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历案
【课题与课时】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课时:2课时
【课标要求】
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评价任务】
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左丘明、《左传》等文化常识。
2.通过环节一自学反馈,夯实基础,初步指向目标1。
3.通过环节二,扫清字词障碍,感悟烛之武劝说艺术,完成学习目标1、2,指向目标3。
4.通过环节三、四,完成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前备知识提示
1.了解左丘明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3.关于史书
体例 记述方式 例举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
纪事本末体 通过记叙事件始末反映历史事件 《宋史纪事本末》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后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课中学习
环节一:自学反馈(指向目标1)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氾南(fán) 2.佚之狐(yì) 3.夜缒而出(zhuì) 4.共其乏困(gōng)
5.阙秦(quē) 6.秦伯说(yuè) 7.逢孙(páng) 8.不知(zhì) 9.杞子(qǐ)
(2)文化常识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环节二:研讨文本内容
①
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一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
烛之武退(使动,使……撤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状语后置】,且(并且)贰(数词做动词,从属二主)于(介词,对)楚也。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
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向目标2、3)
◆结合资料链接,思考晋、秦围郑的原因?有何作用?
明确:晋国:无礼于晋;贰于楚 秦国:“秦晋之好”;秦的扩张野心
作用:交代事件的起因,围郑的原因以及两军驻地的不同,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烛之武说退秦军的有利条件。
资料链接: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对重耳以礼相待,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叔瞻又劝郑文公:“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文公也不听。后重耳居楚数月,应秦之召入秦,秦穆公助重耳回国继位。
资料链接: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晋国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楚国率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战于城濮,楚军大败。当时,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惧,使人请和,“盟于衡雍”。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
秦晋之好
秦穆公胸怀宽广,目光长远,他在晋国动荡的时候帮助晋惠公继承君位,在晋国遭受饥荒的时候送去大量的粮食。晋惠公不守信用,一再食言,恩将仇报。秦穆公又帮助忠厚谦逊的公子重耳登上君位,并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嫁给他,秦穆公宽广的胸怀成就了秦晋之好。秦晋联姻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秦晋之好却被传为千古美谈。
②
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二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状语后置】:“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取独)壮(壮年)也,犹(尚且)不如(及,比得上)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而(连词表顺承,才)求子,是(指示代词,这)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之(助词,的)过(过错)也【“……也”,判断句】。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许(答应)之。
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向目标2)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明确:“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明确:①郑伯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②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③
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三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缒而(连词,表修饰)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如果)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郑而(连词,表顺承)有益于君【状语后置】,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用,拿)烦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越(越过)国(指晋国,地处秦、郑之间)以(连词,表目的,来)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君知其(指示代词,那)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邻(邻国)?邻之(取独)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也。若舍郑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外交使者)之(取独)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代词,指外交使者)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答应)君焦、瑕,朝(名词作状语)济(渡河)而(连词,表顺承)夕(名词作状语)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句末语气词),君之所知也。夫(发语词)晋,何厌(同“餍”,满足)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封(疆界;使动,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代词,代土地)?阙(使动,使……削减)秦以利(使动,使……得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希望)君图(考虑)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秦伯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向目标2)
◆烛之武是如何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
明确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主动示弱,以退为进;坦然知亡,解除戒心。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亡郑利晋,与秦有害;阐明弊端,动摇秦军。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舍郑有利,存郑利秦;以利相诱,拉拢秦军。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夫晋”至“惟君图之”—— 推测未来,养虎为患。
资料链接: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他的宠妃骊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国君,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派人迎接晋献公之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里克后又派人迎接重耳之弟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欲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土地予秦,寻求秦国帮助。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惠公背约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赴秦国,以“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为托词,食言毁约,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
④
活动一:朗读课文第四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
子犯请击之(指秦军)。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古今异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否定判断句】;失其(自己的)所与(结交,同盟),不知(同“智”,明智);以(介词,用)乱易(取代)整,不武。吾其(表示祈使,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
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发起进攻?
