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10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自传性质的文章,通过童年和青少年阶段的三件小事,简述了作者成为一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
教学本文时,可以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地指出“童年的两件趣事”对“我”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2—11段)主要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对鲤鱼世界的观察和想象。作者对司空见惯的鲤鱼世界的强烈兴趣和无限的遐想,初步展示了“我”在探究大自然时所表现出的想象力。鲤鱼们看不到水池之外的世界,并不代表那个世界没有意义。作者进一步设想一个鲤鱼“科学家”被抓走然后返回的情节,表现了它们认识的局限性。在激发读者的探究兴趣的同时,让人忍不住为作者头脑中的奇特幻想而大加赞赏。第三部分(12—18段)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的强烈兴趣与青少年时期的探究尝试。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
文章连续提出几个疑问,表达了一个少年人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和急切的求知愿望,和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接着又更进一步,描写作者青少年时期开展科学实验的经历。高中时代,本应自由自在地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不辞辛劳,到处寻找材料,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正是因为他有这样脚踏实地、不惧艰辛、不怕寂寞的探求精神,后来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物理学家。从水池边对鲤鱼世界的幻想,到对爱因斯坦未竟之业的好奇,再到高中时期的科学实践,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他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历程,也展示了想象力、兴趣和实证精神在科学研究事业中的重要性。
本文的科学知识背景颇为艰深,读来却平易亲切,通俗易懂。这主要得益于文章有如下特点:
第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按照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选出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展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作者成长过程中肯定还有很多困惑,有丰富的阅读和思考,这些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其中想必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这就使得文章叙述不蔓不枝,重点突出,也便于读者了解。
第二,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这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比如说小时候去茶园看鲤鱼,作者会设想“它们的世界一定 妙无比”,既让人大感意外,又产生了继续阅读的兴趣。果然,接下来作者的行文让人倍感惊喜,一个小男孩“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饶有兴趣地设想那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的事情,鲤鱼们的困惑不解、鲤鱼“科学家”因为被投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而惊诧不已……作者通过这一系列奇异而富于魅力的想象,让别人眼中习以为常、视若无睹的世界充满了趣味,同时又给人以科学的启发。
文章的叙述手法也很有表现力。作者阐述他在学校被伟大科学家所影响时,并不直接说出那个人是谁,而是用充满诗意的语言直抒胸臆,极尽描述之能事却始终不说那个人到底是谁,营造出一种悬念,然后揭开谜底,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读来远比平铺直叙来得有趣味。要言之,由于文章将焦点集中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富有想象力,行文充满趣味,所以不但不会把普通读者拒之门外,反而会吸引人沉醉于作者所营造的神奇世界中。
第三,充满了科学精神,富有启发性。本文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首先是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其次是兴趣。科学有枯燥的一面,同时又充满乐趣,而乐趣又来源于强烈的兴趣。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捉迷藏”的“游戏”,是他们人生最大乐趣之所在。正是这种乐趣使他们在研究中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还有实证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兴趣,那只是有了成为科学家的基础,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一味地空想,
就无法达到真理的彼岸。
(二)教案设计1
课 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课型 新 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会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按自读课“三环”教学实验法进行教学。主要教法:启发式﹑练习法﹑讨论法等。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 难点 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略) 二.“三环”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测法------夯实“双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A.遐(xiá)想 怪诞(dàn) 斑斓(lán) 畏葸不前(sī) B.杜撰(zhuàn) 便(biàn)利 贪婪(lán) 刨根究底(páo) C.浩瀚(hàn) 湮(yān)没 人寰(huán) 芬芳馥郁(fù) D.模(mó)糊 可怖(bù) 炫(xuàn)耀 争妍斗艳(yán) 解析:A “葸”读“xǐ” 2.下列词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A.空暇 瑕疵 高深莫测 煞费苦心 B.波澜 谰言 五采斑斓 弱不经风 C.遐想 神密 微乎其微 冷嘲热讽 D.漫游 欣慰 自明得意 撒手人寰 解析:B.采—彩;C.密—秘;D.明—鸣。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C ) ①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________的。 ②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________。 ③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_____。 ④在高中阶段,我看完了许多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并且________造访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 A.必需 震动 历程 常常 B.必须 振动 里程 往往 C.必需 振动 历程 常常 D.必须 震动 里程 往往 解析:选C。必须:副词,表示必要,可修饰动词、形容词。如,学习必须努力。必需:指一定要有的、不可缺的。如,生活必需品。①句横线前带“所”,自然要选“必需”。 振动:指物体沿直线或曲线并经过其平衡位置所做的往复运动。震动:指受外力影响而颤动(重大的事件、消息等)引起强烈反响。“振动”是物理学名词,合乎②句语境。“历程”是经历的过程;“里程”是路程,所以③句选“历程”。