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全国卷Ⅰ)河南河北山西安徽
(18)(本大题满分12分)
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DC,底面ABCD,且PA=AD=DC=AB=1,M是PB的中点.
(Ⅰ)证明:面PAD⊥面PCD;
(Ⅱ)求AC与PB所成的角;
(Ⅲ)求面AMC与面BM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 16 ) (本小题共14分)
如图3所示,在四面体中,已知,
.是线段上一点,,点在线段上,且.
(Ⅰ)证明:;
(Ⅱ)求二面角的大小.
【答案】
(Ⅰ)证明:在中, ∵
∴
∴△PAC是以∠PAC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同理可证,△PAB是以∠PAB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PCB是以∠PCB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在中,∵
∴ ∴
又∵
∴
(II)
解法一:由(I)知PB⊥CE,PA⊥平面ABC
∴AB是PB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故AB⊥CE
∴CE⊥平面PAB,而EF平面PAB,
∴EF⊥EC,
故∠FEB是二面角B—CE—F的平面角,
∵
∴,
∴二面角B—CE—F的大小为.
解法二:如图,以C点的原点,CB、CA为x、y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则
,,,,
∵为平面ABC的法向量,
为平面ABC的法向量,
∴,
∴二面角B—CE—F的大小为.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18.(本小题满分14分)
如图1,已知ABCD是上.下底边长分别为2和6,高为的等腰梯形,将它沿对称轴OO1折成直二面角,如图2.
(Ⅰ)证明:AC⊥BO1;
(Ⅱ)求二面角O-AC-O1的大小.
18.解法一(I)证明 由题设知OA⊥OO1,OB⊥OO1.
所以∠AOB是所折成的直二面角的平面角,
即OA⊥OB. 故可以O为原点,OA、OB、OO1
所在直线分别为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如图3,则相关各点的坐标是A(3,0,0),
B(0,3,0),C(0,1,)
O1(0,0,).
从而
所以AC⊥BO1.
(II)解:因为所以BO1⊥OC,
由(I)AC⊥BO1,所以BO1⊥平面OAC,是平面OAC的一个法向量.
设是0平面O1AC的一个法向量,
由 得.
设二面角O—AC—O1的大小为,由、的方向可知,>,
所以cos,>=
即二面角O—AC—O1的大小是
解法二(I)证明 由题设知OA⊥OO1,OB⊥OO1,
所以∠AOB是所折成的直二面角的平面角,
即OA⊥OB. 从而AO⊥平面OBCO1,
OC是AC在面OBCO1内的射影.
因为 ,
所以∠OO1B=60°,∠O1OC=30°,从而OC⊥BO1
由三垂线定理得AC⊥BO1.
(II)解 由(I)AC⊥BO1,OC⊥BO1,知BO1⊥平面AOC.
设OC∩O1B=E,过点E作EF⊥AC于F,连结O1F(如图4),则EF是O1F在平面AOC
内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得O1F⊥AC.
所以∠O1FE是二面角O—AC—O1的平面角.
由题设知OA=3,OO1=,O1C=1,
所以,
从而, 又O1E=OO1·sin30°=,
所以 即二面角O—AC—O1的大小是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斜三棱柱中,,,侧面与底面ABC所成的二面角为120,E、F分别是棱、的中点。
(Ⅰ)求与底面ABC所成的角;
(Ⅱ)证明EA∥平面;
(Ⅲ)求经过、A、B、C四点的球的体积。
19、(I)解:过作平面平面,垂足为。连接,并延长交于,连接,于是为与底面所成的角。
因为,所以为的平分线
又因为,所以,且为的中点
因此,由三垂线定理
因为,且,所以,于是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即
由于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得
所以,与底面所成的角度为
(II) 证明:设与的交点为,则点P为EG的中点,连结PF。
在平行四边形中,因为F是的中点,所以
而EP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III)解:连接。在△和△中,
△△
又因为平面,所以是△的外心
设球心为,则必在上,且
在Rt△中,△
球的体积△.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16.(本小题共14分)
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AD=2,DC=,
AC⊥BD,垂足为E.
(Ⅰ)求证BD⊥A1C;
(Ⅱ)求二面角A1—BD—C 1的大小;
(Ⅲ)求异面直线AD与BC1所成角的大小.