明确:①“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也不愿背负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的恶名。
②“不知”:实质。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③“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环节三:探究人物形象(学习目标2、3)
◆本文虽然短小,却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烛之武:①志士: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国难当头,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②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夜缒而出,只身赴敌营,知难而上,义无反顾;③辩士:机智善辩,心思缜密,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胸有成竹,洞若观火。
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环节四:作文素材积累(指向目标3)
烛之武
【适用话题】
可用于“自强”“自励”“意志”“逆境与奋斗”“国难之时大丈夫当显英雄本色”“口才与成功”“智与勇”“责任”等写作话题。
1.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面对郑伯之请,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话语间,流露出长期不被重用的委屈,以至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形势的分析,让烛之武尽释前嫌,毅然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与郑结盟。结果是,晋国悻悻退兵,郑国化险为夷。烛之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正因为如此,烛之武成了千古传颂的爱国志士,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
2.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春秋时,在秦晋合兵围郑的危急时刻,郑伯老臣烛之武只身赴秦营,向秦伯幡然醒悟,遂与郑结盟。于是,秦晋联盟瓦解,晋国被迫撤兵,解除了郑国之危。烛之武凭借自己的巧言机智,使郑国不费一兵一卒,保住了国家社稷,百姓免遭涂炭,还与秦结成了联盟,使晋国不敢轻举妄动,可谓一石二鸟。《战国策》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信然。
3.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
《烛之武退秦师》中,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联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长期的默默积蓄,使老迈的烛之武最终一鸣惊人,名垂青史。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治学,都要有这种精神,才能为将来报效国家积蓄力量。
【检测与作业】
一、基础知识巩固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 的两项是( C )( D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 D.焉用亡郑以陪邻
6.与“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人才济济 B.同舟共济 C.济世之才 D.无济于事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⑥/②④/③⑤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B.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C.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D.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2.下列对古代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的“子”。
C.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后为军队的通称,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4.翻译下列句子。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答案】
1.D 句意: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 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者”“也”后面要停顿,应该断为“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排除ACB;“遂安”为同义复合词,之间不可断开;“赏功”为动宾结构,之间不可断开;“郑危而遂安者”“郑安而复危者”不仅内容上照应结构上也对称,停顿位置应该一致,排除AC;“士贤”与“君明”对应,均为主谓结构的短语,之间不可断开,由“而”连接,“而”前不断开,也能排除BC。故选D。
2.A A.“国别体著作”错误,应该是“编年体”。
3.B B.“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错误,文中的表述是“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佚之狐要奖赏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举荐烛之武有功。
4.(1)要不是我推荐,他终老一生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得分点:
(1)“举”,推荐;“见”,同“现”,显露;“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功”,“之”为提宾标志。
(2)“说”,劝说;“数”,多次;“劝”,“劝说”;“方”,才;“为”,动词,做。
参考译文:
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 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学后反思】
枣庄一中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学历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 编写:张硕 时间:2022.2.20《烛之武退秦师》学历案
【课题与课时】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课时:2课时
【课标要求】
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评价任务】
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左丘明、《左传》等文化常识。
2.通过环节一自学反馈,夯实基础,初步指向目标1。
3.通过环节二,扫清字词障碍,感悟烛之武劝说艺术,完成学习目标1、2,指向目标3。
4.通过环节三、四,完成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前备知识提示
1.了解左丘明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3.关于史书
体例 记述方式 例举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
纪事本末体 通过记叙事件始末反映历史事件 《宋史纪事本末》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后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课中学习
环节一:自学反馈(指向目标1)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氾南( ) 2.佚之狐( ) 3.夜缒而出( ) 4.共其乏困( )
5.阙秦( ) 6.秦伯说( ) 7.逢孙( ) 8.不知( ) 9.杞子( )
(二)文化常识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 、 、 、 、 五等爵位。
环节二:研讨文本内容
①
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一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
烛之武退( )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 )晋【 】,且( )贰( )于( )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
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向目标2、3)
◆结合资料链接,思考晋、秦围郑的原因?有何作用?
