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春季4《窦娥冤》巩固与拓展-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春季4《窦娥冤》巩固与拓展-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8:2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季课程-03-《窦娥冤》巩固与拓展
教学内容
1.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含义。(简单)
(1)不提防遭刑宪 刑宪:
(2)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生:
(3)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盗跖、颜渊:
(4)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葫芦提:
2.《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请思辨各组中的加横线词,选出与现代汉语
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 )
A.鼓三通,锣三下,行动些,行动些;不提防遭刑宪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
【答案】
1.(1)刑罚 (2)甚、深 (3)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4)当时口语,糊涂的意思
2.A
A 项中,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锣,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锣;行动,快走;不提防,不料想;B 项中, 生,深深的;埋怨,同于现代;合,该;糊突,混淆;C 项中,行,这边,那边;推辞,同于现代;主意,意思,想法;D 项中,咱,吧;说话,话可说;陌、阡,与现代同。
窦娥是元朝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中的一个人物。《窦娥冤》写一个孤苦无依的妇女窦娥,遭受无辜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窦娥的冤情无处伸张,愤怒得指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还临死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的白绫上,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当地亢旱三年。
一、《窦娥冤》
【知识梳理】
一、元杂剧与关汉卿简介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曲调组成的、曲调的多少不一)。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 C 调 D 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 1)、商(相当于简谱 2)、角(相当于简谱 3)、(相当于简谱 5)、羽(相当于简谱 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3.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外旦、贴旦、老旦、花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4.剧本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即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即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舞台效果)。也称“介”。
白(即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分别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5.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 60 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我是个蒸 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二、明确《窦娥冤》剧情
楔子: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端云,乘机提出索要端云做童养媳。云瑞 3 岁丧母,7 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第一折:17 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第二折: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第三折: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奔赴法场,死前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
补充: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三、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形象
1. 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孝顺和善良。
2. 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
[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总结善良,孝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亲人细致体贴,对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对联概括: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张驴儿:无赖狠毒、卑劣可憎的恶人。
桃杌:贪婪成性、圆滑老练、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昏官。
蔡婆:胆小、糊涂。
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
(1)高利贷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其父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而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剧中赛卢医同样是难以忍受高利贷的重压而心生恶念,谋害债主蔡婆婆,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偶然碰到救了,从而张驴儿父子就狼入蔡室这些偶然事件背后是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泛滥和社会管理的失序。
(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
(3)吏治的腐败,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不管青红皂白严刑逼供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即处死窦娥。
