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教案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教案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07:05:26

文档简介

《说“木叶”》学历案
【课题与课时】
课题:《说“木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课时:2课时
【课标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2.落实人文主题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会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与热情,要求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理解文本主要内容。
2.根据层次结构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
3.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及效果,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总结论证技巧,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林庚、文艺随笔等文学常识,明确作品背景,初步指向目标1。
2.通过课前预习和环节一自学反馈,夯实字词基础,感知文本内容,划分层次,分析意象的意蕴特征,指向目标2。
3.通过环节二文本探究,理清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把握作者观点,总结主旨,分析论证方法与效果,学习语言暗示性特点,完成学习目标2、3。
4.通过环节三素材积累,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再次巩固目标3,完成学习目标4。
【学习过程】
前备知识提示
1.了解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林庚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1933年毕业后陆续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自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新诗创作,出版《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60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并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对中西文化、文字、语言的研究,提出了由“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相结合组成典型诗行的理论。他的诗作和诗论对中国新诗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庚以学者兼诗人的眼光思考中国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探讨文学的内在精神力量。20世纪50年代初他标举的“布衣感”“寒士文学”以及在唐诗研究中提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被学术界称许和沿用。他撰写的中国古典文学专著和整理的资料有《中国文学史》《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以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目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
3.文学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知识性的文学批评样式。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或哲理的议论,注重内容的知识性,讲究文采,深入浅出。
4.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课前预习
1.了解林庚、文艺随笔相关文学常识,理解题目及写作背景。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反复朗读本篇课文。
3.结合资料注释对文章文意进行梳理,标注出层次段落,画出思维导图,基本了解文章内容。课中学习
环节一:自学反馈
1.读字音
袅袅( ) 皎皎( ) 灼灼( ) 寒砧( ) 征戍( )
庾信( ) 言筌( ) 窸窣( )( ) 翩翩( ) 迢远( )
似: 似乎( ) 似的( ) 省: 省悟( ) 省掉( )
宁: 宁静( ) 宁愿( ) 泊: 湖泊( ) 漂泊( )
2.写对字形
①破 zhàn( ) 万应 dìng( )
②qí( )路 qí( )黄之术
③烦 zào( ) 干 zào( ) 聒 zào( )
④wéi( )杆 guǐ( )辩 guǐ( )垣
3.近义词辨析
填一填
(1)流传VS留传
①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 、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②气功大师自称利用祖先 下来的秘方治愈了5万病人,结果被记者证实多属捏造“气功大师竟是骗子”的消息迅速在网上流传开来。
辨一辨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二者都有“传播”的意思。不同点是“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的由前往后;又是积向的,指空间上的由此及彼。而“留传”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
填一填
(2)典型VS典范
①“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
个 的清秋的性格。
②被网络称为“提琴爱人”的陈惠芳与袁春生是夫妻和睦和谐家庭的 ,他们夫妇体现出了 的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狠狠反击了那种“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观点。
辨一辨
典型: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②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二者都指有代表性的、可供学习的人或事物。不同点是,“典型”强调人或事物的代表性概括性,“典范”强调特别突出的、不可多得的能起示范作用的标准。
4.画导图,理思路
5.读文本,品意蕴
(1).概括“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答:
(2).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析得出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的?
答:
(3).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不同?
