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下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隋朝和西晋很多相似之处 B.隋朝结束了几百年的民族纷争和政权分裂
C.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权
2.(2022·四川自贡·统考一模)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开创了“和同一家”的局面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3.(2022·四川自贡·校考模拟预测)隋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天空,短暂而耀眼。下列属于隋朝时期创立的制度或修 建的工程建筑有( )
①科举制
②大运河
③赵州桥
④都江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2022·四川自贡·校考二模)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5.(2022·四川绵阳·统考二模)以下是某中学“中国古代智慧”阅读提纲节选,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
A. B.
C. D.
6.(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从政治上看,此举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通过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此举也是为了将六朝以来富庶一方的江南物资调到北方,补充关中河洛地区的不足。”这段文字分析的是( )
A.灵渠开通的意义 B.都江堰发挥的作用
C.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D.隋朝统一的历史贡献
7.(2022·四川成都·统考一模)“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该诗人认为“修建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 )
A.忽视运河的积极作用 B.指出运河的积极影响
C.采用客观的分析方法 D.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8.(2022·四川宜宾·统考模拟预测)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公元626年 公元630元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9.(2022·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校考一模)它初创于隋,完善于唐,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其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使职责分工更加明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它”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0.(2022·四川成都·二模)唐初设置政事堂,实行中书、门下两省联合议政。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中书执政事笔”。唐肃宗时,首席宰相每隔十天轮流执笔,德宗时改为每日一人轮流执笔。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宰相负担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 D.实行部门牵制
11.(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12.(2022·四川广元·统考一模)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 心纳谏,为政宽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3.(2022·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校考一模)“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评价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的统治
A.武则天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14.(2022·四川雅安·校联考三模)下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A.出现盛世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15.(2022·四川内江·统考模拟预测)重庆市云阳县明月坝寺庙遗址发掘中,出土了5枚“开元通宝”钱币。该钱币铸造于(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16.(2022·四川成都·二模)中国古代许多王朝的统治者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太平清明之盛世。其中,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7.(2022·四川眉山·统考模拟预测)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18.(2022·四川广元·统考中考真题)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
A.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19.(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工具( )
A. B.
C. D.
20.(2022·四川广元·统考二模)下列古代画作中,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的是( )
A.《女史箴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盛世滋生图》
21.(2022·四川德阳·中考真题)根据图中的信息,作为史料,下图可以用于研究
A.西周的封邦建国 B.秦代的郡县设置
C.唐代的边疆治理 D.元朝的行省划分
22.(2022·四川雅安·校联考二模)“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与此话相关联的信息或事件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联姻 ②唐朝尚武风气盛行
③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③
23.(2022·四川雅安·校联考一模)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唐朝的(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赵孟頫
24.(2022·四川眉山·统考一模)唐玄宗是出色的作曲家,他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曲》。这主要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民族关系和睦
C.文化兼容并包 D.奢靡之风盛行
25.(2022·四川广元·统考二模)在中国古代,“中国力量”曾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中国力量”再次被世人认可。下列国家中,在唐朝时期受“中国力量”影响最大的是( )
A.大食 B.日本 C.波斯 D.天竺
26.(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唐诗《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学者郭沫若写道“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些事件共同体现了唐朝( )
A.民族关系和睦 B.中日关系友好 C.文化辐射周边 D.诗歌艺术高超
27.(2022·四川德阳·中考真题)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下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A.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8.(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2020年,日本捐赠给中国的抗疫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历史上,为弘扬佛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伟大实践的是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天竺 C.张骞出使西域 D.遣唐使到中国
29.(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文献与考古表明,唐朝中后期,“波斯棉”“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完全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30.(2022·四川自贡·校考模拟预测)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1.(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贞观年间,一高僧为求取佛经西行4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天竺。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编纂成书。此书是
A.《大唐西域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牡丹亭》
32.(2022·四川成都·二模)乾符年,参加黄巢起义,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天祐四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这句话表明
A.黄巢经历了唐朝和梁朝 B.朱温不是梁的开国皇帝
C.朱温夺取帝位代唐称帝 D.朱温所在的年号是乾化
二、综合题
33.(2022·四川内江·校考二模)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皮日休
(1)“河”的名称是什么?它的最北端名称是什么
(2)隋亡时的皇帝是谁?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34.(2022·四川内江·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灭商后,周公围绕分封制进行制度革新,立71国,姬姓居53。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封国,其封地有商朝遗民、伯禽所带周人、原奄国人,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