(4)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高利贷、流氓地痞和贪官污吏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窦娥的冤案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清浊不辨,善恶颠倒,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善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解读刘兰芝、祥林嫂、窦娥几位女性形象。谁更有反抗精神?
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祥林嫂和窦娥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例题精讲】
例 1.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简单)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喧,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到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1.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 _____、____ 、 _____。这其中
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 ______、______ 、_____ 、 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2.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3.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
【答案】
1.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
苌弘 杜宇 邹衍 孝妇
2.D(表现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不能。因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容变动
例 2.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8 分)(中等)
孔夫人家传
刘树堂
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 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若男儿,他日必成伟器。”
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于我,家计窘甚。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夫人综理筹运,可汰者汰之,可减者减之。有息之债,典.妆奁偿之。三年可敷用矣,五年有余蓄矣。夫人一日曰:“做女人须要脱女人气。”语奇甚,询之,夫人曰:“女人多见小有己,未识我行事何尔。”癸酉八月,先严由甘致仕,道出长安,疾劳交作。书至,夫人将分娩,代治装促驰往。冬仲迎养至保。侍奉三年如一日,先慈见背又复然。八弟树仁索捐花样,力.不逮,夫人曰:“虽若有一缺,弱弟事借债亦须办,我易簪珥以佐之。”
③癸未三月,权.天津道,夫人偕行。秋,直东豫三省大水,天津众汇所归,无堤不险。力求抢护,未增料重赏不可。仆回取款,告夫人曰:“此举恐贻他日累。”夫人曰:“全郡几成泽国,犹计及此耶?”悉出私蓄以给之。不足,开官库以补之。各堤埝无一溃者,由夫人不吝重赀,靡不一以当百,而踊跃争先也。是冬,就食者众,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④惟其明大义,顾大局,得以公私无忝;而夫人劳心苦思,匪伊朝夕,气体阴受其伤,而忽不加察。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①,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瀹灵府②耳。”
[注]①鞅掌:事纷扰烦忙 ②瀹灵府:浸润心田。
15.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先生抚几而起曰( ) (2) 典妆奁偿( )
16.为下列句中加横线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力不逮( )
A.追上,赶上 B.及,比得上 C.前后相接 D.趁机
(2)权天津道( )
A.衡量,比较 B.权柄,权力 C.权宜,变通 D.代理官职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
18.对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B.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C.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D.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19.第④段除总结夫人性格中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一面,还突出了夫人___ 、___ 的一面。(2 分)
20.文章记载的夫人的言语富有个性,请任举两例加以评析。(4 分)
【答案】15. (1) 拍,轻击 (1 分) (2) 抵押,典当(1 分)
16.(1)B(1 分) (2) D(1 分)
17.夫人说:“穷困不是令人为难的事,身处穷困之中(学会怎样处置)才是难事;不考虑收入和支出的情况,
是导致穷困的途径。(5 分)
18.B(3 分)
19.百忙中不忘读书吟诗(1 分)看重精神生活(1 分)
20.[评分说明]任选一处,概述正确 1 分,评价正确 1 分。
[答案示例]夫人六岁时,针对先生对女童读书的轻视反问: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被迫回答:还是
要读书明理。夫人追问: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两处对话,2 分)由此可见夫人年幼即通晓事理,
既富机智,又有锐气。(2 分)
其言语还有以下数则:“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做女人须要脱女人气。”“女人多见小有
己,未识我行事何尔。”“虽若有一缺,弱弟事借债亦须办,我易簪珥以佐之。”“全郡几成泽国,犹计及此耶?”
“尘俗纷沓中,惟此可瀹灵府耳。”
二、概括和分析文言文人物形象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人物描写方法,如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都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技巧。细节描写主要有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追求、爱好。
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用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或环境(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或物象的描绘来表现人物,以使其鲜明突出。这种手法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
心人物,又要分析与其它相关的其他人物。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
