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 学 设 计
课题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单元 五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下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自主归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时空观念:能通过时间轴归纳新中国在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素养目标。 史料实证: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历史解释: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新中 国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 家国情怀:认识到新中国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政治追求,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是取得外交成就的根本保障。
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 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猜猜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出上述话的人是谁? 师:周恩来也是亚洲第一个让联合国在其逝世时为他降半旗致哀的领导人 思考: (1)为什么说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离不开周恩来? (2)周恩来提出了那些外交政策? (3)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哪些?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猜人物 并思考回答 组织教学 猜猜看引入,激发思考热情。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思考:旧中国外交有什么特点? 强调: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2.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的什么外交政策? 小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将第七舰队开往台湾海峡,威胁中国安全,阻止中国统一。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的不承认、经济上的封锁禁运、军事上的包围威胁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思考:(1)建国初,我国外交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 (2)在不利形势下,新中国以怎样的态度应对? 讲解: 外交成就: 新中国建立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思考:(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时候,由谁首次提出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何时正式形成? 讲解: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 4.材料研读: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影响? 小结: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强调: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目标导学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再现:A国发言人:我认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一股扰乱和平和谐的国际性势力,就是共产主义,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我们要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 B国发言人:我认为: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者亚洲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要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 C国发言人:我认为: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D国发言人:我认为: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我们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 小组讨论:日内瓦会议的时间、地点、地位、内容、意义。 归纳: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杀周恩来,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难。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遇难。 小组讨论: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性质、目的? 归纳: 3.动脑筋 一个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讲解: 思考:(1)什么是求同存异? 归纳:求同:都受到殖民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都争取和平和发展民族经济; 存异: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不同。 “求同存异”有何意义? 小结: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讲述: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 4.整理: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5.拓展延伸:外国友人眼中的周恩来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周总理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作为领导人,都是出类拔萃的。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6.意外收获:周恩来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 ——周恩来 深入探究: 有人说:“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你能说说五十年代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么? 小结:政治上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外交上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杰出的外交智慧和才能。 主席金句: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图片,归纳特点,如: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学生分析材料,尝试交流,如: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学生了解外交成就,借助教材回答,如: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学生研读材料,回答问题,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深远,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学生阅读历史再现材料,结合教材,以组为单位,探讨关于日内瓦会议的相关知识,并在班级交流汇报,如: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时间是1954年4月至7月, 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内容: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讨论归纳,例如:万隆会议召开时间 :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性质: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如:求同指都受到殖民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都争取 和平和发展民族经济…… 学生结合教师讲解,梳理识记。 学生列举名言,如: 学生读书目的是担负并实现“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周恩来 学生参与探究,交流看法,例如: 外交上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杰出的外交智慧和才能…… 通过引用《南京条件》和《辛丑条约》的签定,引导学生归纳旧中国外交特点,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旧中国外交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对于建国初,我国外交面临的严峻形势的探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利用图示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我国欲打破美国封锁,积极主动对外交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关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探究其内涵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形成直观的展示五项内涵,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识记和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归纳整理的能力,同时,为以下问题的探究,打下知识基础。 以“历史再现”的形式,分别展示ABCD四国发言人发言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系统的归纳关于日内瓦会议的相关问题:时间 、地点、内容及意义等,使知识具有逻辑性,易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动脑筋”环节,借助一个美国记者的话,引出问题:求同存异,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对于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教师借助几幅图片,重点梳理,易于学生有条理的掌握。 意外收获环节,引导学生交流所知的关于周恩来的名言,一方面,增加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以主席金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句,旨在激励学生立志报国。
检测目标 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D ) A.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对内改革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D ) A.求同存异原则 B.互不侵犯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A)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4、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5、为了推动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 来提出的方针是 ( B )
A.平等互利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 D.互不干涉内政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考验,凸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当今的中国已经走出了昨天的阴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繁荣富强。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