——摘编自《周公的制度革新:分封制与宗法制》
材料二 贞观六年,太宗对大臣们说:“纵观古代帝王,有兴有亡,都由于君主耳目受蒙蔽,不知政治得失,忠诚正直者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者日渐得势,最终灭亡。这真可怕啊!”魏征答道:“臣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摘编自《贞观政要》译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公革新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宗是谁?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良好社会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35.(2022·四川·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自愿要求内附。少数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蕃和亲”。太宗还宽厚平等对待败降的少数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随着千百年来不断的民族大交融,贞观时期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民族交融新局面。
——摘编自许敏《民族和谐的典范——论贞观时期的民族融合》
(1)根据材料,指出唐朝为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所采取的措施。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C
【详解】西晋统一的时间不长,没有体现合久必分,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西晋和隋朝都是建立在分裂王朝后,王朝存在时间短等,有很多相似之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隋朝的建立结束十六国、东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民族纷争和政权分裂,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权表述与史实相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陈朝,统一全国,D项正确;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排除AB项;开创了“合同为一家”民族关系的是唐朝,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因此④项不是“隋朝时期创立的”,排除含有④的ABD三项。C选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隋朝的历史。隋朝在历史上虽然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是,隋朝时期也创立了重要的政治制度,修建了工程、建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运河、赵州桥等,充分说明隋朝也是极其重要的朝代。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为利也博”说明大运河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政治上的作用,排除A项;大运河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与中外经济交流无关,排除B项;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的是隋文帝在589年灭陈,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D陈述符合史实,符合题意;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排除A;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是灵渠,排除B;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排除C。故选D。
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隋朝,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它从政治上看,此举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通过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此举也是为了将六朝以来富庶一方的江南物资调到北方,补充关中河洛地区的不足,C项正确;灵渠连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材料是在强调洛阳和江南的联系——也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的作用,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7.A
【详解】由材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可知,作者认为隋炀帝因为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引起人民反抗而导致隋朝灭亡,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而忽视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A项正确,排除B项;诗人认为“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没有采用客观的分析方法,忽视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结论并不正确,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可得出,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26年即皇帝位,公元630元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公元641年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公元649年葬昭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C项正确;隋文帝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排除A项;隋炀帝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排除B项;唐玄宗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职权,D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秦朝实行的中央官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题干材料表明,唐朝时,几代皇帝不断分割、削弱相权,强化集体宰相制,这反映了皇权专制不断加强,C项正确;减轻宰相负担不是材料做法的最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实行部门牵制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据材料“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称之为“镜子”,是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C项正确;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排除A项;杜如晦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排除B项;宋璟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唐太宗时期.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他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快速,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其统治为“贞观之治”。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选C。
13.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符合题意;B项统治时期称“贞观之治”,不符合题意;C项统治时期没有出现盛世局面;D项统治时期称“开元盛世”,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理解“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涵义,是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武则天统治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1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使他统治时期,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使她统治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国力不断增强;因此,题干材料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题干材料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不是衰落的过程,排除C项;题干材料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不是割据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重庆明月坝寺庙遗址发掘中出土了5枚“开元通宝”,结合所学可知唐高祖统治实行开元通宝,故该钱币铸造于唐朝,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在汉代,康乾盛世在清代,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得出这描绘的开元盛世时期的场景,与唐玄宗有关,A项正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盛况,排除B项;“霓裳舞”与社会经济盛况无关,排除C项;D项写阿倍仲麻吕的,与盛世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说明中外贸易往来频繁,B项正确;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 社会风气、 