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点。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五、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注意审题: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
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
点。
【例题精讲】
例1.
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8 分)(中等)
贤孝 (元)陶宗仪
①前至元间,杭州有郑万户者,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而奉事母夫人备极孝道。母诞日垂至,预市文绣毯段,制袍为寿。针工持归,缝缀既成,为油所污。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至日,卧不起。子至,候问安否,见有忧色,请其故。日:“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子告曰:“一袍坏,复制一袍,可也,夫人何重乃尔 ”母阳为自解,遂起受子孙拜贺,如常岁仪。人咸以此为贤.母,而益见万户之孝。
②国朝妇人礼服,鞑靼①曰袍,汉人日团衫,南人日大衣。无贵贱皆如之,服章②但有金素之别耳。惟处子则不得衣焉。今万户有姓者,而亦曰袍,其母岂鞑靼与 然俗谓男子布衫曰布袍,则凡上盖之服③或可概曰袍。
[注释]①鞑靼:这里指蒙古; ②服章:古代表示身后的服饰; ③上盖之服:外衣、罩衣。
15.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母阳为自解 (2)人咸以此为贤母
16.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母诞日垂至 ( )
A.病重 B.向下 C.流传 D.将要
(2)惟处子则不得衣焉 ( )
A.未出嫁女子 B.未成年儿子 C.第二个儿子 D.穷人家孩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B.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C.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D.昨暮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18.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
19.分析文中郑母之贤的表现。(4 分)20.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推断郑母的礼服称作“袍”的理由。(2 分)
【答案】
15. (1)“佯”,装作:(2)以……为贤。(2 分,每小题 1 分)
(1)D (2) A(2 分,每小题 1 分)
16.C(2 分)
17.当时一件袍子的价格昂贵。制衣匠无力偿还,想要自杀却没能死成,有个认识郑母的邻妇,偷偷将抱子送到母亲手里,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6 分)。得分点:“估”、“偿”,“自经”,转折词,定义后置,“潜”,“送入”的省略内容,“白”。错一个扣 1 分)
18.大意:对制衣匠污袍行为不加追究,待人宽厚;知道儿子牌气急躁,以自己不填污袍为托词(巧为掩饰),避免儿子不能容人的行为(成全儿子孝顺之名). (4 分。对制衣匠与对儿子各 2 分。母亲的行为与效果各 1 分)
19.大意:郑万户母亲可能是鞑靼人;可能当时外衣都称作袍。(2 分。答出一点给 1 分)
例 2.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9 分)(困难)
窦建德传
①窦建德,贝州漳南人。世为农,自言汉景帝太后父安成侯充之苗裔。材力绝人,少重然许,喜侠节。乡人丧亲,贫无以养,建德方耕,闻之太息,遽解牛与给丧事,乡党异之。盗夜劫其家,建德立户下,盗入,击三人死,余不敢进。请其尸,建德曰:“可投绳系取之。”盗投绳,建德乃自縻,使盗曳出,跃起捉刀,复杀数人,繇是益知名。为里长,犯法亡,会赦归。久之父卒里中送葬千余人所赠予皆让不受。
②武德元年,宇文化及至魏县,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及德绍曰:“吾,隋民也;隋,吾君也。今化及杀之,大逆不道,乃吾仇,欲为天下诛之,何如?”正本等曰:“大王奋.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顺扶义、安四方也。化及为隋姻里,倚之不疑,今戕君而移其国,仇不共天,请鼓行执其罪。”建德善之。即引兵讨化及,连战破之。化及保聊城,乃纵撞车机石,四面乘城,拔之。
③未几,连突厥侵相州,刺史吕珉死之。滑州刺史王轨为奴所杀,奴以首奔建德,建德曰:“奴杀主,大逆。纳之不可不赏,赏逆则废教,将焉用为?”命斩奴而返轨首,滑人德.之,遂降,齐、济二州亦降。
④五月,建德自板渚出为阵,西薄.汜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而前。秦王登虎牢城望其军,按甲不战。日中,建德士皆坐列,渴争饮,意益怠。王麾军先登,骑怒,尘大涨,乃率史大奈、秦叔宝缠麾帜,弛出贼阵后,建德军顾而惊,遂大溃。建德被重创,窜牛口谷。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获之, 传而西,斩长安市,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滑人德之( ) (2)西薄汜南( )
16.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大王奋布衣( )
A.奋发 B.奋斗 C.奋起 D.发扬
(2)西薄汜南,属鹊山( )
A.聚集 B.连接 C.归属 D.嘱咐
17.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王麾军先登,骑怒,尘大涨,乃率史大奈、秦叔宝缠麾帜,弛出贼阵后,建德军顾而惊,遂大溃。
18.用“/”为下列句子断句。(3 分)
久 之 父 卒 里 中 送 葬 千 余 人 所 赠 予 皆 让 不 受。
19.第①段画线句“建德杀盗”之事在《旧唐书》中未曾记载,《新唐书》详细叙述此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3 分)
20.唐朝人殷侔在《窦建德碑》中写道:“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请结合全文推断百姓“为之祀”的原因。(4 分)
【答案】
15.(2 分)答案示例:(1)感激 (2)迫近
16.(2 分)(1)C (2)B
17.(5 分)答案示例:秦王指挥军队先登上城,士兵气势强盛,此时尘土飞扬,于是秦王率领史大奈、秦叔宝高举帅旗,驰马奔出在贼人兵阵后面,窦建德的军队看到大惊,于是溃不成军。
18.(3 分)答案示例:久之/父卒/里中送葬千余人/所赠予皆让不受。
19.(3 分)答案示例:《新唐书》加入“建德杀盗”一事,一开篇就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传主有勇有谋的形象。先用“击”“跃起”“捉”“杀”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他的英勇;又用“可投绳系之”这一语言描写体现他的沉着机敏。增加这件事,为后文展示传主的才华做了铺垫,奠定了基调,比《旧唐书》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0.(4 分)答案示例:百姓“为之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的种种义行和善举。在乡人家贫无以葬亲时把牛赠与他,父亲去世送葬千人,他们所赠与的皆不受,表现其仁义的一面;他顺循民心,安定四方,征讨宇文化及;当叛奴杀主投靠他时,他斩杀奴返还刺史头颅,是一个忠君有义、嫉恶如仇的人。
例 3.阅读下文,完成 17 到 24 题。(中等)
孤独信传(唐)
令狐德棻
