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06:5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
古典诗歌的能力,并积累古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抓住文章关键句子来阅读文章的方法;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
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掌握抓住文章关键句子来阅读文章的方法;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 诗歌导入,提出疑问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 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1、自读全文,要求:勾画关键语句,筛选有效信息,整合文章大意。
2、师生交流,把握全文内容。
(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
明确: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2)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
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3)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问)
明确:“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
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第五段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
明确:对“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
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小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文艺论文模式)
(三) 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同学们掌握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切身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提问)
明确: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4、思考、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 课外延伸,训练能力
除了 “木叶”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有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莎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我们所学的这篇文艺论文,可作为今后撰写这种文章的范例。
(六) 布置作业
请从“乌(鸦)”“昏鸦”“寒鸦”和“轻舟”“孤舟”“扁舟”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500字左右。
(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旨在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