答:
环节二:文本探究
任务一:层层深入,行文自由
——理清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把握作者观点
这篇文学论文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独特的角度入手,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特质作了详尽分析。学习本文,要在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并思考这篇文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课文赏析
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答:
2.课文所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
答:
3.再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概括文章主旨。
答:
任务二:分析论证,体会效果
——学习例证法和引证法 [是什么--由课文感知]
本文旁征博引,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古诗词现象背后的原因,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得非常清楚。
1.分析例证法效果
(1)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答:
(2)第2段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答:
(3)第5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
2.分析引证法效果
(1)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
(2)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从总体上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
任务三:深入分析,语言特点
1.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器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答:
2.结合搭配的词语、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下列语句中“木”是否具有文中所说的暗示性。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汉广》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主作》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
答:
环节三:学习写作,素材积累
1.论证是用严密的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方法 特点 作用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使说理有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的论证方法。 通过相同属性的类比,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使文章逻辑性强,思辨性强,无可辩驳。
引用论证 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公式定理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 使论证显得有高度,有深度,也有可信度。
归谬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2.写作特色
探究文学规律 呈现个人体验
作为一篇文艺随笔,本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知识思想性强,说理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行文活泼自由、富有文采,其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作者在治学中总是试图从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直指根本、与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葛晓音)。《说“木叶”》是作者这一努力的具体体现。这就使得本文既有理论意识、宏观意识作为主线,又不完全脱离具体文本,始终以微观透视作为立论的依据,善用归纳、辨析之法,不为凿空之论。
②善于“卖关子”。这里的“卖关子”,也就是说不直接抛出观点,而是凭借出色的问题意识,在别人视若无睹之处提出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本文开篇时并没有致力于直接阐发“木叶”的内涵,而是从古代的讲歌钟情“木叶”而少用“树叶”说起,向读者提出问题: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呢 以此为基础,作者向纵深发展,挖掘“木”的内涵。从屈原在“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创造性地发现“木叶”的奥妙,到杜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对“落木”的再创造,初步揭示了古代诗人的继承与创新。
③ 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的体验。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既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又有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这两者相辅相成,使作者能够自如地出入于各种诗歌语境,将比较复杂的文学鉴赏问题解说得形象生动、清楚明晰。比如,不管是一开始对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现象的梳理,还是对“木叶”暗示性特征的分析,作者均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名篇佳句信手拈来,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3.素材积累
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林庚与季美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王季镇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林庚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研究中国文学史上,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95岁时,先生对毕生的诗路历程做了回眸,断然否定了戴望舒、李金发等人的论断:“不,我不是现代派。”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先生蔼然颔首。
适用角度:“执着”“探索”“淡泊”“率真洒脱”等。
运用示例: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先生的情怀,高山景行!他是一位诗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是一位学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的“九五之尊”,留给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他是一位导师,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导师,始终坚守他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过平常日子。他为人治学都是那样率真洒脱。他爱生活,爱家人,爱学生,爱诗歌,爱音乐,爱运动……他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是学校篮球队的前锋,直到他九十高龄时,还常在院子里引吭高歌威尔第和莫扎特的歌剧……在林庚先生身上,始终闪耀着盛唐的少年精神。
【检测与作业】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意境要经过 ,表现意境的词句也要经过敲才能脱去渣滓,达到精妙境界。
②于是,有 千载的爱情故事,有续不绝的浩荡家风,方有了有情有义、有礼有仁的民族。
③那些完美的开场白、恰到好处的起承转合、意蕴深长的告别语,恍若一座大厦 的内部结构,而我们傻傻忙立在外,焦灼而不得其门而入。
A.凝练 留传 精妙 B.洗练 留传 精巧
C.凝练 流传 精妙 D.洗练 流传 精巧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决赛中,良好的开局使上届冠军队得鱼忘筌,中后场频频出现失误,被对手抓住机会,最终以一球之差惜败。
②谁的错就应该是谁的错,不能为了息事宁人,不能为了“照顾伤者”,就把法律尊严践踏在脚底下。
③有关部门要一字千金,对承诺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拿出有效举措,落实到位,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④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志得意满、一帆风顺的顺境,也会有遇到挫折、一言难尽的逆境。
⑤与会嘉宾就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和政策、航运创新与风险管理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的意见。
⑥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如果不能明辨,无论是做学问抑或是人生选择,都会歧路亡羊,一失足成千古恨!
