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教案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
4. 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教学方法】
点拨法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以上三首诗歌歌咏的人物便是霸王——项羽,对他的评价,后人诗词文赋褒贬不一。毛主席就曾为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那项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司马迁《史记》中的《鸿门宴》。
2、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生于龙门,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史记》简介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包括
十二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三十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七十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十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八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4、题解
“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
“鸿门宴”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后来成为“暗藏杀机、阴谋加害客人的宴会”的代名词。
5、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二、初读感悟
字词注音
欲王wàng关中 飨xiǎng士卒 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xiáo山 好hào美姬jī 鲰zōu生说shuì我
熟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 从百余骑jì
戮lù力而攻秦 范增数shuò目项王 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 交戟jǐ之卫士 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 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 切而啖dàn之 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 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
三、文本探究
1、讲解宴前(1、2段)重点字词
军: 言于项羽: 王wàng 旦日 飨xiǎng 山东 幸 采 季 素 善 夜 之 军 具 具告以事 毋 亡去 具 鲰生 距关 内 王(wàng) 当 固 为之奈何 安 活 孰 长于臣 兄 事 要 奉 寿 婚姻 籍 所以 出入 非常 倍德 旦日 蚤 谢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 驻军 状后倒装 称王 。 第二天 犒劳 崤山以东 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巡~ 通“彩”,五彩的颜色 年龄最小的叔父(伯仲叔季) 向来 交好 在晚上 去、到 军营 全部 状后倒装(以事具告) 不要 逃走 全部 见识浅薄的人 闭关据守。距,通“ 拒 ” 通“纳”,使……进入 称王 抗衡 本来 怎么办呢? 怎么 使……活下来 谁 状语后置 (长于臣) 当成兄长 侍奉 通“邀” 献 祝福长寿 儿女亲家 登记 ……的原因 偏义复词,只翻译“入” 意外 的变故 通“背”背弃恩德 第二天 通“早” 道歉 状语后置倒装“以沛公言具报项王” 趁机
思考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导火索)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激化矛盾)
思考2: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项伯夜访
刘邦讨计
项王许诺
2、讲解宴中第3段重点字词
从 戮力 河北 河南 臣战河北 然不自意能…… 郤 籍何以至此 目 坐 若属 为……所 以为乐 翼 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率领,带领合力 黄河以北 黄河以南 状语后置(臣于河北战) 宾语前置(然不意自……) 通“隙”隔阂(批大郤) 宾语前置(籍以何至此) 名词作动词,示意 通“座” 状语后置 你们这些人,属:类(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表被动 以……作为乐趣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作状 保护、掩护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思考: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范增举玦—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3、讲解宴中第4 段重点字词
今日之事何如 拥盾 欲止不内 仆地 瞋目 上指 眦 跽 参乘 ……者也 与 彘zhì肩 啖 且 卮酒 胜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窃 因 宾语前置,今日之事如何 持着盾牌 内:通“纳”使……进入 跌倒在地 瞪着眼睛 向上直竖(上:名作状) 眼眶 挺直上身两膝着地。 陪乘的人 判断句 递给 猪肘子 吃 尚且 古代盛酒的器皿,这里指一小杯酒 尽 ,不胜:不尽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谦辞 趁机
思考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羽无以应
3、讲解宴中第5 、6段重点字词
不行不顾……小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王来何操 白璧一双 会 军 去 置 走 道 间行 度 去 间至 沛公安在 督过 坐 竖子 吾属为之虏 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 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宾语前置:大王操何来 定语后置:一双白璧 恰好 军营 相距 丢弃 逃走 取道 抄小路 估计、揣测 离开 秘密回到 宾语前置 (沛公在安) 责备、责罚 通“座”座位 骂人的话 为:表被动。
思考第5、6、7部分主要写了几件事?
沛公脱险 张良留谢 刘邦锄奸
(二)细微之处见真著,探究人物形象
1、项羽什么形象?
项羽骄横气盛,冲动易怒,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他不允许有人跟他争夺霸权
优柔寡断:在宴席中面对范增屡次示意不能做下杀死刘邦的决断,以至放虎归山
为人不够聪慧,直接在刘邦面前泄露曹无伤的名字而不自觉
2.范增对刘邦的反映表现了这个人什么特点?
范增态度坚决:急击勿失。表现他对政治很敏锐,通过分析得到精辟的结论。
3、分析刘邦的形象
聪明,面对项伯说出的情况,刘邦立即对形势作出快速的判断,成功拉拢项伯
能屈能伸,面对敌我力量的巨大差距,降低身份与项伯邀为婚约,在宴席上表现谦卑,毫无争夺之心
杀伐果断:回军营后立即诛杀曹无伤,毫不手软
4.如何看待项伯的行为及其为人?
从个人角度:项伯因为张良的救命之恩夜驰来报,可见其人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从大局角度: 项伯出卖己方机密只为报个人之恩,因私废公,毫无原则。
5.张良有什么性格特点?
张良不妄自尊大,他并没有否定刘邦的决定而是委婉的探询:“料大王之卒足以当项王乎?” 善于引导别人接受自己观点,处事圆滑。在刘邦茫然无措的时候沉着冷静的为其出某划策,凭借自己对敌方的了解很快找到对策,同样目光敏锐,智谋过人。
6、樊哙的形象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诚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7、项羽为什么会称赞樊哙?
英雄相惜,项羽和樊哙本质上是同一类人
樊哙刚猛英勇,即使是对手也值得尊重
樊哙提到怀王之约和亡秦之续,刺中项羽软肋,让项羽无以回应
8、请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可与刘邦相比较)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的观点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
——《史记 项羽本纪》
五、作业:
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