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节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节选)》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06:1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品味戏剧语言,感受戏剧冲突,把握人物个性。
二、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细心品味《雷雨》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
2、合作探究:带领学生由具体的语言情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复杂的个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周朴园复杂的个性及作者对其倾注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雷雨》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情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戏剧冲突,把握人物复杂的个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戏剧剧本有三要素:人物、冲突和语言。今天我们希望通过感知《雷雨》的第二幕第一场,即周朴园、鲁侍萍之间的对话,去领略曹禺戏剧语言的魅力。
问:周、鲁二人是什么关系?(过去—现在)
明确:过去:主仆、恋人;现在:下人的母亲。
这样有着深厚渊源的两个人不期而遇了,于是,戏剧矛盾冲突就产生了。我们最期待看到的是什么?他们见面带来的是喜还是忧?会有一些怎样的语言交锋?
投影: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我们抓住这句话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到周朴园身上来。这是很富有歧义的一句话。人不同,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说这话的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说出这句话究竟是表示他愿意鲁侍萍来找他还是不愿意?(学生纷纷回答)我们心目中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这就有了讨论的价值。
二、整体感悟
我是神探小柯南
快读阅读课文P65“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P67“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提示:只关注周朴园,划出自己认为显示周朴园“愿意”或“不愿意”的依据的语句。
投影:关注周朴园
三、赏读课文
关注周朴园(一):由现在的表现推想当年的周朴园
过去的周朴园愿不愿意鲁侍萍来找他?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1.现在的鲁侍萍一开始从哪些语言、动作中一次又一次地引导、敲击着周朴园?
A.关窗动作
B.无锡口音
C.对往事的回忆
投影:
周:(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侯我还在无锡呢。
全班男女生分读。
(1)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鲁侍萍有何用意呢?
明确:①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2)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
  (提示学生关注句中的“我们”一词。)
明确:周鲁两人对这一生活细节都印象深刻。因为,30年前的生活,在鲁、周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为这样,鲁在说话中自然地用了“我们”一词。
(3)鲁侍萍的目的达到了吗?
明确:达到了,“(沉思)、是的,很远啦,我想想”。
(4)设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个脑子里可能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呢?(师提示:“洋火”是什么?)看来应该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注意,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信息。
参考1:因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
参考2:鲁为周缝衣服的情景。因为下文提到周的破衬衣“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我们可以想见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
明确: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绣花。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婴儿,静静地看着她……眼前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温馨、甜美、幸福。(像生活在童话里一样)
对鲁侍萍有意识的引导敲击,周朴园的心被触动了吗?从他的哪些表现可以看出来?
明确:主动发问;对无锡这地方、无锡的事情;对梅侍萍的美好描述;打听人、打听坟、打算修墓。(不必周全,点到即可)
投影:
A.①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②无锡是个(留下我美好回忆的)地方。
B.①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了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②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了一件(与周朴园关系很大)的事情。
(1)以上两句原文句子的潜台词是什么?能否这样改动?
明确:不能。A组是模糊语言,但也是褒义的语境,显示当年的人与事作为美好的记忆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山好水好人更好),不愿让随便一个什么人轻易触碰。(褒义语);B组不愿意用明确的语言让别人将当年的一件“丑事”与自己扯上关系,从中可以感觉到周朴园在内心里认为过去抛弃梅侍萍是意见不光彩的事。(模糊语)
投影: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这段话有多处话中话。对于当年的鲁侍萍,周朴园是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我问过许多
我派人打听 → 疯狂地打听
不过也许你会知道
结论:对于当年的鲁侍萍,周朴园的内心充满不舍、愧疚、痛苦。
推论1:周、鲁当年是以怎样的心态分开的?(不舍)
投影1:
鲁: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是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孩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请一女生朗读)
鲁侍萍的内心是悔是恨,等了三十年,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机会,鲁当然要尽情地释放心中郁积的怨愤了。于是,她声泪俱下地痛斥周这个卑鄙小人。是这样吗?
(投影凸显四个“你”,再投影凸显两个“你们”)
鲁痛斥的是周朴园,怎么又变成“你们”了呢?是“你们”逼“我”离开?“我”是被“你们”赶出来的吗?怎么回事?是因为鲁侍萍情绪激动,所以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了吗?
投影2:
周: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投影凸显四个“你们”)
明确:这“你们”,自然包括周本人在内,但显然并不是周一个人。看来,在鲁侍萍眼里,30年前那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是周朴园,还有他家的“老太太”等为代表的封建家长。(提醒学生注意“30年”前的社会现实,“光绪二十年”是1895年,是清王朝时代,鲁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
  当年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周朴园是有着极大的苦衷的,有相当大的被迫的成分。对于他最终的绝情,鲁当然是怀着明显的怨恨的。不过,从鲁的这几个“你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有一定程度的原谅、宽恕。尤其是—— “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一句台词,听起来是如此拗口,如果不是为了有意识的强调“你们家里”,是无法解释的。补充验证:
投影3:
鲁:(落眼泪)凤儿,可怜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我太爱你,我生怕外人欺负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步错了。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这是第三幕中,鲁侍萍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后,要求四凤发誓永远不再和周家人来往时说的话,这是鲁30年的苦难换来的生活“经验”。这里所谓的“太软弱,太容易变”的“靠不住”的人,指的其实就是周朴园。对于周朴园,最让鲁感到不满的,与其说是周在感情方面的“绝情”,不如说是他的“软弱”,不能为爱情作抗争,不能为爱情作牺牲。
——周当年因为自己的软弱,给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为此,许多年来,周一直在( )中度过。
明确:怀念、愧疚(由修坟、关窗习惯、记住生日这些亡羊补牢的举动可看出)
推论2:过去的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
投影: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苦痛)哦!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汗涔涔地)哦。
周朴园此时认为是一个什么人在讲着这些陈年往事?(局外人)他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呢?(苦痛,汗涔涔)
明确:此时,周并未认出鲁侍萍,站在眼前的,只不过是一个下人的母亲,可是,即使是一个“局外人”的客观的讲述,也会让周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痛苦,可见他内心的愧疚与痛苦该有多深。如果周只是一个随意玩弄女性的封建纨绔子弟,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反应的。
小结:过去的周朴园是温情的、有良知的。——板书
关注周朴园(二):由现在的表现推想现在的周朴园
我们也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1.当鲁侍萍有意无意、一次又一次向周朴园暗示当年的梅侍萍还活着的信息的时候,周朴园有怎样的反应?