“常常”除有“多次、多数”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之意,它既表时间,又表频率;“往往”除有“多次、多数”意思外,还有对以往事情的规律性总结。④句应选取表频率的“常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 B ) A.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 B.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临深渊。 C.他把头摇摇,自鸣得意,语调也随之变了,谦虚里流露出自满。 D. 爱迪生凭着爱刨根究底的热情,凭着勤奋和刻苦,一生获得了一千多项发明的专利权,为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 解析:B项中“如临深渊”,比喻小心谨慎。应用“如距深渊”,说二者相距极远,难以沟通。本句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答案:B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B ) A.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被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B.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C.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D.睡莲之所以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解析:A项“被……所陶醉”应改作“为……所陶醉”,也可以将“所”字删去;C项应在“更高维数世界”后补上“的说法”,作“鄙视”的宾语;D项句式杂糅,应将“的原因”删去,改为“睡莲之所以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或者将“因为”删去,改为“睡莲之所以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答案:B 6.给下列句子排序,并将答案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①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 ②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③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 ④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⑤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①找对象 ②合并同类 ③注意指代 ④注意先后 【解析】先说鲤鱼,再到“我”。标志性的词语有“鲤鱼们的一生”“它们……意识到……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超过了它们的……”等。答案:③②⑤①④ (二)课堂讨论法------激活思维 三突破:1.题目 2.题记 3.开头 1.题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一名物理学家”指的是谁?------加来道雄 (2)“历程”的含义是指经历的过程,文中写了加来道雄哪几个时期的经历? 童年 青年 成年 (隐含) 2.题记 我想知道上帝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对这样或那样的具体现象我不太感兴趣。我想知道世界的内在规律,其余则是细枝末节。 ——爱因斯坦 谈谈课文中引用这个题记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一开始引用爱因斯坦的科学观,旨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附:题记的种类 (1)阐发话题式 就是用简练的语言对所给话题材料加以概括浓缩,并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以深层阐述。吉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漫谈“感情”“认知” 》的题记是:“同是对‘修墙’‘防盗’的预见,却产生 ‘聪明’或‘被怀疑’的结果。‘感情’竟能如此地左右着‘认知’,心的小舟啊,在文化的河流中求索。”这个题记通过材料的简单解说,将“感情”与“认知”二者的关系诠释得非常明白,也点明了作者的态度和议论的中心。 (2)诠释题目式 所拟题目一般都具有深刻性特点,运用题记形式对题目进行巧妙而又全面的诠释。云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与你同行》的题记是:“他们一路同行,一个汲着水,一负着火,形影相随。在他们携手共进时,就产生了智慧。”这个题记形象而深刻地对“与你同行”这个题目进行了解释,言简意赅,表明了考生对感情和理智关系的认识。 (3)点明题旨式 在题记里用最简约的文字,告知阅卷人写作本文的用意,展示出立意和主旨。河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认识美丽》的题记是:“请别以为哪个最漂亮,哪个就是您的孩子。”作者以童话的形式写作高考作文,以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乌鸦送饭”“迟来的午饭”“政治课”三个小故事,而“请别以为哪个最漂亮,哪个就是您的孩子”这个题记就十分直白地表达了对“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二者关系的看法,十分切合题目意。 (4)总领全文式 所写题记从大处着眼,从总体上对全文加以总领和驾驭,使阅人对所写文章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认识。山西一考生的满分作文《眼睛》的题记是:“距离没了,心更近了,认识深了。”这句话对全文来说具有提纲挈邻的任用,正文就是围绕题记展开。 (5)设喻寓理式 比喻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的特点,而在具体和生动的设喻中蕴涵着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浙江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我心依旧》的题记是,“鱼说:你看不见我流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你流泪,因为你在我心里。”这两句话采用比喻的形式,富有哲理,寓意深刻,让人过目不忘。 3.开头 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1)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的哪个个事例? 童年:鲤lǐ鱼世界的幻想(想象);爱因斯坦故事(兴趣) 青年(高中):建立实验室(实践) (2)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3)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三)自主练习法------突出自主 从《系统集成》p73“课堂达标”第1题至第5题中选3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三.课堂小结 实用类文章阅读,快速地筛选信息应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抓住题目中的信息进行筛选。 2.抓住开头中的信息进行筛选。 此外还可以抓住文章的结尾,文章中的过渡句,总结句,指代性句子等来进行筛选。
板书设计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 童年 鲤lǐ鱼世界的幻想------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 来 爱因斯坦的故事---------科学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道 青年 建立实验室-------------踏踏实实地做实验 雄 成年
教学后记 通过“三环”教学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教案设计2
一、整体把握
1.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从中你可以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最为重要?
