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教学课件含音频)【2023春统编版七上语文精品备课】(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老山界(教学课件含音频)【2023春统编版七上语文精品备课】(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5:40:17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人教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说和做
臧克家
2023春部编版七下语文精品同步课件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李永强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是“五岭逶迤腾细浪”(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五岭”之一,其主峰为广西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誉。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精彩生动的语句。
01
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02
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继承红军优秀的革命传统。
03
出处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事件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老山界。
背景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在这次征文中,陆定一写了两篇纪实性的文章,一篇是《榜罗镇》,另一篇就是《老山界》。
背景链接
攀谈 峭壁( ) 骨碌( ) 咀嚼( ) 呜咽( ) 督促( )
灌输( ) 苛捐杂税( )
酣然入梦( ) 不可捉摸 缴( )
欺侮( ) 篱笆( ) 蜷( )
矗立( )
读读写写
qiào
ɡūlu
jǔjué


ɡuàn

hān
jiǎo

lí bɑ
quán
chù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吐气
( )呕吐

( )咀嚼
( )细嚼慢咽
( )倒嚼

( )呜咽
( )咽喉
( )狼吞虎咽



jué
jiáo
jiào

yān
yàn
【串句记忆法】 小红盛( )情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并在吃饭时帮我盛( )饭。
shènɡ
chénɡ
意为“反刍”。“倒”读“dǎo”。
与人体器官有关,读“yān”;表示“吞咽” 时,读“yàn”;表示“声音受阻而低沉”时,读“yè”。
形近字
【因义辨形法】
“笆”是由竹子、柳条等编成的,故为竹字头;“芭”是一种草本植物,故为草字头。
峭( )
qiào
诮( )
峭壁
讥诮
灌( )
ɡuàn
罐( )
灌输
罐头
碌( )

禄( )
忙碌
无功受禄
qiào
ɡuàn

攀谈:闲谈。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苛,苛细、繁重。捐,赋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不能够预料或猜测。
呜咽:(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方式多是一方主动找另一方,对象多是初识的,内容多是随意的,场合是非正式的。
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
也有“低声哭泣”的意思。
矗立:着眼于直,一般用于物。
耸立:着眼于高,一般用于物。
屹立:着眼于稳固,可用于物,也可用于人。
惊惶:侧重于“惶”, 因受惊而内心恐惧不安,言语行动有点失常。
惊愕:侧重于“愕”,指吃惊而发愣的样子,常形容人的神态。
惊疑:侧重于“疑”,指对情况不了解而心中疑虑不安,常形容人的神色、态度等。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勾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词语,梳理出红军战士的行踪,看看红军是怎样翻越老山界的。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整体感知
你还记得概括故事内容的方法吗?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
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红军
翻越老山界
成功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下午到傍晚
山沟
山脚
山腰
雷公岩
山下
山顶
天黑
半夜
黎明
次日下午
登上山顶以后
整体感知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作者按照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转移来展开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利用这样的叙述方式,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密紧凑。
整体感知
一部分
(1)
开篇点题,简单介绍老山界,交代事件的起始。
二部分
(2—32)
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三部分
(33)
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突出长征的不易。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整体感知
作者在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讲述翻山经过时,事件之间联系紧密,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中间有过渡。
根据要求,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应的照应或衔接内容。
小贴士
照应:文章中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和呼应。
探究交流
伏笔照应:
(1)开篇:“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
后面:描写天黑时山上点火把的情景,领教了山势的陡峭第二天早上看见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及夜间过不去的马匹。
——前面“走不动”的原因。
探究交流
伏笔照应:
(1)开篇:“我们跑到前面去”,“超过自己的纵队”。
后面:我们写标语,为自己的队伍烧水,说明我们的任务是宣传动员和打前站。
——前面的行动原因。
探究交流
伏笔照应:
(1)前面:只写决定翻越老山界,而且连夜行军,第二天又传来命令“今天无论如何爬过 这座山”,为什么?
后面:临结尾,写“我”在山顶听到枪声和敌机声音,可见敌人追击很紧。
——前面急行军的原因。
探究交流
过渡自然:
临结尾部分:听见敌机的叹息声。
紧接上文的“机关枪声很密”,同时为下一段“我”在山顶想起要立北上抗日纪念碑的情节做铺垫。
探究交流
小结
作者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安排文章层次,并用过渡衔接、伏笔照应,使得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密紧凑。
文章的开头、结尾与翻越老山界有关系吗?
开头:
结尾:
对翻越老山界的起始做简要介绍,开篇点题;
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探究交流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走路难
先仰视再俯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描绘,细致、生动,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突出了老山界的“高”“陡”“险”。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探究交流
走路难
“几乎是九十度”写路陡,“只有一尺多宽”写路窄,“旁边就是悬崖”写路险。
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探究交流
走路难
通过写马摔下悬崖后脚骨断裂,从侧面表现出雷公岩的陡、险。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探究交流
睡觉难
“一尺来宽”表明道路狭窄,“非常不平”是对路况的评价,突出表现了红军露宿环境之危险、恶劣。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探究交流
睡觉难
“卷”“蜷”等动词细腻地描写出红军战士挨冻时的情景,表现了红军露宿环境之恶劣。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探究交流
吃饭难
“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体现了红军粮食缺乏、物质条件艰苦。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探究交流
处境难
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行军。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探究交流
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语言、神态描写,充分表现出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不屈斗志和苦中作乐、昂扬奋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探究交流
“横着心”是不顾一切的意思,表现出红军战士对待艰难困苦时的乐观态度。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探究交流
“鼓”有战胜自身弱点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和无畏的精神。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是抢先、争先的意思,表现了红军吃饭的迅速,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翻山任务而争分夺秒吃饭的动人场面。
探究交流
写医务人员的辛苦和英勇,表现出红军团结互助的精神。把“小山”说成“矮子”,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蔑视和战胜困难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探究交流
运用拟人的修辞,既表达了对反动派在民族危亡关头将枪口对准红军的反动行径的嘲讽,也为敌军中部分士兵想抗日而身不由己的无奈感到惋惜。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探究交流
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几处景物描写,找出来一两处读一读。体会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仰视,火把成“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路曲折、山势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也表明了红军战士人数之多、队伍之长。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品读交流
将“星星”比作“宝石”,表现了星空的美丽,反映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暗示山势之高。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品读交流
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二者结合起来,立体感十足,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突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品读交流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四个“像……”的比喻构成排比,语气强烈,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的特点,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品读交流
夜宿半山腰时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仍能发现和欣赏夜色的美好,表现了红军战士处困不悲、处险不惊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豁达的品质。
品读交流
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作者描写优美的景物,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迈的胸怀、愉悦的心情衬托得淋漓尽致。
品读交流
本文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处险不惊、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归纳主旨
老山界
决定翻山
顽强意志
乐观精神
翻山经过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粮食短缺 肚子很饿
伤病员多 敌人追击
下山之后
(行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板书设计
一、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课后练习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
①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
②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土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夜里在半山腰露宿。
③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行军。
红军克服了这些困难,体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三、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红军队伍,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四、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赏析下列语句,并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
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围的山“ 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又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前两个比喻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又整齐,形象丰富而又生动,能够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
【示例】例句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写出了星星的灿烂、美丽,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例句二: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赏析: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优美的自然环境衬托了翻越老山界以后红军轻松、愉悦的心情。
五、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
点拨:课外搜集并阅读写红军长征的相关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进一步了解并认识长征的重要意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