A.(活着)——(惊愕、忽然立起) 你是谁?
(想见一见她么?)——(连忙)不,不,不用。
(想帮一帮她么?)——好,你先下去吧。
→结论1:对现在活着的鲁侍萍:可怕的、漠视
B.吩咐捡出旧雨衣、旧衬衣。
→结论2:对过去的死去的鲁侍萍:美好的、怀念
2.引导:这可真是相应成趣,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对象截然相反的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人说:记忆中的鲁侍萍是年轻单纯美丽的,现实中的鲁侍萍是“相貌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是外貌的原因。依据就是: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晌
(1)你认为仅仅是因为对方外貌的改变吗?
投影:
周:(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请两位学生分角色表演)
划线语句的潜台词是:你是来报复我的么?
明确:担心!担心鲁贵敲诈——财产;
担心“社会上的好人物”形象被污损(安抚鲁侍萍)——名誉、身份地位。
周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金钱、地位、物质利益,而把感情抛在一边。他原先的温情,良知,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怎样看待周朴园的“开支票”?
A.封嘴: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 ↖
断往来: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 自私、冷酷、虚伪
求心安:给路费等“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求得内心的安宁。 ↙ (板书)
B.提供鲁的生活保障,想让鲁安度余生。 ← 有温情、有良知
小结:周朴园,一个内心多么复杂,活得多么纠结的人!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
四、拓展探究
同一个下午,同一个人,对于“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这个问题,周朴园有一大堆愿意见她的理由,也有几个毫不含糊的不愿意见她的理由。(板书:难回)那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思念是不是真心的?(学生分组讨论,并阐释自己的理由)
点拨引导:周朴园思念的是年轻、美丽、温柔的梅侍萍,30年前的周朴园是封建家庭的大少爷,单纯热情,涉世未深,人性的丑恶还未污染其年少的心灵,主仆两人朝夕相处,两颗渴望爱情的心灵自然而然地碰撞出爱情的火花,这是环境使然,也是青年男女初萌恋态的必然结果。这时的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正如后来周萍甚至周冲对四凤的感情一样,单纯美好,没有功利色彩,这段甜蜜美好的感情让周朴园念念不忘。成年后的周朴园逐渐变成自私、狠毒、伪善的资本家,他的爱情和生活也并不如意。繁漪已是他的第三个妻子,但直到都没有任何女性能像侍萍那样令他满意,家庭生活也并没有给他太多温暖,所以他开始怀念梅侍萍,他是爱侍萍的,过去的家具、侍萍的生日、关窗的习惯等都是发自内心的怀念,他通过这些从过去的温暖中求得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但当活着的鲁侍萍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却紧张不已,因为鲁侍萍是他的罪恶的见证人,是受他凌辱、压迫的当事人,她的出现将使周朴园受到严重威胁,可能致使他的声誉和地位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他采取种种手段来消除隐患。所以,周朴园爱梅侍萍,但更爱他的名声、地位与金钱!
课堂总结
歌手毛宁说过:“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当年与你有着美好回忆的那个人来到你的面前,毛宁的回答是:涛声依旧。那是因为,在毛宁的心目中,真情在起着主导作用。但当同样的相遇出现在周朴园面前时,周朴园很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是周朴园对鲁侍萍完全没有感情吗?三十年后性情大移的周朴园显然无法活在纯粹的感情世界里。所谓“让爱做主”,周朴园办不到。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悲剧是周朴园在软弱的状态下被迫造成的,三十年后的悲剧则是血管里装满金钱、地位的周朴园一手造成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性的悲剧。后来,后来怎么样了呢?后来,亲生儿子鲁大海不认他,四凤死了,周冲死了,周萍自杀了,周朴园成了整个雷雨世界里活得最痛苦的人。周朴园这个资本家,为了活在当下,抛弃了他过去一切的美好,却不料竟又毫无保留的输掉了自己的未来,他的余生将会在痛苦与无尽的痛悔中度过。曹禺以他惊人的才华塑造了周朴园这样一个真实的、痛苦的、多层面性格的人,而他塑造的这一形象所凭靠的方式就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投影: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
——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
六、课外作业
阅读《雷雨》剧本,自选你认为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进行鉴赏分析。
七、板书设计
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温情 有良知
自私、冷酷、虚伪
难回!
周朴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