A.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④⑤⑥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
A.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象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B.“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
C.肖邦的《夜曲》为什么能牵动你的心,勾住你的魂?就是因为这位多愁善感的钢琴诗人用旋律和音响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诗境。
D.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人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源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引用 比喻 夸张 B.对偶 反复 排比
C.对偶 夸张 拟人 D.排比 引用 比喻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然是嫩绿色,可是却非说“青”不可。与此相关,“春天”叫作“青春”,所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春天”也唤作“青阳”,又名曰“青帝”。今天,“春游”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你能够模仿课文的探究思路,探究一下其中的道理吗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盎然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园,读物理。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忘情,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以至于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日,先生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写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标高格。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阴影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还是不忘烽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挥戈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旧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2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7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7.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身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8.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主要从新诗创作、学术研究成就、布衣情怀三个方面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淡泊名利、保持本真自然的学者和诗人形象。
B.林庚认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现代人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写出超越古人的诗作。
C.林庚钟情文学,才思敏捷,开始新诗生涯不久,就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从此他就有了“诗人”头衔,成就大名。
D.林庚淡泊名利,专情研究,过着简单的生活,拥有简单的心境,向世人展示了他大师的胸怀,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9.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攻文学,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学后反思】《说“木叶”》学历案
【课题与课时】
课题:《说“木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课时:2课时
【课标要求】
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落实人文主题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会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与热情,要求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理解文本主要内容。
2.根据层次结构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
3.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及效果,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总结论证技巧,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前备知识提示,了解林庚、文艺随笔等文学常识,明确作品背景,初步指向目标1。
2.通过课前预习和环节一自学反馈,夯实字词基础,感知文本内容,划分层次,分析意象的意蕴特征,指向目标2。
3.通过环节二文本探究,理清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把握作者观点,总结主旨,分析论证方法与效果,学习语言暗示性特点,完成学习目标2、3。
4.通过环节三素材积累,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再次巩固目标3,完成学习目标4。
【学习过程】
前备知识提示
1.了解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林庚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1933年毕业后陆续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自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新诗创作,出版《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60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并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对中西文化、文字、语言的研究,提出了由“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相结合组成典型诗行的理论。他的诗作和诗论对中国新诗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庚以学者兼诗人的眼光思考中国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探讨文学的内在精神力量。20世纪50年代初他标举的“布衣感”“寒士文学”以及在唐诗研究中提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被学术界称许和沿用。他撰写的中国古典文学专著和整理的资料有《中国文学史》《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以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目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
3.文学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知识性的文学批评样式。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或哲理的议论,注重内容的知识性,讲究文采,深入浅出。
4.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课前预习
1.了解林庚、文艺随笔相关文学常识,理解题目及写作背景。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反复朗读本篇课文。
3.结合资料注释对文章文意进行梳理,标注出层次段落,画出思维导图,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课中学习
环节一:自学反馈
1.读字音
袅袅(niǎo) 皎皎(jiǎo) 灼灼(zhuó) 寒砧(zhēn) 征戍(shù)
庾信(yǔ) 言筌(quán) 窸窣(xī)(sū) 翩翩(piān) 迢远(tiáo)
似: 似乎(sì) 似的(shì) 省: 省悟(xǐng) 省掉(shěng)
宁: 宁静(níng) 宁愿(nìng) 泊: 湖泊(pō) 漂泊(bó)
2.写对字形
1.破 zhàn(绽) 万应 dìng(锭)
2. qí(歧)路 qí(岐)黄之术
3. 烦 zào(躁) 干 zào(燥) 聒 zào(噪)
4. wéi(桅)杆 guǐ(诡)辩 guǐ(垝)垣
3.近义词辨析
填一填
(1)流传VS留传
①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②气功大师自称利用祖先留传下来的秘方治愈了5万病人,结果被记者证实多属捏造“气功大师竟是骗子”的消息迅速在网上流传开来。
辨一辨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二者都有“传播”的意思。不同点是“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的由前往后;又是积向的,指空间上的由此及彼。而“留传”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
填一填
(2)典型VS典范
①“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被网络称为“提琴爱人”的陈惠芳与袁春生是夫妻和睦和谐家庭的典范,他们夫妇体现出了典型的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狠狠反击了那种“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观点。
辨一辨
典型: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②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二者都指有代表性的、可供学习的人或事物。不同点是,“典型”强调人或事物的代表性概括性,“典范”强调特别突出的、不可多得的能起示范作用的标准。
4.画导图,理思路
思维导图示例:
第1~3段:“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诗人们钟爱“木叶”
(发现问题) 古诗中很少用“树叶”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第4~6段:“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说“木叶” (分析问题) 第一个特征:含有落叶因素
第二个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第7 段: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总结全文) 概念上:相去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金
5.读文本,品意蕴
(1).概括“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第一,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2).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析得出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的?
参考答案:通过分析吴均和曹植诗中“高树”和“高木”这两个意象。“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3).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不同?
