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实录及点评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实录及点评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06:5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导入新课:
(投影:“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故事”。背景为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梁思成雕像。)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1948年冬天,解放战争前夕,解放军重兵包围了北京城。一日,清华园的一位学者家里来了位不速之客。来人说,他是受解放军围城部队派遣来请先生在北京地图上标出著名古迹。后来,这张地图被挂在了毛泽东西柏坡平津战役指挥所的墙壁上,他命令围城部队“不准炮轰这些建筑”。这个做标记的人,就是梁思成。
(请用学们翻开课本,看目录旁的插图:图中戴着眼镜,手捧资料的学者就是梁思成。)
1950年2月,梁思成与另外一位著名建筑家陈占祥提出,在旧北平城西侧新建一个新中国的政治心脏,用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然而,刚刚从封建帝王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人们恨不得将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事物都捏的粉碎。最终,他的奔走呼号也没能使北京旧城摆脱被大肆拆除的命运。
梁思成先生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悠久而辉煌的建筑艺术,是一份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点评一:蓄足情感入文本,科普文章亦有趣。
这个导入很好,用“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故事”,带着深情和思考将我们引入了一向让师生生畏的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个故事不仅把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还让我们明白,中国的建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只有读懂了它,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它,并把这种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不论什么样的文章都可以带着自己独特的情感进行解读;不论什么样的文章,只要融入了作者和读者的情感,什么样的文字都会生动起来。
点评二:现代传统相交融,课本资源用充分。
授课过程中,还有两个特别值得称道的细节:一是讲故事伊始的多媒体背景——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梁思成雕像,介绍梁思成的方法很多,而这个背景里,清华大学既是梁思成读书的校园又是故事发生的地点,雕像本身又突显了一种特别的艺术的味道,使开课伊始,就有了一种浓浓的艺术气息;二是介绍梁思成的时候,利用了课本目录旁的有关梁思成与中国建筑的插图。这个细节,体现了老师的一种上课理念,即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其实,课本中的一些插图,都是编者为我们精心选择的,都是与某些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师生们常常熟视无睹。我们常常舍去身旁的资源,不惜舍近求远到网络中打捞有关信息,多媒体可以给我们展示好多与作者与建筑有关的内容,可只要电脑已关闭,就什么都没有了,而课本就在我们手中,随手翻阅就会让我们温故知新,这种方法值得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
二、根据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科普类文章吗?
生:大部分学生坦诚地回答“不喜欢”。
师:为什么不喜欢呢?
生:看不懂。
生:专业术语太多了,让人头晕。
生:理不清思路。
师:是这样吗?(指着幻灯片:一个人靠在大大的问号前思考问题,另一个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地坐在地上。)
生:(笑,齐声)是!
师:是啊。遥远的科学术语、陌生的科学道理常常让我们陷入重围,难以理清文章思路。如此又怎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呢?
这节课,我就是为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而来的。
老师将通过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建筑图片将带领大家进行一场建筑学游历,让文章中的建筑术语立体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把“金钥匙”,帮大家迅速抓住要点,打开文章的思维之门;此外,我们将通过强大的团队合作来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幻灯片:目标与方法:1、美轮美奂的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语立体鲜活起来。2、一把“金钥匙”——抓住要点,打开思路,3、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点评三:了解学情很重要,目标方法合情理。
读文本理思路这个环节,老师让学生谈对科普文章的感受,看似闲谈,实际是有两个方面的功效。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一种亲切的氛围里走入文本,克服对科普文章的畏惧心理;一是了解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这里的学情,一方面指学生的情况,一方面是文本的实际。针对文本实际和学生的现实,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使抽象的建筑术语立体鲜活起来”。其次是交给学生打开思路的方式,即抓要点。而对更难的问题,则是利用团队来合作探究。所以,看似简单的目标和方法,却体现了老师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
三、阅读文本,筛选整合,理清思路。
师:现在我就把这把“金钥匙”交给同学们。
出示幻灯片:文字——“点击关键词”。插图——“一把金钥匙”
师:所谓“关键词”,是指文章的核心信息,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或短语。找准了关键词,就等于启动了理解文章的引擎。(板书:点击关键词)
师:俗话说“看书看皮儿,读文读题儿。”让我们先来看——
生:题目(教师板书:关注题目)
