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重庆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黑色签字笔。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2.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
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形成了较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3.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
A.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 B.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
C.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 D.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
4.隋唐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影响深远,对以下三省六部工作流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实现了各部门间“分权与制衡” B.提升了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
C.体现了行政流程中的理性色彩 D.有效削弱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5.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这说明北宋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
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
6.女真初起时,自称为“夷”,称宋为“中国”。在攻辽中京时,曾诏令称“欲中外一统”。金熙宗(1135~1149年在位)时已自称为“中国”。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逐渐发展 B.女真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
C.明华夷辨内外观念强化 D.各民族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7.“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这一行政模式”是指
A.汉代刺史制度 B.元朝行省制度
C.明代三司制度 D.清代督抚制度
8.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征发永顺、保靖、酉阳等土司(即西南少数民族统治区首领)家族参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明末土司秦良玉也受命参与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的“征贼”“平叛”战争。冉氏土司将治下的重庆酉阳李溪官坝、铜鼓潭等称为“忠孝坝”,土司衙署称“忠孝堂”“忠义堂”。这反映出当时
A.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隔阂消除 B.儒家伦理治国思想的确立
C.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 D.朝廷注重提高土司的地位
9.历史学家戴逸论述:“汉唐宋明均以关内富庶之区为立足点,北筑长城,抵拒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康熙不同……不以长城为内外之界,而是平定青海,安抚西域,驻兵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哈密一带。”对康熙皇帝上述作为的评价,正确的是
A.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B.为清兵南下统一中原扫清道路
C.放弃长城使北方地区战事频繁 D.大规模用兵导致清朝财力衰竭
10.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国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
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11.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行省,在澎湖改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统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这反映了
A. 洋务运动推进国防近代化 B. 晚清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C. 海防意识受到清政府重视 D.边疆危机使清政府调整治边政策
12.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13.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
出处 观点
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 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
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点燃,举火起义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 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 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14.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迅速传播
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15.下表是中共“一大”到“三大”主张的变化。
中共“一大” (1921年)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共“二大” (1922年) 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共“三大” (1923年) 共产党员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
这一变化表明,中共
A.对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入 B.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经验 D.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23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整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听任窦太后罢免卫绾的相位;接着,又在建元二年和建元六年,分别免去窦婴与许昌的相职。6年之中,他便轻而易举地免去三相。接着,他又将丞相“主臣”“除吏”的用人权力收归己有;旋即设尚书令,分去了丞相拆读、审议天下奏章的权力;还让随侍左右的年青侍中参议朝政,以为牵制。这样便结束了丞相独尊、皇帝垂拱的现象。
——屈小强《盛世情怀: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
材料二:唐宋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
材料三:内阁的正式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成祖即位之初,解缙、黄淮等并值文渊阁,参与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的审议,辅佐皇帝。当时殿阁学士和部院大臣相比,阁臣官秩不过五品。阁臣常有三五人或六七人,不拘定数。
——李坚、王本浩《中国行政管理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指出材料二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其反映的社会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内阁制的特点。(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5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
——摘编自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摘编自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材料三: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基础不断被发现。中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医学,其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调养康复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的载体。
——摘编自朱建平《百年中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别(变化前后)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时代价值。(4分)重庆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传世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商朝的存在,在甲骨文发现之后,商朝才真正进入“信史时代”,据此可知,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故选D项。
2.B解析:儒墨道农四家学派均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B项正确;儒墨道农四家学派并未改造古代历史,排除A项;材料强调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不涉及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问题,排除C项;材料是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追求,排除D项。
