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知识积累(生字词)和识记作者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掌握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与价值观:理清文章结构,体会到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了解社会背景,思考其悲剧的根源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他人评价鲁迅: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郁达夫: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那为什么大家对鲁迅有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祝福》为我们塑造的病态社会。
二、介绍作者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药》《孔乙己》《故乡》《社戏》等皆收于《呐喊》中,《祝福》收在《彷徨》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散文诗集:《故乡》《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收录《纪念刘和珍君》)《南腔北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三、创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其中妇女就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辛亥革命后仍存在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女性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到“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观念仍深深植根于社会当中。鲁迅一向同情劳动妇女。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四、介绍小说三要素
人物: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直接描写)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五、题目解析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六、纠正字音字形
例如:寒暄 xuān
陈抟 tuán
朱拓 tà
荸荠 bí qí
七、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分段并概括大意。
明确: 情节—— 内容 —— 顺序
层 次 情节 内 容 顺序
第一部分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第二部分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第三部分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倒叙形式
第四部分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第五部分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部分,见课文)
第二课时
1.提问:本课用倒叙的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2.从小说矛盾关系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愤怒,“不早不迟,……这就可见是一个种!”,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主题。
3、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2. 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明确:祥林嫂悲惨遭遇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3. 研究阅读人物形象
明确: 正面:肖像 语言 神态 动作 心理
侧面:环境 他人
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小说中对祥林嫂肖像描写
、祥林嫂都说过哪些话?做过那些事?从中你可以看出她有怎样的心理特征?
找眼睛 、析性格、看外貌变化、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4.分析 祥林嫂外貌描写作用
明确:用白描手法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表现了礼教和迷信把人变成鬼的过程。祥林嫂身心备受摧残,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最能表现祥林嫂精神的痛苦。
5.小结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是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小人物。
明确: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安分、愚昧
个性—顽强、倔强
归纳: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6.探求祥林嫂悲剧的客观原因
明确:嫌疑人之一——鲁四老爷
嫌疑人之二——四婶
嫌疑人之三——柳妈
嫌疑人之四——卫老婆子
嫌疑人之五——“我”
小结: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众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第三课时:
1. 祥林嫂悲剧形成的主观原因
明确: ①贞节观
②迷信思想
2. 讨论: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
明确:首先反抗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她一点反抗性都没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理一直有很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饶恕。如果要说反抗,她反抗的只是自身的命运而已。
3. 研读: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三次。
第一次: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1: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三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3:与开头的景物描写首尾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深化主题,最后一句拿祥林嫂的惨死和歆享了供品的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祝福作对比,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4. 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 1、渲染故事气氛
2、暗示社会环境
3、奠定感情基调
4、烘托人物形象(身份 性格 心情)暗示人物命运(处境)
5、暗示、推动情节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总结:以“祝福”为题: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掉了祥林嫂。
十二、作业:
作文:以祥林嫂为第一人称写人物传记
要求:1.改倒叙为顺叙。
2.改为第一人称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