师: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是——
一些学生:“中国建筑”。
一些学生:“特征”。
(教师微笑着等待大家的争论结果。)
学生逐渐将答案统一到“特征”上,但仍有人说是“中国建筑”。
师问:陈然同学,我发现你在三秒钟内就转变了立场,为什么呢?(众笑)
陈然(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个偏正短语,“特征”是中心词,“中国建筑”是定语。
张秋华补充:“特征”是重点,“中国建筑”是研究对象。
教师播出幻灯片明确: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研究方向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你认为课文哪些段落集中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呢?【板书:建筑(九大特征)】
生甲:“3——13自然段。”
生乙:“4——13自然段。“
师:两种说法的争论点在第三段上,大家来齐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能否达成共识?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次“点击关键词”
生:基本特征(很快明白第三段是九大基本特征的总起)
师: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3——13”自然段,快速点击每段中关于特征及其作用的关键词。
(五分钟之后)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交流并讨论一下,你找到的关键词在词性、位置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刘玲:它们大多是名词。
学生孙迪:有很多关键词在段首。
学生董轩宇:也有在段末的关键词。
学生吴肖飞:第一、四、五个特征是用冒号作提示的。
(老师板书:关注名词,关注段首段末,关注标点符号。)
师:“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子。”我们了解了关键词的特征,就容易快速抓住它们,进而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请各小组根据你们找出的关键词,整合有关信息,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介绍一下九大基本特征吧!(要求:1——9小组分别派代表介绍)
第一小组齐海峰: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师:海峰重组了第一段的语序,说得非常明白。
老师展示投影——人民大会堂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一特征
第二小组李媛:在平面布置上,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师:请你读读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看看有没有漏掉的信息。
李媛:(朗读)哦!还有,“有户外空间”。
学生再归纳:“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的空间’”。
老师让学生读58页北京四合院住宅插图,并投影:典型四合院的平面图及实物图,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建筑的这一特征。
第三组李旭:中国建筑的以木材结构为主。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
老师投影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立体图;明确并让学生体会“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原来,今天我们认为很先进的框架结构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这一特点啊。
第四组孙迪:“斗拱”是由一些斗形方木块和弓形短木构成的,它可以“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斗拱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老师投影:“斗拱的组成”图和武汉归元寺的斗拱图。
第五组杨春燕:举折,举架的使用可以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老师投影:举架图例及斜面屋顶。
第六组张玉玲:屋顶有巨大的装饰性,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老师投影:武汉归元寺“华武玄门”的屋顶。
第七组白永健:在使用朱红和彩绘等色彩装饰上,中国建筑是最大胆的。
老师投影:朱红与彩绘建筑图片
第八组谷春满:建筑构件经过各种形状的加工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
老师投影:“霸王拳”“三福云”“脊吻”“瓦当”“门环”图片。
第九组刘玲:在建筑材料上,有色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都有很强的装饰性。
老师投影:木刻、彩漆、浮雕、琉璃图片。
师: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学生思考。
老师投影:九大基本特征关键词——“个别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
师:请大家再次观察关于九大特征的关键词,明确写作顺序。
李旭:作者从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
杨玉华: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投影,写作顺序)
师: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是“特征”,这里要讲的是“基本特征”,看来下列九点并不是“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全部。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一、二自然段和“14——20”自然段,点击关键词。想一想,这些部分和基本特征有何关系?
(学生速读课文。)
王雪娇:我找到的关键词有“地域分布”“历史发展”“文法”“词汇”“拘束性”“灵活性”“可译性”,“中国‘文章’”。我觉得这些部分不是在说建筑了。
师:对,这些文字虽然还是基于“建筑”的,但是已经“高于”建筑本身了,已经是“形而上”的东西了。到底是什么呢?
李慧:建筑的精神.
张磊:不,是建筑的艺术。但似乎还不大准确……
师:在“精神”“艺术”这两个词的范围上再扩大一层,那应该是——
梁馨:文化.
师:如果一定要给“文化”加个定语的话,那是——
生:中国文化
老师板书:文化(中国特色)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根据找到的关键词,共同写出本课的提纲吧!