①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②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频典二部,皆有声绩。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
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③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即赐信御马一疋,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
④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太祖以其信着遐迩,故赐名为信。
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⑥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 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注:(1)太祖;北周宇文泰。(2)武:北魏孝武帝元修。
17.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
(2)政令乖方,民有冤讼( )
18.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 分)
信以同谋坐免( )
A 因为 B.驻守 C.犯罪 D.株连受罚
19.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 分)
魏孝武雅相委任。( )
A 正确的 B 素来,向来 C 甚:很 D 高雅:不俗
20.与选文第⑤段“以陇右形胜”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C.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1.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
22.第⑤段“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
答)(2 分)
23.独孤信为何会“名望素重”,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推断。(5 分)
【答案】
17.(2 分)(1)被授予官职(2)违背
18.(1 分)D
19.(1 分)C
20.(2 分)C
21.(5 分)等到独孤信抵达州中任职后,各种事务得以处理,没有积留的。他把礼义教化向百姓宣传,
用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在几年时间里,公家私人都富起来了。愿意归附的流民有几万户。
22.(2 分)他风度优雅,受人追捧,为人处事被人们看重推崇,常常成为效仿的对象。
23.(5 分)独孤信任职多地,皆有声绩。他出京任职,多次担任地方要职,主持军政事务,有很高的声望和功绩;独孤信为人忠诚,深受器重。孝武帝西迁,事发突然,独孤信抛家弃子,单骑追随;独孤信为政有方,百姓拥护。担任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治政为民,处事果决,流民归附,信著遐迩。宇文泰初开霸业时,独孤信镇守陇右,为百姓怀念,声名震动邻国。
检测 1. 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7 分)(中等)
秦晋之战(节选)
《左传》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秦师遂东。
……
④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②,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③掩大德。”
[注]:①孟子:即孟明 ②二三子 : 诸位,你们。 ③眚 shěng: 目病生眼翳,比喻小过错。
15.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劳师以袭远( )
(2)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若潜师以来()
A. 军队 B. 军队的编制单位 C. 发兵 D. 率领
(2)秦伯素服郊次 ( )
A. 边上 B. 等候
C. 其次 D. 有序
1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18.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前两段的主要内容。(2 分)


19.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20.内容分析蹇叔的形象。(3 分)
【答案】
15. (2 分)(1) 使……疲劳
(2) 通“避”;躲 避
16. (2 分)(1) C (2)B
17.(4 分)“我不听蹇叔的劝告,使各位受到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呀!“我不撤掉孟明的官,这是我的过错,各位大夫有什么罪呢?(得分点:以;辱;孤之罪也;替。每个 1 分)
(2 分)①穆公拒绝采纳蹇叔意见/蹇叔哭师
②蹇叔哭送儿子
19.( 4 分)蹇叔哭师是因为预见师必败子不归/秦伯哭师是因为自责自己因为拒谏而使臣子(或大夫们) 受辱。(答对 1 点给 2 分)
20.( 3 分)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老谋深算。他预见到秦军千里远征,必然失败; 并明白指出晋军必在骰山二陵之间设伏,体现了蹇叔高度的预见才能。(大意对且有说明即可)
检测 2.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9 分)(困难)
叶秀发传
(明)宋濂
①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
②初授福州长溪簿,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①何?” 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
③事定,制阃②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③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
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 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文宪集》卷十)
[注]①生聚:指百姓。②制阃:指将帅。③觖望:不满意。
15.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极深性理之学( ) (2)金人计沮不得近( )
16.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邑赖以完( )
A.完整 B.完善 C.保全 D.守护
(2)议者不录其忠( )
A.感激 B.记载 C.查验 D.呈报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18.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3 分)
同 列 来 问 疾 整 襟 对 坐 惓 惓 以 究 心 边 事 为 祝 无 他 言。
19. 第④段中,叶秀发的哪些表现体现了“忠义”?请加以概括。(3 分)
20.第③段是如何塑造叶秀发形象的?请加以分析。(4 分)【答案】
15.(1)深入探究,精通(1 分) (2)失败(1 分)
16.(1)C(1 分) (2)B(1 分)
17.叶秀发呵斥他们说:“这正是我竭尽全力以身报国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如果我们先离开了(这里),那么全城的百姓该怎么办呢?”(5 分)