参考答案:(1)“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称为“叶”。“木叶”中“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落叶”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环节二:文本探究
任务一:层层深入,行文自由
——理清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把握作者观点
这篇文学论文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独特的角度入手,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特质作了详尽分析。学习本文,要在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并思考这篇文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课文赏析
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而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征。
2.课文所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
参考答案:(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简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
(2)标题拟为“说木叶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叶”诗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木叶”具有暗示性用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3.再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概括文章主旨。
主旨归纳: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任务二:分析论证,体会效果
——学习例证法和引证法 [是什么--由课文感知]
本文旁征博引,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古诗词现象背后的原因,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得非常清楚。
1.分析例证法效果
(1)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第2段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参考答案:诗人们运用文字洗练,而洗练却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木叶”为诗人们所钟爱,发展为“落木”。
第5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分析引证法效果
(1)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诗句,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引用这些诗句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为后文的分析做了铺垫。
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从总体上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弓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深入浅出;三是调节文气,读来赏心悦目,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任务三:深入分析,语言特点
1.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器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赞成“病树前头万木春”。理由:“木”和“树”都是仄声,从平仄上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和谐。另外,正如杜甫在《登高》中使用“无边落木”而非“无边落叶”或“无边落树”一样,“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当。
(示例二)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理由:“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在一起更恰当。“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病木”与“万树春”对比鲜明,更符合这句诗所要说明的道理。
2.结合搭配的词语、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下列语句中“木”是否具有文中所说的暗示性。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汉广》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主作》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
参考答案:这些诗句中都用了“木”字,但是很明显里面的木”看不出秋天的意味,也不会让人想起黄色和干燥,它甚至和树一样让人产生饱满、茂盛之感。诗歌中搭配的词语、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暗示性往往也不尽相同,诗歌语言暗示性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环节三:学习写作,素材积累
1.论证是用严密的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论证方法 特点 作用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使说理有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的论证方法。 通过相同属性的类比,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使文章逻辑性强,思辨性强,无可辩驳。
引用论证 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公式定理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 使论证显得有高度,有深度,也有可信度。
归谬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2.写作特色
探究文学规律 呈现个人体验
作为一篇文艺随笔,本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知识思想性强,说理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行文活泼自由、富有文采,其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作者在治学中总是试图从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直指根本、与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葛晓音)。《说“木叶”》是作者这一努力的具体体现。这就使得本文既有理论意识、宏观意识作为主线,又不完全脱离具体文本,始终以微观透视作为立论的依据,善用归纳、辨析之法,不为凿空之论。
②善于“卖关子”。这里的“卖关子”,也就是说不直接抛出观点,而是凭借出色的问题意识,在别人视若无睹之处提出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本文开篇时并没有致力于直接阐发“木叶”的内涵,而是从古代的讲歌钟情“木叶”而少用“树叶”说起,向读者提出问题: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呢 以此为基础,作者向纵深发展,挖掘“木”的内涵。从屈原在“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创造性地发现“木叶”的奥妙,到杜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对“落木”的再创造,初步揭示了古代诗人的继承与创新。
③ 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的体验。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既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又有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这两者相辅相成,使作者能够自如地出入于各种诗歌语境,将比较复杂的文学鉴赏问题解说得形象生动、清楚明晰。比如,不管是一开始对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现象的梳理,还是对“木叶”暗示性特征的分析,作者均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名篇佳句信手拈来,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3.素材积累
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林庚与季美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王季镇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北大教授葛晓音曾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的学术道路。林庚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研究中国文学史上,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95岁时,先生对毕生的诗路历程做了回眸,断然否定了戴望舒、李金发等人的论断:“不,我不是现代派。”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先生蔼然颔首。
适用角度:“执着”“探索”“淡泊”“率真洒脱”等。
运用示例: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先生的情怀,高山景行!他是一位诗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是一位学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的“九五之尊”,留给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他是一位导师,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导师,始终坚守他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过平常日子。他为人治学都是那样率真洒脱。他爱生活,爱家人,爱学生,爱诗歌,爱音乐,爱运动……他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是学校篮球队的前锋,直到他九十高龄时,还常在院子里引吭高歌威尔第和莫扎特的歌剧……在林庚先生身上,始终闪耀着盛唐的少年精神。