资料链接: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对重耳以礼相待,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叔瞻又劝郑文公:“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文公也不听。后重耳居楚数月,应秦之召入秦,秦穆公助重耳回国继位。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晋国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楚国率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战于城濮,楚军大败。当时,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惧,使人请和,“盟于衡雍”。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
秦晋之好
秦穆公胸怀宽广,目光长远,他在晋国动荡的时候帮助晋惠公继承君位,在晋国遭受饥荒的时候送去大量的粮食。晋惠公不守信用,一再食言,恩将仇报。秦穆公又帮助忠厚谦逊的公子重耳登上君位,并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嫁给他,秦穆公宽广的胸怀成就了秦晋之好。秦晋联姻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秦晋之好却被传为千古美谈。
②
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二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
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 】:“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 )之。辞( )曰:“臣之( )壮( )也,犹( )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 )求子,是( )寡人( )之( )过( )也【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 )之。
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向目标2)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③
活动一:朗读课文第三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
夜( )缒而(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 )亡( )郑而( )有益于君【 】,敢( )以( )烦执事( )【 】。越( )国( )以( )鄙( )远( ),君知其( )难也,焉( )用亡郑以( )陪( )邻( )?邻之( )厚( ),君之薄( )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 )往来,共( )其(
)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 )矣,许( )君焦、瑕,朝( )济( )而( )夕(
)设版( )焉( ),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 )之有【 】?既东( )封(
)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 )?阙( )秦以利( )晋,唯(
)君图( )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向目标2)
◆烛之武是如何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
资料链接: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他的宠妃骊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国君,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派人迎接晋献公之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里克后又派人迎接重耳之弟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欲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土地予秦,寻求秦国帮助。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惠公背约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赴秦国,以“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为托词,食言毁约,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
④
活动一:朗读课文第四段,梳理文意,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画横线句子句式。(指向目标1)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 】;失其( )所与( ),不知( );以( )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活动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发起进攻?
环节三:探究人物形象(学习目标2、3)
◆本文虽然短小,却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环节四:作文素材积累(指向目标3)
烛之武
【适用话题】
可用于“自强”“自励”“意志”“逆境与奋斗”“国难之时大丈夫当显英雄本色”“口才与成功”“智与勇”“责任”等写作话题。
1.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面对郑伯之请,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话语间,流露出长期不被重用的委屈,以至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形势的分析,让烛之武尽释前嫌,毅然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与郑结盟。结果是,晋国悻悻退兵,郑国化险为夷。烛之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正因为如此,烛之武成了千古传颂的爱国志士,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
2.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春秋时,在秦晋合兵围郑的危急时刻,郑伯老臣烛之武只身赴秦营,向秦伯幡然醒悟,遂与郑结盟。于是,秦晋联盟瓦解,晋国被迫撤兵,解除了郑国之危。烛之武凭借自己的巧言机智,使郑国不费一兵一卒,保住了国家社稷,百姓免遭涂炭,还与秦结成了联盟,使晋国不敢轻举妄动,可谓一石二鸟。《战国策》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信然。
3.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
《烛之武退秦师》中,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联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长期的默默积蓄,使老迈的烛之武最终一鸣惊人,名垂青史。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治学,都要有这种精神,才能为将来报效国家积蓄力量。
【检测与作业】
一、基础知识巩固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 的两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 D.焉用亡郑以陪邻
6.与“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才济济 B.同舟共济 C.济世之才 D.无济于事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⑥/②④/③⑤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B.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C.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D.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2.下列对古代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的“子”。
C.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后为军队的通称,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4.翻译下列句子。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枣庄一中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学历案(学生版) 《烛之武退秦师》 编写:张硕 时间:2022.2.20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