生产技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筒车,它形如纺车,利用水流转动车轮,使缚在车轮上的竹筒装满水,然后提上岸进行灌溉,B项正确;耧车是西汉赵过发明的播种工具,秧马是宋朝时期发明的水稻插秧工具,翻车是依靠脚踏驱动的灌溉工具,三者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B项正确;《女史箴图》属于人物画,排除A项;《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排除C项;《盛世滋生图》属于风景画,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都城在长安”、“范阳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可知,表述的信息属于唐代的边疆治理问题,C项正确;西周的都城在镐京,排除A项;秦代没有设置节度使,排除B项;元朝的行省划分与材料中的节度使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这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为此,唐朝派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C项正确;唐朝尚武风气盛行,这体现的社会风尚,不是民族政策,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送子天王图》是吴道子的代表作,吴道子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被后世称为“画圣”,B项正确;顾恺之的代表作是《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排除A项;张择端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图》,排除C项;赵孟頫是著名的书法家,以楷书、行书著称,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根据材料“唐玄宗是出色的作曲家,他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吸收外来文化,体现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比较开放。故选项C符合题意;唐太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而且材料中“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是文化举措,并没有体现出皇帝安于享乐,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佛曲《婆罗门曲》是外来文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与奢靡风气无关,材料应当是正面的现象描述,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成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食、波斯、天竺在唐朝时,与中国均有交往,但受唐朝影响较小,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陇西行》中的“贵主和亲”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而郭沫若的诗反映了唐代日本的遣唐使到长安学习唐文化风俗,带回日本,影响到日本当时的社会。奈良是都城,自然收到更大的影响,体现了中日关系友好;由此可知,《陇西行》中“一半胡风似汉家“和”郭沫若诗中“唐风洋溢奈良城”都体现了唐朝文化对周边的辐射影响,C项正确;题干问的是两件事件的共同体现,而A选项只是对唐诗《陇西行》的解读,片面,排除A项; B选项只是对郭沫若的诗的解读,不全面,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唐朝诗歌艺术的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27.D
【详解】根据材料“玄奘西行天竺”“崔志远来华求学做官”“利玛窦来华传教译书”可知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D项正确;隋唐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外交流,并没有涉及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排除B项。宗教的传播与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选项A符合题意;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排除;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大秦),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C排除;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D排除。故选A。
2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可知外国的产品传入中国,内地也出现外来产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D项正确;外来文化完全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衰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
30.A
【详解】根据题干中“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和亲结盟指的是唐朝和少数民族之间,是民族关系,①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属于中外关系,②符合题意;玄奘西行到天竺求取佛经,属于中外关系,③符合题意;日本派遣唐使来访,属于中外关系,④符合题意;综上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31.A
【详解】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A项正确;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16个朝代。其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不朽巨著,司马光与司马迁被称为“史学两司马”。排除B项;C项是小说,排除C项;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排除D项。故选A项。
32.C
【详解】根据“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可知,朱温夺取帝位代唐称帝,C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朱温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是梁的开国皇帝,排除B项;根据“改年号为开平”得出朱温所在的年号是开平,排除D项。故选C项。
33.(1)大运河,涿郡。
(2)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河”的名称是大运河,它的最北端名称是涿郡。
(2)
根据所学可知,隋亡时的皇帝是隋炀帝,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创立科举制。
34.(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依据:血缘亲疏关系和功劳大小。作用:促进了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
(2)太宗:李世民。局面:贞观之治(可以不用引号)。原因: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太宗虚心纳谏;重视人民,减轻人民负担。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革新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亲疏关系和功劳大小;第三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其封地有商朝遗民、伯禽所带周人、原奄国人,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可知,分封制的作用是促进了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根据“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可归纳出建立了一整套治国体系。
(2)根据材料二“ 贞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宗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二“纵观古代帝王,有兴有亡,都由于君主耳目受蒙蔽,不知政治得失,忠诚正直者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者日渐得势,最终灭亡。这真可怕啊!”可知,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虚心纳谏,重视人民,减轻人民负担。
35.(1)和亲,妥善安置败降的少数民族。
(2)观点: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论述: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蔬菜种子,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书籍和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增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加强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
所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1)
依据材料“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自愿要求内附。少数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蕃和亲”。太宗还宽厚平等对待败降的少数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为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所采取的措施有和亲,妥善安置败降的少数民族。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提炼出观点“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蔬菜种子,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书籍和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增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加强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所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