小组合作,写出提纲。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结构提纲。
教师小结:科技文阅读,常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在今天就是一把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我们通过点击关键词,抓住了文章要害,然后整合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变得简单明晰起来。

(点评四:立足高考有前瞻,授之于渔重学法
高考社科类小品文的阅读中,有重要的一环就是提取文中重要信息。而这一阅读方法的掌握,关键在于平时的一种阅读习惯,而一种阅读习惯养成常常决定一种阅读方法的掌握。这里老师没有让学生硬着头皮读课文,而是对他们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即,通过找关键词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整合这些关键词培养学生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表达能力。老师先从题目入手,教给学生这一方法,并让学生明了这一课应重点掌握的内容。这实际就是在“解题”,而这个“解题”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之下,不着痕迹的就把一种阅读方法传达给了学生,真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了这一引导,接下来的九大特征,老师就放手让学生去练习使用这一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老师引导,要注意关键词的词性和位置,学生从而明白找关键词要关注名词,关注段首段末,关注标点符号,关注提示性词语。从课堂效果来看,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每一段的内容清楚了,文章的结构就清楚了,写作顺序也就清楚了,思路最后也就一目了然了。
把九大特征搞清楚了,老师再进一步启发诱导: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是“特征”,这里要讲的是“基本特征”,看来下列九点并不是“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全部。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一、二自然段和“14——20”自然段,点击关键词。想一想,这些部分和基本特征有何关系?
这里老师在授课时,也注意了抓关键词。老师用了比较法: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而第三段说,“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老师以“特征”和“基本特征”的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探讨一二自然段和“14——20”段有何关系。师生通过点击关键词,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这些文字虽然还是基于“建筑”的,但是已经“高于”建筑本身了,已经是“形而上”的东西了。到底是什么呢?学生步步思考,从建筑的精神思考到建筑的艺术,再思考到文化,最后依题定位到“中国文化”,这正体现了知识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水到渠成。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不是老师用贴标签的形式强加给学生的。
最后老师通过列提纲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整理思路,消化知识。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环环相扣,效果良好!
通观一节课,学生不仅是立足知识,而是立足方法,目的不仅仅是学会,更是会学!有了“渔”自然就会得到“鱼”。相信这节课之后,学生会很有收获,再遇到类似的文章就不会怵头。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点评五:恰当使用多媒体,专业术语亦动人
在点击关键词过程中,许多名词为建筑类专业术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吃透文本,老师多用与此相关的图片相匹配,这样一些陌生的东西,在学生面前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学生学起来不再感到为难,而是兴味盎然。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是这次授课中,除授予学习方法之外的最大的亮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恰当使用,使这次授课有了别样的魅力!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永远无法企及的。)

四、重难点探究
师:我们刚才找到的关键词中,有三个词语是加了引号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文法”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14——16”段,找出关于文法的词句,总结“文法”的含义和特点。
学生跳读课文,感到难以整合,形成小组合作。
贾阿楠:“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是指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它有拘束性和灵活性。
师:你的信息整合较全面。正因为“文法”有“拘束性”,中国建筑才独具中国特色;正因为“文法”具有“灵活性”,又造就了中国建筑的丰富之美。
(投影: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师:作者用贴近的语言文学术语来比喻陌生的建筑理论,使之通俗易懂。这一手法贯穿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并体会运用比喻句子的表达效果。
(学生阅读课文,填表,投影展示)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中国“文章” 用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建造出的“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教师小结:一代建筑大师以开阔的视野纵观历史长河,横览世界建筑,提出建造适合于时代的“中国特色”的建筑。这是一份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体现。
(点评六:教学过程有详略,引号入手破难点
建筑的文法部分是一节课的重难点,老师在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的时候,也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老师从引号入手,说“文法”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这个问题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学生很快明了,这种说法原来是比喻。然后通过填表格,“词汇”“文章”“小品”“可译性”这些疑难问题也就不难了。还有,通过表格,扩大了课容量,可以节省授课时间。)
五、拓展延伸
师:20世纪50年代,当梁思成痛感自己无力保护古老的北京城时,曾沉痛地说过“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五十年后的2007年,北京市的领导做出“夺回古都风貌”的决定。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恢复一段当年北京的旧城墙。一些北京市民抱着当年拆毁的旧城砖,在电视镜头前说着:“我们要为恢复北京城墙做贡献。” 而那些抱着旧城墙砖,呼吁恢复城墙旧貌的,许多都是当年的毁城人。
同学们,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呢?
