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案:2 《烛之武退秦师 》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案:2 《烛之武退秦师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8:1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2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问题式以问题为主线,梳理故事情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蔺相如巧舌如簧,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完璧归赵: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击破秦晋联军,挽救郑国。烛之武如何智退秦军、保护郑国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3、作者介绍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军事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作《左传》、《国语》两部文学巨著。《左传》是为解析《春秋》而作(又称《左氏春秋》);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司马迁曾写:“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4、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泰、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泰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秦晋围郑
第二部分:临危受命
第三部分:说退秦师
第四部分:转危为安
6、全文分析
(一)
讲解第一段(重点讲清以 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一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一-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泰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读一读,背一背
(二)讲解第二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一-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一-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一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定 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7、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有多处埋下伏笔并使前后照应。例如,在交代泰、晋国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没有驻扎在一起,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本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情节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