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8 21:01:22

文档简介

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考试
折》,并加了一则按语“以余观之,其眼光、勇气,其攻击力、震撼力、影响力,实过于二十
年后鲁迅的《狂人日记》。该按语的依据在于
历史
A.维新派颠覆孔孟学说
B.八股取士的吃人实质
C.传统体制被彻底颠覆
D.国人天朝观念的颠覆
考试时间:75分钟
8.武昌起义后,杜亚泉发表《革命战争》一文,专门申论此次革命,以“建设民主国,创立共和
试卷满分:100分

政体”宜示国民,“纯乎为转移统治权之政治战争,一改历代革命战争之面目,实为我革命民
注意事项:
族中一种之异彩。”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A.统治权从君主转移到国民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C.实现政权的和平渐进过渡
D.丰富了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9.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1920年以后,日本在华纺织业的规模急剧扩大,在1924至1925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年期间,在中国的纺锤数已达100万,占当年中国境内纺锤总数的三分之一,至1936年该比重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更是上升至40%。这反映出
合题目要求的
A.日本形成独霸中国局面
B.日本对华资本输出的特征
h
1.苏秉琦指出:“约当距今七千年前到距今五千年前后,红山文化后期的喀左东山嘴发现了祭坛遗
C.中国半殖民化色彩鲜明
D.中国近代化取得显著成效
坛、牛河梁的女神庙建址和附近积石冢群,这是中国早到五千年前的、反映原始公社氏族部落
10.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案》中提出:“因
制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本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该学者的观点
为民主性的土地革命,不能消灭富农的,并且在革命后富农还是产生的要发展的,只有中国
A.印证了阶级分化的存在
B.明确了暴力机关的职能
革命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才可以消灭富农”。我党的一决议案
C.凸显了神权政治的特征
D.论证了早期礼制的出现
A.导致机会主义继续蔓延
B.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需要
2.墨子强调指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C表明土地政策走向成熟
D.解决了农村中的社会问题
墨子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11.下表是山东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某时期地主、自耕农、佃农负担比例。作出这一决定的时期是
A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
B.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阶层
胶东区(%)
滨海区(%)
清河区(%)
鲁中区(%)
鲁南区(%)
C.统治阶级的现实需要
D.治乱兴衰的历史担当
收租地主
10
18.0
30
58
15.3

