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鸿门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鸿门宴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8: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鸿门宴
司马迁
[课程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分析故事情节,掌握纪传体文学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4.分析楚汉争霸中刘邦、项羽胜败的原因,正确评价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高考导航]
1.文中“飨”“要”“山东”“非常”“所以”“谢”“为”“王”等文言词语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生要注重积累。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概括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3.文中人物特征尽显。通过正 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知人论世
1、司马迁
①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少时跟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曾与他人一起编订太初历。太初元年,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天汉二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②李陵事件
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
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
2、《史记》体例
《史记》为正史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善于将人物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人物性格鲜明,历史事件清楚,语言生动流畅,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 叙述诸侯(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十四史”均为纪传体,《史记》为通史,其它为断代史。
前四史: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范晔《后汉书》 陈寿《三国志》
郑板桥评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
3、故事背景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楚河汉界”指的是中原地区今河南省荥xíng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
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
因种种原因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
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
4、《鸿门宴》背景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刘邦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发兵攻打刘邦。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宴会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5、楚汉之争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鸿门宴后,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直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鸿门宴后,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直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6、鸿门宴旧址
鸿门宴遗址位于秦兵马俑博物馆北2.5千米的临潼区新丰镇东南的鸿宴堡村西。公元前207年楚汉相争,著名的历史事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鸿门宴”就发生在这里。
今在“鸿门宴”遗址立有群雕像一组,设有“项庄舞剑”、“ 樊哙闯账”、“沛公逃席”、“ 范 增 长叹”等场面 。再现了鸿门宴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三、整体感知
1、字音(详见PPT)
2、层次:
宴会前交(1、2)(代鸿门宴的由来)——宴会中(3、4)(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会后(5、6、7)(述宴后余事)
3、主要人物关系: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四、文本研读
(一)第一部分(1、2)宴会前——故事的开端、发展
曹无伤告密——范增定计——项伯夜访(张良)——张良献策——(刘项)约为婚姻——项伯归劝(项羽)
1、第一段
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欲王关中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 古:函谷关以东。今:山东省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句: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于项羽言曰
贪于财货 ——于财货贪
省略句:沛公军(于)霸上 为(我)击破沛公军
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占有绝对优势,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此时双方本应“戮力攻秦”,但曹无伤告密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
【思考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事?
【明确】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亚父劝羽——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思考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为何“大怒”?
【明确】①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
②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性子
③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
2、第二段
引导:1、项羽身边的叛臣是谁?2、其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3、对局势造成了什么影响?
【思考1】第二段主要描写了什么事?
【明确】项伯访良、张良献策
【合作探究1】刘邦何以打动项伯?
【明确】①化敌为亲,拉近距离;②摆事实,反驳曹无伤之言;③动之以情,为项羽服务。
【合作探究2】项伯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对局势造成了什么影响?
【明确】①项伯对于刘邦的贡献:a告知军事机密b替刘邦美言,取得项羽的许诺。②使事态骤然缓和,事件出现了转机。
(二)第二部分(3、4)宴会上——故事发展的高潮
刘邦谢罪——范增举珏——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怒怼项羽
1、第三段
字词翻译详见PPT
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向南,臣下面向北。 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面向东,幼者面向西。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面向东,主面向西。宴席的四面座位,以面向东最尊,次为面向南;再次为面向北,面向西侍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尊位)
亚父南向坐(次位)
沛公北向坐(再次位)
张良西向侍(最卑位)
【合作探究】鸿门宴上,项羽是否有杀刘邦之心?
【明确】没有杀刘邦之心。
有许诺在先;
听信刘邦之言;
③对范增默然不应;
刘邦能顺利脱身。
【思考】第三段主要描写了什么事?
【明确】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2、第四段
【思考1】第四段主要描写了什么事?
【明确】张良召哙——樊哙闯帐;义责项羽——羽无以应
【思考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明确】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 ,“侧其盾以撞, 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神态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三)第三部分(5-7)刘邦离席后——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刘邦离席——脱身独去——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怒骂——诛杀曹无伤
【思考】第五、六、七段主要描写了什么事?
【明确】沛公脱险;张良留谢;刘邦除奸
五、文本研读
(一)探究人物性格:刘邦与项羽
所谓“性格决定成败”,透过《鸿门宴》,我们看到了项羽、刘邦二人的争斗与较量,你觉得刘邦胜在哪里?而项羽又败在何处?
1、探究人物性格:刘邦
①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求救张良,拉拢项伯
②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谦虚恭敬,唯恐不周
③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周密部署,成功脱险
④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拉拢利用;为隐瞒自己的错误而嫁祸;对背叛者毫不手软
【刘邦】项伯夜访——惊慌质疑,屈尊项伯
鸿门谢罪——隐忍退让,诱出告密
樊哙闯帐——静观局势,择机而退
归至军中——诛杀叛徒,消除后患
刘邦性格:能屈能伸,慎言慎行,任用贤才,坚决果断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 · 高祖本纪》
2、探究人物性格:项羽
①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因胜利果实被夺,尊严受损而怒;因刘邦刻意奉迎,尊严得维护而放过敌人
②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熟视无睹;大为褒奖;无动于衷
③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自大轻敌;默然对待劝谏;不重视誓死效命者
【项羽】
无伤告密——狂妄自大,盲目冲动
项伯归劝——刚愎自用,毫无城府
项庄舞剑——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樊哙闯帐——拙于应变,少智寡谋
项羽性格: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乏远谋
3、对比中写人物
刘邦集团
张良——善于谋断,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樊哙——粗中有细,智勇双全
曹无伤——是非不明,目光短浅
项羽集团
范增——自视过高,方式欠妥,考虑不周
项庄——贻误战机,有勇无谋
项伯——太重义气,敌我不分
五、文言归纳(详见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