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正确使用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
①正确使用实词;
②正确使用虚词;
③正确使用成语。
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实词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苹果、少女、儿童、讲台、胶水、粉笔等。
现代汉语:公园里有桃树、李树、桂树等。
文言文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动词:
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现代汉语:我今天在学校学习了新的知识。
我去参加比赛并获奖了。
文言文中:
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
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帅、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现代汉语:
这里的梅花真的很漂亮呀。
河边的大树到了秋天叶子都黄了。
文言文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寡人闻韩侈巧士也。
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现代汉语:
这个班级总共有五十个学生。
这次的朗诵比赛总共有二十三个人参赛。
文言文中: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公仲之军二十万。
量词:
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现代汉语:
警察将两个偷窃电动车的贼抓获了。
他用渔网网到了四条鱼。
文言文中:
陈涉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两”翻译成“两个”。
代词:
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现代汉语:
这件事是我做错了。
他们这次帮助了小明,小明心里一直记着。
文言文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子以为如何?
正确使用虚词
虚词是指汉语中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和副词在动态语境中使用情况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
一、介词
介词:指用于名词或代词短语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词。
【特别提示】
(1)介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同名词性词语(或代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介词在语义和结构上对后面的宾语起介引作用。
例如:跟老师谈谈;沿着河边走。
(2)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
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例如“把”“被”“以”“从”“连”“由”“关于”“至于”等,现在仍有一些介词兼属动词,例如“在”“给”“比”“用”“向”“朝”“为了”等。由于虚化程度不同,除了一部分专门介词外,大部分介词保留着动词的功能,兼属介词和动词两种词类。
下面各句中介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C.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D.今年要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例题】
解析:
A项“从……里”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B项应在句首加上“从”;C项“对”应改为“给”。
答案: D
二、连词
连词指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下列加红的连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无论是选材和主题,都极具匠心。
B.不久,小王和小李及其几个朋友也被叫了去。
C.怎么?你到现在还没有决定去或者不去?
D.河南是小麦、棉花以及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重要产区之一。
【例题】
解析:
A项“和”应改为“或”“还是”,因为“和”所表示的是并列关系,而A句所提供的是一种选择关系,选择关系的连词与“无论”搭配使用,表示普遍性;B项“及其”应改为“及”,因为“及”连接的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它所连接的各项之间通常有主次、轻重、前后之分;D项“以及”应放在“高粱”前。
答案: C
三、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等的词。
【例题】
下列各句加红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将军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终于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牛棚里。
B.辩证唯物论者并不反对把个别问题从历史的大联系中抽出来,做精细而深入的研究,相反,他提倡这样的研究。
C.有些人片面理解“减负”,认为“减负”就是大量减少作业或取消作业。
D.晚饭后我去找他,他不在,恰好在球场碰上了他。
解析:
A.“终于”与“最终”都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但“终于”较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不合语境。依照B句我们可以另造一个句子:“他不反对这样做,他提倡这样做。”显然前后分句间不是转折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因此B宜用“而且”。D.“恰好”侧重表示“正好、正合适”;这里宜用“恰巧”,表示偶然的巧合。
答案: C
四、助词
助词是附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
【例题】
下列加红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意见深受大家所赞成。
B.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C.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不能重复,否则,将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
D.这一事实充分显示着在他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解析:
A项应把“所”删去;C项“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将会”表示对结果的预测,两者不相容,应删去“了”;D项“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者状态正在持续,这里的“显示”不表示进行或持续的行为状态,不能用“着”。
答案: B
答题技巧:
1.考虑词语所蕴涵的意思是否符合语境。
2.考虑使用对象是否超出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3.考虑感彩是否与具体语境相吻合。
4.考虑该词语的语法功能是否有所越位。
5.考虑词语的使用程度是否恰如其分。
正确使用成语
成语
是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简洁有力、凝练深刻、生动传神等特点。
1.古代神话、寓言故事:画蛇添足、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
2.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完璧归赵、四面楚歌等。
