,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
(1) 隋朝 元朝 安西都护府(或:北庭都护府) 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伊犁将军
(2)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1)
朝代:由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机构:由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的新疆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
主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是中国古代几个封建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体现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4.(1)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学派:儒家举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现象: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往,民族融合的现象。史实:①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人藏);②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③立“唐蕃会盟碑”
(4)机构:设置台湾府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详解】(1)体制:根据所学,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
(2)学派:结合所学,汉代推崇儒学,因此经是属于儒家。举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现象:根据“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得出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往,民族融合的现象。史实:结合所学可得出凡要有①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人藏);②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③立“唐蕃会盟碑”。
(4)机构:A是台湾,根据所学,清代设置台湾府。主题:综合材料主旨可得出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35.(1)朝代:明朝;
措施:废丞相;废行省,设三司;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2)做法:大兴文字狱;
影响: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皇帝:雍正帝;
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解析】(1)
朝代:根据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帝方自操(掌握)威柄(权力),学士鲜(少)所参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的政治现象;
措施:由所学知识可知,“帝”实现“自操威柄”的措施是废丞相,废行省;设三司,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2)
做法:根据材料二“……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曲解,借题发挥,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可知这种做法在历史上被称做文字狱。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3)
皇帝: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
说明:由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36.(1)自持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居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2)闭关锁国;危害: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3)任何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融入到世界当中去,不能固步自封;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今天的开放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等等。
【分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反映出清朝统治者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材料二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材料三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害怕沿海居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或答“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实行此政策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坚定 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自己,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