【检测与作业】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意境要经过 ,表现意境的词句也要经过敲才能脱去渣滓,达到精妙境界。
②于是,有 千载的爱情故事,有续不绝的浩荡家风,方有了有情有义、有礼有仁的民族。
③那些完美的开场白、恰到好处的起承转合、意蕴深长的告别语,恍若一座大厦 的内部结构,而我们傻傻忙立在外,焦灼而不得其门而入。
A.凝练 留传 精妙 B.洗练 留传 精巧
C.凝练 流传 精妙 D.洗练 流传 精巧
答案:D 解析:①句中强调“提炼”的过程,用“洗练”更恰当;②句中所说的爱情故事和家风均属于精神层面上的,用“流传”更恰当;③句中形容建筑的内部结构,用“精巧”更恰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决赛中,良好的开局使上届冠军队得鱼忘筌,中后场频频出现失误,被对手抓住机会,最终以一球之差惜败。
②谁的错就应该是谁的错,不能为了息事宁人,不能为了“照顾伤者”,就把法律尊严践踏在脚底下。
③有关部门要一字千金,对承诺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拿出有效举措,落实到位,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④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志得意满、一帆风顺的顺境,也会有遇到挫折、一言难尽的逆境。
⑤与会嘉宾就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和政策、航运创新与风险管理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的意见。
⑥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如果不能明辨,无论是做学问抑或是人生选择,都会歧路亡羊,一失足成千古恨!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①上届冠军队因良好的开局而出现失误最终落败,用“得意忘形”更恰当。③句语境是说要信守承诺,应用“一诺千金”。⑤“真知灼见”中已包含“意见”的意思,后面不应该再加“意见”。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B )
A.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象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B.“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
C.肖邦的《夜曲》为什么能牵动你的心,勾住你的魂?就是因为这位多愁善感的钢琴诗人用旋律和音响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诗境。
D.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人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答案:B 解析:A最后一个分号改为号,表示总结上文;C“钢琴诗人”需要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完整引用,句号放在引号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源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D )
A.引用 比喻 夸张 B.对偶 反复 排比
C.对偶 夸张 拟人 D.排比 引用 比喻
答案:D 解析:选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仿佛一条长河”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D。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与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了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少了这层意味。
解析:两句有两个区别:①原句是短句,题干句子是长句;②题干句删掉了“参差隐现”这个词语。短句的特点是短小、精练,节奏明快、有力,而前面的句子“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也是短句,使用短句能够与前文风格保持一致,变成长句就不协调了。“参差隐现”是形容“樵夫钓客的身影”的,有一种朦胧美,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共同营造出一种意境,表现山水长卷的诗意之美;而改成长句并删掉这个词语后,就缺失了朦胧的意境,既不能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相协调,又无法体现画作的诗意。因此,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6.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然是嫩绿色,可是却非说“青”不可。与此相关,“春天”叫作“青春”,所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春天”也唤作“青阳”,又名曰“青帝”。今天,“春游”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你能够模仿课文的探究思路,探究一下其中的道理吗
参考答案:示例:“青”与“绿”原是相近的颜色。青、出于蓝,视觉上处于蓝绿之间。《释名》说:“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那么,青就是初春时的颜色,即淡淡的绿色。相较而言“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世界,就是草、树木、叶子的普遍颜色。青色,比较接近于纯洁的天空的那种淡淡的蓝,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青可以为色之区间,可不必准确,而绿则是青之一端,越发具体。大抵当对象是“点”便说绿取其具体;而当对象是“面”便说青,取其概括。“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永久,松树因此就被称为青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盎然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园,读物理。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忘情,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以至于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日,先生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写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标高格。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阴影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还是不忘烽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挥戈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旧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2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7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7.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身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8.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主要从新诗创作、学术研究成就、布衣情怀三个方面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淡泊名利、保持本真自然的学者和诗人形象。
B.林庚认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现代人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写出超越古人的诗作。
C.林庚钟情文学,才思敏捷,开始新诗生涯不久,就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从此他就有了“诗人”头衔,成就大名。
D.林庚淡泊名利,专情研究,过着简单的生活,拥有简单的心境,向世人展示了他大师的胸怀,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9.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攻文学,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答案: (示例)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调整人生目标。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如鲁迅先生,初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位才情卓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错,原文是“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错,原文是“已近极致”。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关于林庚的“改行”,原文这样表述“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园,读物理。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忘情,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该学文学后的林庚有了非凡的成就,“他醒悟到……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林庚基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就是,人应该对自己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这让我们想起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虽然鲁迅先生是出于要拯救国民灵魂的目的而改学文学的,但是他也是基于对文学的爱好才改行。假如鲁迅先生、林庚先生没有及时调整人生目标,或许我们的文学史上就会少了一代文学大师,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