【答案】
【详解】
解法一:
(I)在直四棱柱中,
底面,
是在平面上的射影.
(II)连结
与(I)同理可证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且
在中,
即二面角的大小为
(III)过B作交于,连结
则就是与所成的角.
在中,
即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
解法二:
(I)同解法一.
(II)如图,以D为坐标原点,所
在直线分别为轴,轴,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
连结
与(I)同理可证,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得
二面角的大小为.
(II)如图,由
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
解法三:
(I)同解法一.
(II)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坐标原点为E.
连结
与(I)同理可证,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
得
二面角的大小为
(III)如图,由
得
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
【名师指津】
三垂线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线面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作法及求法,线线、线面、面面平
行与直线的判断与性质,构成了立体几何的主要内容,平时学习时应将之落实.
2005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理工农医类)
17.(本题满分12分)
已知直四棱柱中,,底面是直角梯形,为直角,,,,,求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解]
17.[解法一]由题意AB//CD,是异面直线BC1与DC所成的角.
连结AC1与AC,在Rt△ADC中,可得,
又在Rt△ACC1中,可得AC1=3.
在梯形ABCD中,过C作CH//AD交AB于H,
得
又在中,可得,
在
∴异而直线BC1与DC所成角的大小为
[解法二]如图,以D为坐标原点,分别以AD、DC、DD1所在直线为x、y、z轴建立直
角坐标系.
则C1(0,1,2),B(2,4,0)
所成的角为,
则
∴异面直线BC1与DC所成角的大小为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18.(文)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BC,AB=BC=PA,点O、D分别是AC、PC的中点,OP⊥底面ABC.
(Ⅰ)求证:OD∥平面PAB;
(Ⅱ) 求直线OD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
解:解法一
(Ⅰ)∵O、D分别为AC、PC的中点:∴OD∥PA,又AC平面PAB,∴OD∥平面PAB.
(Ⅱ)∵AB⊥BC,OA=OC,∴OA=OC=OB,又∵OP⊥平面ABC,∴PA=PB=PC.
取BC中点E,连结PE,则BC⊥平面POE,作OF⊥PE于F,连结DF,则OF⊥平面PBC
∴∠ODF是OD与平面PBC所成的角.
又OD∥PA,∴PA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等于∠ODF.
在Rt△ODF中,sin∠ODF=,∴PA与平面PBC所成角为arcsin
解法二:
∵OP⊥平面ABC,OA=OC,AB=BC,∴OA⊥OB,OA⊥OP,OB⊥OP.
以O为原点,射线OP为非负x轴,建立空间坐标系O-xyz如图),设AB=a,则A(a,0,0).
B(0, a,0),C(-a,0,0).设OP=h,则P(0,0,h).
浙江省2005年高考试题
数学(理工类)
18.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BC,AB=BC=kPA,点O、D分别是AC、PC的中点,OP⊥底面ABC.
(Ⅰ)求证:OD∥平面PAB;
(Ⅱ)当k=时,求直线PA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
(Ⅲ) 当k取何值时,O在平面PBC内的射影恰好为△PBC的重心?
解:解法一
(Ⅰ)∵O、D分别为AC、PC的中点:∴OD∥PA,又AC平面PAB,∴OD∥平面PAB.
(Ⅱ)∵AB⊥BC,OA=OC,∴OA=OC=OB,又∵OP⊥平面ABC,∴PA=PB=PC.
取BC中点E,连结PE,则BC⊥平面POE,作OF⊥PE于F,连结DF,则OF⊥平面PBC
∴∠ODF是OD与平面PBC所成的角.
又OD∥PA,∴PA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等于∠ODF.
在Rt△ODF中,sin∠ODF=,∴PA与平面PBC所成角为arcsin
(Ⅲ)由(Ⅱ)知,OF⊥平面PBC,∴F是O在平面PBC内的射影.
∵D是PC的中点,若F是△PBC的重心,则B、F、D三点共线,直线OB在平面PBC内的射影为直线BD,∵OB⊥PC.∴PC⊥BD,∴PB=BC,即k=1..反之,,当k=1时,三棱锥O-PBC为正三棱锥,∴O在平面PBC内的射影为△PBC的重心.