杨志刚:盲目的拆毁古代建筑,就是在拆掉属于我们的文明。
陈红涛:我们应该记住这沉痛的教训。在保护的同时建造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段晓云:古建筑毁了,意味着它承载的文明也遭到了毁坏,靠“夺”怎么能夺得回来呢?
师:是啊!怎么能夺得回来呢?在“夺回古都风貌”的口号下,涌现出了许多所谓“夺式建筑”,北京西客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投影:北京西客站图片)
生:有的说漂亮,有的说不好。
(投影:北京西客站与PS县城鸟瞰图)
师:大家观察一下:北京西客站与PS县城街道旁的房屋有什么共同点?
朱艳梅:两种风格的简单嫁接。
师:继承与发展并不矛盾。但是,一定要真正掌握属于我们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才能真正写出一篇篇中国特色的“文章”。
值得庆幸的是,有许多建筑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良传统,建成了一大批富于中国特色又适合时代特点的建筑。
请看下面这些现代建筑,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
(地震后重建的都江堰南湖景区图片、珠海金域廊院小区规划图、国家大剧院、重庆人民大礼堂)
生:屋顶的装饰性、彩绘、脊吻、木架结构、对称、红色
(点评七:授课亦如写作文,首尾呼应再动情
授课从梁思成竭力保护北京城开始,结尾又回到了保护北京的建筑上。老师的这一首尾呼应并不只是为了呼应,而是为了再次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然后带着感情进一步明确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就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了一个升华,使一节上下来有了余味。)
六、研究性学习
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家乡的街道村落走一走,看看我们家乡的旧民居保留了哪些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新民居又有怎样的特色?
(投影展示:PS新旧民居图片。)
作业:考察家乡建筑的特点,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建筑(九大特征)———— 文化(中国特色)
(点评八:标新立异研民居,删繁就简设板书
最后一个环节作业部分,老师依然关注了文中的“关键词”,并结合这些关键词布置作业。当投影打出家乡民居图片时,同学们的热爱家乡之情立刻被唤醒了,而考察家乡的建筑,对学生来说,只要行走之间留心观察就可做到。如果这节课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也许某些学生就会真正爱上我们中国的建筑,一代建筑大师兴许就会在这样的课堂里向我们走来。
最后再说说板书设计。在多媒体日愈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板书常常被忽视。而梁老师的这节课,一直做到了板书与多媒体的交互实用。当学生在铃声中起立准备下课时,只要再打量一下黑板,整个学习过程的思路、重点和方法就会一目了然,真正让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了然于胸。但愿我们在用熟多媒体的今天,还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一块黑板的作用。)
总评:厚积才能薄发,鱼渔可以兼得
梁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说,在备课过程中,一直在读一些关于梁思成与建筑的文章,读了这些文章后再回到文本,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觉得那些文字仿佛有了感情,所以就有了某些教学设想,在这些教学构思尚未定下来之前,一直不敢去看教参,怕自己的思路被教参给绊住了无法前行。
听了她这些话,我很有感触。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在阅读教材的同时,相伴的就是阅读教参,教参代替了老师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很难想象,一个对文本没有自己独特感受和体验的老师,怎么会鼓励学生去感受去体验教材。教师只有充分占有了材料,才有勇气对教参的内容大胆取舍,否则就只能倚教参做拐杖,亦步亦趋,一旦丢了教参,就无所适从,走起路来踉踉跄跄。厚积才能薄发,一个老师的知识面和阅读量,常常会决定他所教学生的知识视野,一个老师的情感价值取向,常常会对一个班级的学生造成影响。本课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可梁老师不是泛泛地知识传授,而是带着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去体验。
正因为,老师在阅读过程中,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所以老师才会高屋建瓴,总结出一套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点击关键词,并把这种方法言之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依此去体验去归纳去整合。相信学了这节课之后,学生得到的不仅是“鱼”,更重要的是“渔”,有了这种“渔”,学生将来才能钓得更多更大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