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考点复习之语言赏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考点复习之语言赏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1 18:0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记叙文考点复习
之语言赏析 引言:命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课标》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评价建议中又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考纲》的要求:现代文阅读部分:
能运用所学知识阅读课本之外的跟课文难易相当的现代文。
1.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2.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
常见题型一、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谈谈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
三、品读关键句的表达作用
四、圈点评注
五、品读动人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一、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了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被合起,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
(2008年黑龙江省中考试题《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节选)
25.结合全文语境,说说第③段中的画线词语“蹑手蹑脚”的表达效果。(3分)答案:
“蹑手蹑脚”一词多形容走路时脚不出声,此处指“我”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怕惊扰午睡的父亲,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爱和父亲对我做人方面的影响。
评分标准:(3分)词语的原意1分,结合语境解释含义1分,说出该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1分。答题技巧: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按照三步来做:看词语的本意、品其语境义、思其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二、谈谈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 例:……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2008年安徽省中考试题《系在风筝线上的……》节选)
12.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4分)
答案:(1)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2)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3)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答出“对故乡思念”之意的,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答题技巧:谈谈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这类题,所选关键句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句、过渡句,或有哲理、有韵味的议论抒情句。成功完成这类题目,要先看句子表达了几层意思,然后抓住其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来逐层阐述。 例1: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008年安徽中考试题《匆匆》节选)
6. 从文中划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指出它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4分)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三、品读关键句的表达作用答案:第1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得具体可感。第2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日子的逝去比作青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我”在逝去的岁月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本题共4分。任选一句,“修辞手法”1分,表达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技法归纳:1.怎么写的(修辞);2.写出了什么(结合具体语句);3.写得怎么样;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例2: ①今天台湾的新闻,一个国三的学生自杀了。  ? ②读到这样的新闻,我总不忍去读细节。掩上报纸,走出门,灰蒙蒙的天,下着细雨。已经连下了三天雨,望向窗外,浓浓的雾紧紧锁住了整个城市。这个十五岁的孩子,人生最后的三天,所看见的是一个灰蒙蒙、湿淋淋、寒气沁人的世界。在这黯淡的三天之中,有没有人拥抱过他?有没有人抚摸过他的头发,对他说:“孩子,你真可爱”?有没有人跟他同走一段回家的路?有没有人发短信给他,约他周末去踢球?有没有人对他微笑过,重重地拍他肩膀说:“没关系啊,这算什么”?……
(2010成都市中考试题 《怎么跌得有尊严》节选)
8.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技法归纳: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1.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 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 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 推动情节的发展。
6. 深化作品主题。答案:
烘托了孩子自杀前绝望的心情和“我”闻此消息时沉重的心情(2分),为文章确定了一个较为沉重的情感基调,同时为下文作者对这个男孩自杀事件的思考与追问作了铺垫(2分)(语意相近即可) ①在上海的一家餐馆,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树枝上的一片嫩叶。她上菜时笨手拙脚,让我老是担心她可能会把盘子里的汤汁转化成我的洗澡水。我的第六感居然没有“辜负”我。②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A)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这皮包,是我在意大利买的,极好极软的牛皮,不能洗涤,是我心头的最爱。③可是,还没等我发作,(B)我亲爱的女儿迅速站了起来,以旋风般的速度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其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工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这时,女侍原本绷得像石头一般的脸,慢慢地放松了,她细声细气地说了声“对不起”,便低着头走开了。……
17.请按照要求,在“圈点评注”栏内,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6分)
(A)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
阴霾: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B句:四、圈点评注参考答案:
17.A处示例:“阴霾”原指空气浑浊,这里形容脸色阴沉,写出了“我”此时的愤怒和不满。(评分意见:A处共3分。“阴霾”的意思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
B处示例:这句话通过对女儿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形象传神地描绘出女儿急于保护女侍的迫切心情和真诚态度,表现了女儿的善良、宽容的品质。(评分意见:B处共3分。描写方法占1分,表达效果占2分。)……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A)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了,医生送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B)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那一束伴地莲》18.请按照要求, 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6分)
(A)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
洗蚀: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B句:参考答案:
A处示例:“洗蚀”是洗掉的意思,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季伴地莲的枝叶颜色的暗淡。(评分意见: A处共3分,词义1分,分析手法“拟人”及作用“生动形象”得1分,分析句子“秋季伴地莲的枝叶颜色的暗淡”得1分。)
B处示例:本句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清冷皎洁的氛围(1分);同时用明月积雪的皎洁,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私,突出母爱的伟大(1分);为下文写在明亮的雪地里意外发现枯干的伴地莲做铺垫。(1分)(评分意见: B处共3分。答对“环境描写,渲染了清冷皎洁的氛围”得1分,答出“用明月积雪的皎洁,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私,突出母爱的伟大”得1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为下文写在明亮的雪地里意外发现枯干的伴地莲做铺垫”得1分。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2010广东省中考试题《偷父》节选)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3分)?
五、品读动人细节,揣摩人物内心参考示例:
【这人真怪!我进他家偷东西被抓住了,他不报警把我送进派出所,反倒问我饿不饿?他到底想干什么?】?技法归纳:
完成这种类型的题目,先要整体把握人物性格、身份,然后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此时的心理,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将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细腻生动地表述出来。例2:
……
⑩“又有一次,我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好似刻意为她在衣裙上栽种了一季残缺的九重葛。原以为她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安慰我说: ‘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我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我站在那儿, 。”
⑾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
⑿此刻,在异乡异国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例文2:(2009年济南市中考试题《原谅》)
18.文中第⑩段写道: “我站在那儿,……”请根据你对上下文的理解,描写“女儿”此时复杂的心理。(4分)
我站在那儿, 。” 答案示例:
感觉压在心头的石头一下子落了地,心中涌动着对她的感激,我明白,生活中也要学会原谅他人。(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能结合上下文,写出人物此时内心的放松、感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