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 学 设 计
课题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单元 六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下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科技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史料实证:通过《东方巨响:两弹一星实录》纪录片里的文字、图片等来了解“两弹一星”研制背景,补充史料了解杂交水稻、青蒿素等的研制经过,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解释: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通过感悟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历程,以及文化事业发展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渗透家国情怀。
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要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 分享:请大家谈谈感悟吧!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并思考回答 组织教学 由谈感悟引入,激发思考热情。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思考:(1)什么是“两弹一星”? (2)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 2.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小结: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强调: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材料三: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归纳: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3.分析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1950年11月30日,美国合众社报道,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 ……1953年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 ——唐国东:《中国载人航天之路》 材料2: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3: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9年) 任务一:结合材料,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科学家们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讲解: 材料4:1960年,进入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中国处在饥饿的边缘。有外国人嘲笑说,你们中国穷的五个人穿一条裤子,还想搞什么导弹、原子弹。 材料5: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任务二:结合P91“人物扫描”,科研人员们遇到哪些困难? 教师举例:经济困难,专家撤走,环境艰苦…… 3.成就展示: (1)图示展: (2)科学家 思考:“两弹一星”精神指什么?你知道哪些“两弹一星”的科学家? 强调: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4.深入探究:“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意义? 小结: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漫步太空:小组讨论:我在国太空发展取得哪些成就? 提示: 列举:“神舟一号”飞船于 1999 年11 月 20 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3 年 10 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 年 9 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下列材料,介绍袁隆平事迹。 讲解: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 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强调: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结合材料,介绍屠呦呦的事迹。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 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讲解: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链接: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周期性的全身发热、发冷、多汗,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引发贫血、脾肿大、脑水肿、脏器衰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时,患者时而高烧不止,燥热难忍;时而如坠冰窟,全身颤抖。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863”计划倡议人 1991年4月,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荣获“863计划”荣誉证书。1983年,这4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共中央,建议发展中国自己的高技术。经过全国200多位专家全面论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即“863计划”诞生。 介绍:“863”计划,四位科学家给党中央的信和 邓小平的批示时间均在1986年3月而得名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思考:(1)“双百”方针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具体指什么? 强调: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思考:“双百方针”与文化艺术成就之间有何关系? 讲述: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 请简述1978年前、后文化风格各自特点 总结:前:总体风格: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后:总体风格: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与国际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完成任务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任务: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3.链接生活:我国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为青少年带来哪些启示? 归纳:(1)从小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开拓创新的意识。 (2)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3)学习科学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如:两弹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和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学生阅读材料,举手回答,如: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学生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分析原因,如: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学生分析材料三,举手交流看法,如: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学生认真阅读三则材料,结合教材和自己的理解,分析并回答问题,例如: 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 积极防御的国防需要; 提高国际地位的客观要求…… 学生认真分析材料4和材料5,结合具体材料,回答科研人员们遇到的困难,例如:回国艰难,别妻离子,隐姓埋名…… 学生观察图示展,结合教材和所知,列举所知科学家,回答两弹一星精神,如: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和所学所知,进行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在班级汇报,例如:三位航天员是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其中翟志刚顺利完成了出仓活动,刘伯明辅助出仓,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学生交流汇报,如:1973年10月,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种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的籼[xiān]型杂交水稻。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学生阅读知识链接,了解疟疾疾病以及青蒿素的药物作用 学生结合教师讲解,介绍所知道的关于863计划的事,如:“863”计划,四位科学家给党中央的信和邓小平的批示时间均在1986年3月而得名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试着回答问题,如:1956年,毛泽东提出,旨在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学生列举如:双百方针后,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与国际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学生分析材料,结合教材,介绍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如: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以下问题的探究奠定知识基础。 再探究发展“两弹一星”原因时,借助两则材料:毛泽东《论十大关系》,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分别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形象深刻的感知到: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易于被学生接受。 借助唐国东:《中国载人航天之路》、唐国东:《中国载人航天之路》、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等材料,引导学生在明确重视两弹一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科学家们面对的困难,使问题分析和结论得出自然,容易被学生理解。 “两弹一星”精神值得传颂,在探究这一问题过程中,教师分别展示出两组图片:成就展和科学家展,从两个侧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漫步太空”环节,通过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展示我国太空事业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更多的了解我国取得的太空方面的成就,加深印象,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归纳整理能力。 教师利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袁隆平的事迹,慷慨激昂,有利于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进行情感熏陶 知识链接环节,旨在向学生介绍疟疾疾病以及青蒿素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于“863”计划,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探究这部分知识时,采取介绍的方式,并利用幻灯片来展示,使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同时也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借助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图片及毛泽东“双百方针”图示,形象的展示“双百”的成果,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顺其自然的引出系列问题:什么是“双百方针”?“双百方针”与文化艺术成就之间有何关系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借助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谈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更加明确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链接生活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检测目标 1、下列不属于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是 (A) A.原子弹爆炸 B.人造卫星 C.载人航天 D.一箭多星 2、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A)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B)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王大珩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C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5、我国是世界上第( C )个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A.3 B.4 C.5 D.6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不为名利,无私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