点读 ①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③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就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二、细部探微
2.读完文章,你能理解本文所提到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指的是什么了吗?
点拨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象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
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点拨 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②“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③“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④“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点拨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①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②“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③“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
点拨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启迪。
一、中心主旨
本文作者通过叙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揭示了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让我们看到了“想象力”“乐趣”“实验精神”等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的重要性。
二、写作特色
1.选材详略得当。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
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历;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形象的描述。
形象的描述,可以增强感性认识。本文对鲤鱼世界的遐想的描述,尤其是那场暴雨之后,作者对鲤鱼“科学家们”的心理行为等的描述更是栩栩如生。
作者借助于想象,采用了拟人化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们”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第9段中,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
三、结构图解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波澜 斑斓 谰言 春意阑珊
B.蒹葭 遐想 闲暇 瑕不掩瑜
C.椽子 城垣 潺湲 撒手人寰
D.混乱 混浊 混淆 混水摸鱼
答案 A
解析 A项全读lán。B项葭jiā,其他读xiá。C项椽chuán,寰huán,其他读yuán。D项混水摸鱼hún,其他读hùn。
2.下列词语字形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游 杜撰 五彩斑澜 困惑不解
B.期图 湮没 高深莫则 惊诧不已
C.遐想 震惊 微乎其微 冷嘲热讽
D.浩瀚 神密 自名得意 撒手人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A项中“澜”应为“斓”。B项中“期”应为“企”,“则”应为“测”。D项中“密”应为“秘”,“名”应为“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豆制品是蔡家洼工业园区的特色产品之一。前来参观的游客不仅亲眼目睹了豆制品的生产流程,还津津有味地品尝起豆浆、卤水豆腐、豆皮等特色食品。
B.2月18日,哈尔滨迎来了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冰雪运动员在这个灯火阑珊的夜晚放飞冬奥梦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开始在这时享受运动健身之乐、和谐交流之美。
C.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D.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对“八荣八耻”荣辱观,不仅要耳熟能详,更要使之成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德。
答案 D
解析 A项在“目睹”前面再加上“亲眼”二字,语义重复。B项阑珊:动词,将尽,衰落,如“春意阑珊”“意兴阑珊”。用在此句中不合语境。应用“璀璨”或“辉煌”等词语。C项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向下传授。用在此句中不合语境。D项耳熟能详:耳朵听的次数多了,就熟悉了,也就能够清楚详细地说出来。用在这里正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B.国际大体联技术官员珍妮特·马丁等在考察过大冬会冰壶比赛场馆后认为,场馆的灯光、制冰及冰壶等竞赛设施,已经达到了冬奥会标准,本场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冰壶场地之一。
C.虽然无家可归的人数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8 000吨。
答案 B
解析 A项句式杂糅。C项“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不能并列。D项“使用……朴素的建筑外观”搭配不当。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5.“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句中的“第二件事”是什么?(4分)
答案 第二件事是对爱因斯坦未完成事业的向往。
6.“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案 这句话说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贡献巨大,表现了人们对他的无限崇敬之情。