3.古代诗文:勾心斗角、闻过则喜、祸起萧墙等。
4.民间的口头俗语:七上八下、狼子野心、千方百计等。
1
角度一 抓意义侧重点
方法释义:不同的成语有不同的侧重点,近义成语可根据意义的侧重点不同进行辨析。
解题要领:一、抓住成语的构词要素,体会侧重点,如“本末倒置”和“舍本逐末”。虽然两个成语中都有“本末”,但一个是“倒置”,一个是“舍”“逐”,侧重点就可以区分出来了。二、抓住给定的语境限制确定成语。
1
角度一 抓意义侧重点
(1)在电子商务方面,他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没有 ,而是瞄准了新的领域。
(2)有分析家指出,西班牙队坚持旧的战术是 ,没有取得好成绩是理所当然的。
(3)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对于证券股票行情的理解也要变化,不能 ,用旧的思维模式来指导自己的操作。
A.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墨守成规 B.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C.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D.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解析:选A。“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墨守成规”都有“因循守旧”的意思。“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上进;“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接受新事物;“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
2
角度二 比较词义轻重
方法释义:成语的意义有的表示程度深,有的表示程度浅。近义成语可根据成语的意义轻重不同进行辨析。
解题要领:一、比较成语的基本意义。如“魂不守舍”和“失魂落魄”。“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失魂落魄”,像丢失了魂魄似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二、体会语境的轻重要求。
2
角度二 比较词义轻重
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与原意 的文字,不管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翻译;同样,译文词不达意也起不到翻译的作用。
A.截然相反 B.大相径庭
解析:选B。填入的成语,构成的语义是“称不上是翻译”,既然不是翻译就不符合翻译的标准,而文段中又提到“不管多么通顺”,这就说明,文段需填内容表达的是不忠实原意的文字。选项A和选项B相比,“截然相反”的语义过重,与原意不符,并不一定就完全相反,因而答案是“大相径庭”,表示有差距。
3
角度三 明确适用对象
方法释义:一部分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主要看成语是适用于自己还是适用于他人,是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适用于特定对象,等等。近义成语可根据成语适用对象不同进行辨析。
解题要领:一、根据成语的关键语素体会其适用对象。如“鱼龙混杂”和“鱼目混珠”。鱼龙”常用来比喻人,因此“鱼龙混杂”的使用对象只能是人;而“鱼目混珠”是真假相混,以假充真,指物。二、根据成语的常用义项体会其适用对象。如“另眼相看’,常用来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人,是一个人 与他人的区别;“刮目相看”,常用来形容对某个人有新的看法,是对一个人前后不同的看法。
3
角度三 明确适用对象
①他们两人小时候虽是 ,两小无猜,但现在都长大了,也各有心思了。
②这对小夫妻新婚燕尔, 地终日形影不离。
③在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日益下行的今天,我们中小微企业只有互相帮助,
物品,才能渡过难关。
A.如胶似漆 青梅竹马 相濡以沫 B.青梅竹马 如胶似漆 相濡以沫
C.相濡以沫 青梅竹马 如胶似漆 D.如胶似漆 相濡以沫 青梅竹马
解析:选B。“青梅竹马”,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从适用对象来看,“青梅竹马”偏重指儿童亲昵之态,适合第①句语境。“如胶似漆”,像胶和漆一样,粘住就分不开。形容感情深厚,亲密得难舍难分。从适用对象来看,“如胶似漆”多指夫妻恩爱,适合第②句语境。“相濡以沫”原指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教助。从适用对象来看,“相濡以沫”用于第③句最恰当。
4
角度四 把握使用范围
方法释义: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不明使用范围的大小。而命题者故意把成语放置在与语境不相符的句子中,不讲范围,制造迷局。近义成语可根据成语的使用范围大小不同进行辨析。
解题要领:一、从成语含义体会使用的范围如“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所以范围相对小;而“不胜枚举”没有明确的适用对象,范围相对大。二、从语境限制体会成语的使用范围。
4
①徐军年少时曾沉迷于赌博,他深谙赌局中的种种“千术”,但在经历了因赌博险些失去左手后,徐军决定 ,收手“弃赌”。
②相信“互联网十农业”将进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不但让传统农业 ,也将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等方面产生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A.脱胎换骨 B.洗心革面
解析:第①句应选“洗心革面”,第②句应选“脱胎换骨”。“脱胎换骨”可以指“罪人”的彻底改造,也可以指一般思想上有毛病的人的改造,其改造是深入彻底的,也可以指物的变化,适用范围较大;“洗心革面”一般指“罪人”的改造,它除了思想上的深入彻底改造以外,还含有改变旧的所作所为的意思,适用范围较小。
角度四 把握使用范围
5
角度五 区分感彩
方法释义:有些成语有鲜明的感彩,可谓褒贬分明,辨析近义成语可根据成语的感彩不同进行辨析。
解题要领:一、根据词义,体会感彩。如“面目一新”和“面目全非”相比,“新”一词,明显表明前者为褒义词。二、根据语境,确定感彩。对近义成语褒贬色彩的判定,语境是关键因素,对语境的准确把握是选准的关键。
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写明月和相思的诗文可谓 ,我却独爱此两句。
A.多如牛毛 B.盈篇满籍 C.罄竹难书
解析:选B。三个选项都是形容多,对诗文而言,只有B项的感彩最为合适。A项和C项都带有贬义,与文段语境不符。
角度五 区分感彩
6
角度六 分析语法功能
方法释义:根据成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成语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近义成语可根据成语的语法结构不同进行辨析。
解题要领:一、根据成语的常用义,体会成语的词性和习惯搭配对象。如“一蹴而就”只用于否定句,“耳濡目染"后面一般不跟宾语等。二、根据语境确定选用的成语,语境是限定使用哪个成语的关键因素,要注意成语在语句中的位置,注意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和搭配的对象。
6
①虽然华尔街对苹果在上个季度的业绩给出“表现平平”或者是“失望”的评价,但苹果仍是美国最盈利的公司,其他竞争对手难以 。
②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来到了苏北农村,其间 了;当地的一些怪异之事,经历了种种不曾遭遇的事件。
A.望其项背 耳濡目染 B.望尘莫及 耳闻目睹
C.望其项背 耳闻目睹 D.望尘莫及 耳濡目染
解析:选C。“望其项背”指看到别人的颈项和后背。比喻有希望赶上或达到(多用于否定句);“望尘莫及”是只望见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指亲耳听见,亲眼看见。“耳濡目染”从语法搭配习惯看,其后面一般不带宾语,所以第②句不能填“耳濡目染”,应该填“耳闻目睹”。
角度六 分析语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