18.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3 分)
19.竭尽心力,为百姓兴修水利;生命垂危,力劾贪官;同列问病,却以国事为重;为官清廉,家无余财。(3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给满 3 分为止)
20.一方面正面叙写叶秀发对自己蒙冤削官毫不在意,却极力为李诚之鸣不平,体现他的正直;另一方面,从侧面描写史弥远打听叶秀发的为人,借来客之口,申述叶秀发保全桐城之功,体现了他的贤德。(4 分)
【译文】
叶秀发,字茂叔,是浙江金华人。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极其深入地研究了性理之学,用余力来写作文章,就于庆元丙辰年考中了进士。弟子们很仰慕他,跟从他读书求学的人每年多达数百人。
最初任福州长溪主簿,后来又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避逃,叶秀发呵斥他们说:“这正是我竭尽全力以身报国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如果我们先离开了(这里),那么全城的百姓该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恰逢金人派出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
事情结束后,将帅忌恨这功劳非己出,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金国间谍是非法的。降职为迪功郎。没多久,又被授予宣教郎,担任徽州休宁县知县。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官职。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为他)争辩。当初,诚之守卫蕲州,蕲州陷落,全城的士兵全部战死没有投降的人,诚之望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两次,拔剑自刎。议论的人不记取他的忠勇,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因此秀发不平则鸣为他争辩。言辞激愤,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叹。史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抚百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弥远点头称许,随口问参知政事宣缯,他说的话也一样。弥远感叹说:“差点错失贤才啊!”
高沙有三十六个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坚固,形同千里之地为一个大沟壑,百姓遇水会绝收的。叶秀发建立石坝来疏导水势,蓄水泄水能稳定下来,没有旱涝的担心了。不久转任承议郎,秀发发病,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朝廷特升他为朝奉郎。不久,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人们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说:“不行,(否则)我死之后,他们一定会逞能残害百姓的。”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交谈钻研的边防事务,不说其他的话。
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书籍,一领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
课后巩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9 分)
①葛乾孙,字可久,平江人也。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膂力绝伦。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阵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及长,遂更折节读书,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君曰:“此不足为也。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复应试。犹时时指授弟子,皆有可观。金华黄公溍尤奇其文,劝之仕,不应。
②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自丞相以下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有士人患伤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见,则发狂,循河而走,君就摔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重茧,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
③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请与君图,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明年癸巳春正月,与予游开元佛舍,私与予言: “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夫。”公云:“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如期必于秋。”予曰:“何至是!”逾月果疾,予往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其诗未及诠次,藏于家。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
(节选自元·徐显《稗史集传》)
15.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比君往见( )
(2)君既没( )
16.为下列句中横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治疾多奇验( )
A.验证
B.经验
C.灵验
D.试验
(2)而吾不及预,命也夫( )
A.参与
B.预先
C.料想
D.预兆
17.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 分)
主 司 方 按 图 索 骏 不 能 识 斥 弛 之 士 把 玩 不 忍 舍 置 君 亚 选
18.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19.第①段中葛乾孙“不复应试”的原因可以概括为:(1)__________ ;(2) ___________
。(2 分)
20.第②段中作者是如何塑造葛乾孙形象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 分)
【答案】
15.(1)等到 (2)通“殁”,死。
16.(1)C(2)A
17.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18.葛君劝(李公)筑城,凭借城坚守来讨伐贼人,还请求亲自承担这件事。李公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认可他的计策,最终筑城,老百姓依赖此得以安全。
19.元朝政府科举政策限制人才;葛乾孙不愿歪曲经典逢迎献媚。
20.以直接评价来表现其医术高明;以典型的治病事例,凸显其治病多奇验;以奇疾他医不能治与葛乾孙随治而愈进行对比,突出其医技高超;以吴人去四方,人们均打听葛乾孙以及四方士大夫经过吴地必定到葛乾孙家请教,侧面衬托出葛乾孙名重一时,塑造一位医术精湛、受人敬重的儒医形象。
预习内容
《雷雨》巩固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