7.“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一句中他未能完成的伟大发现是什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案 他未能完成的伟大发现是统一场论。正是未能完成的这一伟大发现激起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强烈兴趣,使他着迷;培养了作者深入探究钻研的精神,引领作者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8.“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这一秘密”具体是指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6分)
答案 这一秘密指: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
(四)课后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遐想(xiá) 怪诞(dàn) 冲劲(chònɡ) 日薄西山(bó)
B.杜撰(zhuàn) 浩瀚(hàn) 寰宇(huán) 畏葸不前(xǐ)
C.薄荷(bò) 便利(biàn) 贪婪(lán) 叱咤风云(chà)
D.湮没(mò) 目眩(xuàn) 讽喻(fěnɡ) 刨根究底(páo)
解析:C项,咤zhà。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漫游 五彩斑滥 杜撰 厉兵秣马
B.企图 高深莫则 湮没 惊诧不已
C.遐想 微乎其微 震惊 例行公事
D.浩瀚 自鸣得意 神密 撒手人寰
解析:A项,滥—斓;B项,则—测;D项,密—秘。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________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2)我________在十里花市,无比惬意。
(3)他独自在江边________,好像有什么心事。
A.徘徊 畅游 徜徉 B.畅游 徜徉 徘徊
C.徜徉 徘徊 畅游 D.畅游 徘徊 徜徉
解析:畅游:①尽情地游览;②畅快地游泳。徜徉:①闲游;②安闲自在地步行。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切听起来过于神奇怪诞,却正反映了人民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之情。
B.当你正在为这种空洞的胜利自鸣得意的时候,它却又会卷土重来,而且还要厉害个十倍八倍呢。
C.金黄、水红、纯白和深紫的各色野花,热烈绽放,五光十色,开满路旁、草丛,织成一条条一方方美丽的彩色锦缎。
D.这里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
解析:A项,神奇怪诞:指神妙、奇特。B项,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C项,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应为“五颜六色”。D项,具体而微:指事物各个组成部分大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答案:C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整体上作者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B.高中阶段,作者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C.“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大多数鱼却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D.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主要起补充和衔接作用。其中历险故事衔接起作者对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了解。
解析:D项,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象,激发兴趣。
答案:D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晦朔/荟萃 泥古/匿藏 婉辞/绾起
B.箪食/掸子 付讫/迄今 厮杀/撕打
C.通缉/作揖 训诂/估计 谄佞/陷阱
D.裨将/稗史 绰号/泥淖 藐视/邈远
解析:A项,huì,nì,wǎn;B项,dān/dǎn,qì,sī;C项,jī/yī,ɡǔ/ɡū,chǎn/xiàn;D项,pí/bài,chuò/nào,miǎo。
答案:C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B.近日,部分新西兰奶粉“涉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而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事件背后,可能另有隐情。
C.最近,重庆园博园举办了菊花花卉展览,各种菊花争奇斗艳。很多市民意兴阑珊地缓步于花海之中,沉浸在这一难得的色与香的世界里。
D.2011年末,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第200场封箱庆演,接连火爆3 天。美轮美奂的表演,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析:A项,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没有远大的志向,含贬义。C项,意兴阑珊:指缺少兴致。阑珊指将尽或衰落。D项,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答案:B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央电视台春晚导演组,把多家地方电视台选送的歌手和节目加以重新组合润色,再进行选拔,这是开门办春晚的又一次创新。
B.在一些市场垄断的领域里,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将会使他们应有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受到严重限制,甚至于完全不能享受。
C.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D.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解析:A项,搭配不当;“歌手”与“润色”搭配不当,“润色”应改为“排练”。B项,不合逻辑;“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意在说维权意识强弱两个方面的影响,后文仅说消费者维权意识弱带来的影响,前后不对应,应把“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改为“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D项,“突出……的原则”与“以……为原则”句式杂糅,应把“突出”改为“以”或把“为原则”改为“的原则”。
