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6 15: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2.(2022·四川凉山·统考中考真题)自西周的分封制之后,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秦朝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行省制
3.(2022·四川南充·统考二模)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能在政治上体现“秦,虽死犹存”的措施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长城
4.(2022·四川乐山·统考模拟预测)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时间 事件 影响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202年 刘邦即位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公元前127年 “推恩令”的实施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公元前119年 漠北战役 给匈奴人以沉重的打击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5.(2022·四川雅安·校联考一模)《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直接作用是(  )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C.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D.中央集权加强
6.(2022·四川雅安·校联考三模)从西周实行分封制到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疆域拓展的需要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奖励功臣的需要
7.(2022·四川广元·统考一模)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8.(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下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9.(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下列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半两形制沿用至今
B.“半两”字体是草书
C.春秋战国各国通用
D.促进交流巩固统一
10.(2022·四川广元·统考中考真题)《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下列选项与材料中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无关的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开拓交通 D.焚书坑儒
11.(2022·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材料体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货币 C.统一文字 D.统一车轨
12.(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位于广西兴安县的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曾评价其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这项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灌溉工程修建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隋朝
13.(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 )
A.法律严苛 B.社会治安混乱
C.人民的法治观念淡薄 D.人民的素质不高
14.(2022·四川德阳·统考二模)学者研究发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少有中层来的,从民间钻出来的下层人士,吸收了中层里散乱的成员,构成了反秦队伍。秦代的缺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其意在强调秦朝
A.郡县制的成效有限 B.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C.基层管理制度欠缺 D.官吏集团效率低下
15.(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16.(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下面图片中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由此看出汉景帝时期()
秦始皇陵兵马俑 汉景帝阳陵陶俑
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汉朝走向鼎盛
C.人们对生活感到满足 D.阶级矛盾消除
17.(2022·四川成都·校考二模)汉初的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治国思想借鉴于(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8.(2022·四川广元·统考一模)对汉武帝大一统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统一全国 B.加强国家边疆的统一
C.削弱封国实力,使之无力抗衡中央 D.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的高度统一
19.(2022·四川广元·统考二模)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西汉中后期为了完善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设立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太尉 D.丞相
20.(2022·四川成都·四川省简阳中学校考二模)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
21.(2022·四川广元·统考一模)下图是昭化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所做的示意图。与该示意图主题最契合的是( )
A.农民起义频繁 B.土地兼并严重 C.中央集权失败 D.外戚宦官专权
22.(2022·四川凉山·统考中考真题)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始终不忘使命的是( )
A.班超 B.甘英 C.班勇 D.张骞
23.(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24.(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25.(2022·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一带一路”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生,小王想通过旅行去探访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他应该到达图中的地点是
A.A B.B
C.C D.D
26.(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27.(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据此可知华佗( )
A.发明“麻沸散” B.发展“治未病”思想
C.提倡劳动锻炼 D.总结中国药物学成就
二、填空题
28.(2022秋·四川内江·七年级校考期末)公元前____世纪后期,秦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的封建王朝。
三、论述题
29.(2022·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遣”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
参考答案:
1.C
【详解】公元前 221 年,秦始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商朝属于奴隶制王朝,排除B项;西汉是秦之后的封建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秦朝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制度是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项正确;隋朝设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排除C项;元朝设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并结合所学可知,“秦,虽死犹存”是指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用至清朝,A项正确;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方面的措施,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汉朝的建立、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在政治、军事上的措施可得出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那置守、尉、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的作用是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选项C符合题意;形成了森严等级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设置郡县属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选项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从西周实行分封制到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变化的认识。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7.C
【详解】依据题文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应选C。
8.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史实。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因此,统一文字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统一文字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秦统一后的文字,笔画并不简便,排除C项;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如图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促进交流巩固统一。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半两形制没有沿用至今,排除A项;“半两”字体是小篆,排除B项;秦半两钱是在秦朝时期统一使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一法度衡石丈尺”反映的是度量衡,“车同轨”反映的是开拓交通 ,“书同文字”反映的是统一文字。材料中没有涉及焚书坑儒,D项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一法度衡石丈尺”可以知道,“石丈尺”这是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所以材料体现的是统一度量衡,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CD。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灵渠修建于秦朝,A项正确;BCD三项不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的监狱里关满了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时奉行法家思想,刑罚严重,导致人犯众多,A项正确;秦朝时期人犯众多主要是由于法律严苛,而非社会治安混乱、人民的法治观念淡薄和素质不高,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少有中层来的,从民间钻出来的下层人士,吸收了中层里散乱的成员,构成了反秦队伍”可得出秦朝末年的叛乱者多来自社会下层,这主要原因是秦朝对于社会基层管理欠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对基层管理的不足而非郡县制的优势,排除A项;秦朝实现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D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一直到汉景帝时期,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实行盐铁专卖平抑物价,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人民对繁荣社会生活感到满足,因此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C项正确;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不能体现出当时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朝走向鼎盛,阶级矛盾消除,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决心以黄老之说,道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实行“无为而治”,来恢复经济发展,故B符合题意;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儒家学说,故A不符合题意;法家学说主张“依法治国,严刑峻法”,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D
【详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所以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仅指某一个方面,而是指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的高度统一,D项正确;汉高祖刘邦就统一了全国,不全面,排除A项;BC项都具有片面性,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B项正确;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排除A项;秦朝在中央设立太尉掌管军事事务,排除C项;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掌管行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符合题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不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的作用,排除ABC。故选D。
21.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因皇帝早逝新皇帝年幼,外戚宦官轮流掌权,如此恶性循环,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皇权下三股高层政治势力的角逐,不是说农民起义、土地兼并、 中央集权,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2.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在图中被匈奴抓住,他始终不忘使命,被扣了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归途又被扣留1年,最终得以回国,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D项正确;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排除A项;班超还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排除B项;班超71岁回到中原,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作品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佐证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壁画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刚有所交往,“交流频繁”说法夸大,排除A项;该作品不可能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这标志着西域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4.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歌舞等传入中国,A项正确;班超经营西域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海外贸易的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经新疆境内到达中亚和西亚,最后运往欧洲,因此起点是D点,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起点,排除。故选D项。
26.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证明西汉时期纸已经出现了。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纸张,是西汉的劳动人民共同发明创造的,C项正确;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改进于东汉,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排除BD项。故选C项。
27.C
【详解】根据材料“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可知华佗提倡劳动锻炼,C项正确;麻沸散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发展“治未病”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总结中国药物学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28. 3 统一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秦国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后期,故①处填:3;②处填:统一。
29.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时期选拔上来的人才。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他的思想被汉武帝所采纳并运用于统治,使儒学自此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
【详解】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答题。可以从材料中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来写,比如董仲舒。介绍董仲舒时注意联系教材内容,特别是董仲舒的思想进行介绍。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时期选拔上来的人才。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他的思想被汉武帝所采纳并运用于统治,使儒学自此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其他人物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