3.据《华阳国志》所载,汉代许多“大姓”田庄所居地区天然资源差异很大,故此“大姓”田庄
自耕农
10.4
14
19
11.3
生产方向各有不同。另有一些从事专门化生产的田庄,如种桑、种桐、采矿、采盐或冶铸等则
佃农
8.8
14
>
10.0
把劳动力集中投放于单一生产。汉代这一经营状况客观上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A.助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C.便于抑制土地兼并蔓延
D.有助于商品交换发展
12.1948年5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自被选(注:指被选为总统)以来,共匪在我后方
4.据刘海峰的《中国科举史》记载: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其中,两浙、两
社会中对我污蔑诋毁以及各种手段讽刺嗤笑,而以各大学中之职业学生鼓励煽惑学生群众为
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这折射出
更恶毒。而本党党员又自相冲突,毫不觉悟,演成一盘“散沙”。该日记揭示出
A.政府政策重南轻北明显
B.文化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A.国统区形成统一战线
B.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C.南方民众向学风气浓厚
D,科举考试未能公平公正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国民党灭亡的根本原因
5.下表是明代福建、广东部分地区贸易发展情况简表。这反映出当时
3.在新中国成立三周年之际,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工农业总产值比建国
地点
特点
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但是,土地改革以后,个体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能满足
芷寮港
万历间,闽广商船大集,创铺户百千间,舟岁至数百艘,贩谷米,通洋货1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要求扩大自由生产来发展自己等问题出现。这
福建漳州
商人“驾白艚,眷来秋去”而至“米谷、鱼、盐、板、木器具等皆立聚于此”
现象可以合理解释
广州雷州府
闽浙会馆、广州会馆、潮州会馆、高州会馆、雷阳会馆这五大会馆在建成
A.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背景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跨区域贸易的发展
B.工业基础薄弱的表现
国有化
C.政府强化市场管理
D.市镇经济日益兴盛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公平价值导
6.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第13款规定:“其进口货物由中国商人转贩内地者,经过各关,均
D.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集体所有家庭承包
照旧例纳税,不得另有加增”。这一规定表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
14,右图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农地制度特征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家
农民认知
A.极力侵夺清朝海关主权
B.企图扩大对华最惠国待遇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力图限制中国内地关税
D.意欲扭转中美的贸易逆羞
A.实现了效率与公平最大化B.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私人化
7.学者刘斯翰在介绍“岭南文派”
的时候推出了康有为的奏折《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
C.忽视了生产经营的公平性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效率价值导向
历史第1页(共4页)
历史第2页(共4页)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D解析:据材料信息“发现了祭坛遗坛、牛河梁的女神庙建址和附近积石冢群”及“已达到产
生基本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可知这一时期宗教、祭祀等出现,论证了
“早期礼制的出现”,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层的区别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暴力
机关的职能”,故排除B项;“女神庙建址”与宗教神学有关,但其他材料没涉及,“神权政治的
特征”并不突出,故排除D项。
2.A解析:材料在突出“利”的重要性,这反映出墨子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故A项正
确。材料未涉及唯物主义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中墨子不等同于统治阶级,故排除C项;材料
中突出强调墨子重视以利治理社会的这种治理方式,而未体现出墨子面对乱世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故排除D项。
3.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田庄生产方向各有不同”“从事专门化生产的田庄”“集中投放于单一
生产”可知,汉代的这一生产经营模式在客观上导致不同地区的专业生产,出于交换的需要,必
然需要进行交换,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农业,故排除A项;汉代
这一经营状态和抑制豪强没有直接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豪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
展,故排除B项:汉代这一经营状况不能确定是否抑制土地兼并,故排除C顶。
4.B解析:根据题干中考取进士的人数分布,再结合所学知识,文化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科举录取人数是地区文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故B项正
确。材料中未涉及城市前后功能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政府的相关举措,故排除C
项;材料中强调的是长途贩运带来的跨区域贸易,而非市镇经济兴盛,故排除D项。
5.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芷寮港“舟岁至数百艘,贩谷米,通洋货”,福建漳州“驾白艚,
春来秋去”以及广州雷州府会馆的兴盛等,这反映出当时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
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C、D三项。
6.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条约的规定表现出美国进口货物“经过各关,均照旧例纳税,
不得另有加增”,这一规定表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力图限制中国内地关税,故C项正确。材料
强调的是中国内地关税,不能说“海关主权”,故排除A项;对华最惠国待遇是指进出口贸易、
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提供必要的方便,故排除B项;内地税不等同于贸易逆
差,故排除D项。
7.B解析:根据奏折名称《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及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在明
清两代,逐渐演变成为统治者维护闭关锁国的愚民工具,而这一奏折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故B项
正确。颠覆孔孟学说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体制改革,故排除C项;材料
中未涉及国人观念的变化,故排除D项。
8.A解析:依据材料“纯乎为转移统治权之政治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将统治权从
君主转移到国民,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群众的反映,故排除B项;政权的和平渐进过渡与
历史事实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侧重强调辛亥革命中统治权的转移,故排除D项。
9.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对华纺织业规模不断扩大,并
且逐年上升,这反映出日本对华资本输出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是讲日本对华的资本输
出,不能得出日本独衡中国局面,故排除A项;中国的半殖民化是指中国国家主权的不断丧失
故排除C项;材料侧重强调的是日本对华侵略的特点,而非中国的近代化问题,故排除D项。
10.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共中央认为民主革命时期,富农是有利于发展生产的,
历史答案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