答案:C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萨莫兽是一类古代的长颈鹿,因首先发现于希腊的萨莫斯岛上而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研究萨莫兽个体和性别差异很好的材料。
①萨莫兽的颈部还没有特别伸长,后肢仍然长于前肢
②所以在适应摄取高树树叶的方向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③现生的长颈鹿头上只有一对很小的不脱落的附以皮毛的小角
④和政的萨莫兽有保存十分完整的头骨
⑤其角的形态变化大,通常有一对很大的角,而在其前方还常有另一对小角
⑥颈部非常长,前肢长于后肢,以高树树叶为食
A.③⑥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③⑤①②④⑥ D.①⑤③②④⑥
解析:句子要说明两种动物和一种动物化石的特点,六句话分别配对为③⑥、①②、④⑤,尾句说“是研究萨莫兽个体和性别差异很好的材料”,说的是化石,故最后两空应填④⑤;前四空是“现生的长颈鹿”与“萨莫兽”的对比,段首句说到长颈鹿,故说长颈鹿的③⑥两句紧承段首句,说萨莫兽的①②两句放中间。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水池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5.在作者所说的第二件趣事中,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作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作者自身的兴趣;二是作者所说的中学的老师,他们给作者讲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这是第二件趣事产生的直接因素。
6.“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谁?他的哪些地方,把作者迷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多年潜心研究的,但是在他死后仍然没有完成的论文(或者理论)深深地吸引了作者。这也就促使了作者自己不断地努力,去了解爱因斯坦,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爱上了科学。
7.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是受实验条件的限制的;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暗示了“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8.作者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并且“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这些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童年的趣事之所以能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是因为在这其中,作者的一些基本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培养和锻炼。例如探究能力,推断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其中不可缺少的不怕挫折,质疑求真的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科学家,就要像作者一样,保持对世界的浓厚兴趣,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9~12题。
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
朱钦士
《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要把一件事做好,必要的工具是不可少的。在现代火器出现之前,人们要狩猎或搏斗,自然可以拳打足踢牙咬,也就是使用人体“自带”的工具。但是如果有武器相助,威力就大得多。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武器。在《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教授九纹龙史进的,就有“十八般武艺”,也就是使用“十八般兵器”: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
我们身体里面的蛋白质,负担的任务远比古代的武士进行搏斗时多。为了完成所有这些任务,蛋白质不但也有“十八般兵器”,而且比古代武士所用的还多一种,所以有“十九般兵器”。这些武器的名字中最后的两个字(氨酸)相同。为了看起来简洁,并且和上面的“十八般兵器”对应,我们在这里把这最后两个字略去,只写出它们前面的字,那就是丙、缬、亮、异亮、苯丙、脯、色、丝、酪、半胱、蛋、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天冬、谷、赖、精、组。
在这里先说说蛋白质的重要性和任务。任务清楚了,蛋白质为什么要这么多种“武器”就清楚了。
蛋白质不仅是构成皮肤(如胶原蛋白)、毛发和指甲的材料,更与所有的生命活动有关。肌肉收缩需要几种蛋白纤维,物质转运需要各种蛋白转运器,识别敌友需要抗原识别蛋白,标记外来的异物需要抗体,凝血需要纤维蛋白,调节血糖需要胰岛素,感知外界信号需要各种蛋白受体,把DNA(脱氧核糖核酸)缠绕成染色体需要组蛋白,控制基因的表达需要各种转录因子等等。
除了以上功能以外,蛋白质最复杂、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催化各种化学反应。生命活动是通过几千种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包括利用外来物质建造自己的身体,氧化食物中的分子以获取能量,生产前面提到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分子,如转运蛋白、抗体、激素、凝血因子等等。化工厂里面要实现各种化学反应,常常使用高温高压的条件。但是在人体中,一切化学反应却必须在体温和常压下进行。这就给我们出了个难题。
比如在火力发电厂中,煤和石油是在高温下燃烧的。但是在常温下,放在空气中的煤和石油却很稳定。把葡萄糖放在空气中,哪怕在大热天,它也不能被氧气所氧化。这是因为,分子要进行化学反应,必须首先要得到足够的能量,把其中的化学键打开。燃烧时上千度的高温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但是在室温下,分子却得不到所需的能量,化学反应也就难以进行。而在我们的身体中,葡萄糖却可以容易地被“燃烧”,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这就是因为,在体内,化学反应有蛋白质的帮助。蛋白质能把化学反应分成几步,每一步需要的能量都比较少,这就使得原来在体温下不能完成的化学反应也能顺利完成。反应完成以后,蛋白质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本身并不消耗。这个过程就叫做“催化”。这些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就叫做“酶”。我们身体里面的几千种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具体执行者。