3.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汉初,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材料表明统治者通过任子、赀选等制度笼络达官富人,以达到巩固、稳定统治的目的,故D项正确。“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说明商人被排除在外,故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早在春秋战国时已开始被打破,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仅存在这种可能性,材料信息和C项结论不能正确对应。
4.C解析:根据三省六部工作流程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有皇帝下达指令、中书省起草文件、门下省审核、皇帝画敕、尚书执行等多个环节,三省六部的职责分工明确、运行流程规范、组织体系严谨,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C项正确;流程图只体现了中书省与门下省相互监督制衡,排除A项;流程图中的众多环节以及权力的制衡,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皇帝加强专制独裁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
5.B解析:《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均体现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饮食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商品化程度高,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说明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故选B项。
6.A解析:从材料中女真自称为“夷”到称自己为“中国”的变化,可知女真不再因是少数民族而把自己排除在“中国”之外,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认同感增强,故选A项;女真没有建立统一的全国政权,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明华夷辨内外观念强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金国对自身身份定位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各民族关系缓和,排除D项。
7.B解析:根据所学行省制度的知识可知,行省为中书省的下辖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同时又掌管一省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符合材料中的描述,故选B项;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代三司制度是由三个部门分别执掌军事、民政、司法大权,体现的是分散地方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督抚是总督和巡抚的合称,握有地方大权,清朝晚期已影响了中央政府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8.C解析:据材料土司服从明政府号令抗倭与平叛,同时接受了儒家伦理思想,说明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不断加强,故选C项。
9.A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康熙帝与汉唐宋明传统筑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不同,主动拓展疆域,平定青海,安抚西域,驻兵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哈密一带,稳定边疆,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故选A项。
10.D解析:由材料“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可知英国人早已对中国有利益诉求,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故选D项。
11.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面临边疆危机的不断加深,19世纪末20时期初,清政府先后在新疆、台湾和东北地区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这说明其国家观念的逐渐提升,D项正确;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19世纪末,晚清中央集权受到了削弱,并未空前加强,排除B项;海防意识受到重视与清政府在新疆、东北设行省关系不大,排除C项。
12.C解析:材料中由“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的变化,与清末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大背景相符,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在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讳莫如深”,A项错误;清末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并未改变,仍是以维护专制统治为出发点,B项错误;题意强调对王安石改革家身份地位的重视所反映的时代变化,与史学研究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
13.D解析:从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与《建国方略》《辛亥革命史》中的论述都有出入,由此反映出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而不能听信片面之词,故D项正确;当事人的回忆不一定更接近史实,排除A项;革命家的观点也不一定更具有权威性,排除B项;史学家的著作不一定更为可信,排除C项。
14.D解析:据材料“受治于同一之法律”“犹必谨守法律”,可知民国时期课本强调平等和法制意识,故选D项。
15.A解析:从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从中共一大党纲到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提出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A项正确;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1927年南昌起义,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是在1949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措施:频繁罢相;收回部分相权;分散相权;牵制相权。(任答三点,6分)
(2) 历史信息: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总体呈增多趋势。变化:科举制的完善促使社会重学风气增强、提升官员文化素质。较多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说明门第观念逐渐淡化。(6分)
(3)特点:参与议政;阁臣官品较低;阁臣人数不定;始终不是法定中央机构;不能统领六部。(任答三点,6分)
(4)策略:分散权力;部门权力制约;变革制度。(两点4分,三点5分)
17.示例:宋朝是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且其建国后面临着结束割据局面、防止内患发生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北宋“生于忧患”。宋朝建立后,内部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事不断。由此可谓宋代长于“忧患之中”。
面对着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势,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主动担起社会重任。出身贫困的范仲淹在进士及第后,多次上书议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他任地方官时,同情百姓疾苦,施政养民;他又自请任官西北,抗击西夏。庆历年间,他主持“庆历新政”,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手段。新政虽然失败了,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不仅反映了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范仲淹用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12分)
18.(1)特点:植根于实践经验;历史悠久,持续发展(经典专著自成体系,不断完善);受国家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成就卓著(中医人才辈出、典籍众多、一些成果世界领先);开放包容;涵育并传承民族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任答三点,6分)
(2)变化:从批判甚至否定中医学到逐渐认可中医学的文化价值。(2分)
批判否定的原因:近代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在民主科学等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式微(西医的传入和传播冲击了中医地位);中医学缺乏近代科学理论的支撑。(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认可的原因: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一战后,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质疑;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重新得到重视。(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3)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保护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多的中医药学资源被发掘和创新,体现出独有的科技价值;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