这“十九般兵器”并不是由谁“设计”的,而是在生物的进化过程在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分子结构中,最后“选”定了它们。就在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些“兵器”正在你的细胞里繁忙地工作,精确地完成我们的身体赋予它们的任务。我们虽然不能用眼睛“看见”它们,也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正是由于它们神通广大,才使得生命成为可能。想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生命的美妙和神奇而感动。
(节选自《中国科普博览·知识采蜜·
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
9.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蛋白质之所以拥有“十九般兵器”,主要是因为它们被进化过程所选择,来担负防止有害细菌入侵、保卫人体健康的使命。
B.蛋白质既是构成生命体的材料,更参与了所有生命活动;它们消耗了自己,成就了人的各种活动。可以说,离开了蛋白质,人将不“人”。
C.作者列举火力发电厂中煤和石油的燃烧、常温常态下葡萄糖不被氧化,是为了凸显蛋白质对人体内化学反应所起的重要作用。
D.选文围绕蛋白质的重要性和任务展开说明,列举了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文字生动而准确,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
E.即便在“读文章”这样安静的活动时,蛋白质也在我们的细胞里繁忙地工作着,它们神通广大,才使得生命成为可能,这令人感叹生命的美妙和神奇。
解析:A项,蛋白质之所以拥有“十九般兵器”,主要是因为他们被进化过程所选择,但并非单纯为了“担负防止有害细菌入侵、保卫人体健康的使命”。B项,“它们消耗了自己,成就了人的各种活动”错,原文为“反应完成以后,蛋白质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本身并不消耗”。
答案:AB
10.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水浒》中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中的话,为了后文说明蛋白质作为人的生存与活动的“工具”的重要性作铺垫;引用《水浒》中的“十八般兵器”,以此类比十九种蛋白质的神奇功效(或:为下文凸显蛋白质的神奇功效作铺垫)。两处引用,使文章既典雅(富有文化底蕴)又生动(引人入胜)。
11.根据文意,我们的身体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种蛋白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蛋白质是构成皮肤(如胶原蛋白)、毛发和指甲的材料,②蛋白质参与所有的生命活动,③蛋白质催化各种化学反应。
12.请结合文章探究“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们身体里面的蛋白质,负担着远比古代的武士更多的任务;②为此,它拥有“十九般兵器”,即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等十九种氨酸。③它们为实现各种生命活动出力,尤其是为催化人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立下汗马功劳。④它们神通广大,成就了生命的美妙和神奇,令人感动。(答出三点即可)
三、语言运用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自古以来人们依土地而生,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山坚毅不拔,沉静、博大、深厚;水至柔至利,屈曲有致,既可润物无声,又能摧枯拉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相生相合,便是宇宙无限的生机。当春风吹来的时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人在自然生命的苍翠中感到生命的蓬勃;秋景的宁静疏落,让人体会收获过后的宁静和天高云淡的旷远;而冬日的萧瑟空寂,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艰难和顽强。人在山川的变化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的寄托,获得精神的安顿。因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水则情溢于水。
3.示例:①所以我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②人在自然生命的萌动中感到美好的希望 ③观山则情满于山
14.下列一则材料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百年校庆启事
2015年4月2日,将是我市第一所中学即第一中学的百年诞辰华诞,届时将举办盛大的校庆活动。
为迎接百年校庆,学校已成立了“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要求全国各地校友(凡在第一中学学习和工作过的师生员工),届时返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同时学校拟编写《校史资料集》和《优秀论文集》,请各界校友踊跃上交有关史料及省级以上获奖论文、著作。拟参加校庆或提供资料者,请函告、电告姓名、单位、职务、毕业届次,或与校庆办公室商量,如果校友对校庆有什么要求,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热烈欢迎海内外校友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并请务必准时参加校庆。
答案:(1)“诞辰华诞”改为“诞生日(华诞)”
(2)“要求”改为“恭请”
(3)“上交”改为“提供”
(4)“商量”改为“联系”
(5)“鼎力相助”改为“提供帮助”
(6)删去“并请务必准时参加校庆”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
青年学子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室,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的。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