解法二:
∵OP⊥平面ABC,OA=OC,AB=BC,∴OA⊥OB,OA⊥OP,OB⊥OP.
以O为原点,射线OP为非负x轴,建立空间坐标系O-xyz如图),设AB=a,则A(a,0,0).
B(0, a,0),C(-a,0,0).设OP=h,则P(0,0,h).
(Ⅰ)∵D为PC的中点,∴又∥,
∴OD∥平面PAB.
(Ⅱ)∵k=则PA=2a,∴h=∴可求得平面PBC的法向量
∴cos.
设PA与平面PBC所成角为θ,刚sinθ=|cos()|=.
∴PA与平面PBC所成的角为arcsin.
(Ⅲ)△PBC的重心G(),∴=().
∵OG⊥平面PBC,∴又∴,
∴h=,∴PA=,即k=1,反之,当k=1时,三棱锥O-PBC为正三棱锥.
∴O为平面PBC内的射影为△PBC的重心.
(Ⅰ)∵D为PC的中点,∴又∥,
∴OD∥平面PAB.
(Ⅱ)∵k=则PA=2a,∴h=∴可求得平面PBC的法向量
∴cos.
设PA与平面PBC所成角为θ,刚sinθ=|cos()|=.
∴PA与平面PBC所成的角为arcsin.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D=AA1=1,AB=2,点E在棱AB上移动.
(1)证明:D1E⊥A1D;
(2)当E为AB的中点时,求点E到面ACD1的距离;
(3)AE等于何值时,二面角D1—EC-D的大小为.
【正确解答】解法(一)
(1)证明:∵AE⊥平面AA1DD1,A1D⊥AD1,∴A1D⊥D1E
(2)设点E到面ACD1的距离为h,在△ACD1中,AC=CD1=,AD1=,
故
(3)过D作DH⊥CE于H,连D1H、DE,则D1H⊥CE,
∴∠DHD1为二面角D1—EC—D的平面角.
设AE=x,则BE=2-x
解法(二):以D为坐标原点,直线DA,DC,DD1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E=x,则A1(1,0,1),D1(0,0,1),E(1,x,0),A(1,0,0)C(0,2,0)
(1)
(2)因为E为AB的中点,则E(1,1,0),从而,
,设平面ACD1的法向量为,则
也即,得,从而,所以点E到平面AD1C的距离为
(3)设平面D1EC的法向量
,∴
由 令b=1, ∴c=2,a=2-x,
∴
依题意
∴(不合,舍去), .
∴AE=时,二面角D1—EC—D的大小为.
【解后反思】立体几何的内容就是空间的判断、推理、证明、角度和距离、面积与体积的计算,这是立体几何的重点内容,本题实质上求解角度和距离,在求此类问题中,尽量要将这些量处于三角形中,最好是直角三角形,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单,此外用向量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不过建系一定要恰当,这样坐标才比较好写出来.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理科数学(必修+选修II)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已知长方体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垂直于,为的中点.
(I)求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
(II)求平面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
(III)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20.(考查知识点:立体几何)
解法一:在长方体中,以所在的直线为轴,以所在的直线为轴,所在的直线为轴建立如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知可得,
又平面,从而与平面所成的角为,又,,从而易得
(I)因为所以=
易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
(II)易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设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由
即
∴
即平面与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锐角)为
(III)点到平面的距离,即在平面的法向量上的投影的绝对值,
∴距离=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解法二:(I)连结B1D1,过F作B1D1的垂线,垂足为K
∵BB1与两底面ABCD,A1B1C1D1都垂直
∴
又
因此FK∥AE
∴∠BFK为异面直线BF与AE所成的角
连结BK,由FK⊥面BDD1B1得FK⊥BK
从而△BKF为Rt△
在Rt△B1KF和Rt△B1D1中,由得
又BF=
∴∠BFK=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
(II)由于DA⊥面AA1B,由A作BF的垂线AG,垂足为G,连结DG,由三垂线定理知BG⊥DG
∴∠AGD即为平面BDF与平面AA1B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且∠DAG=90°
在平面AA1B中,延长BF与AA1交于点S
∵F为A1B1的中点,A1F
∴A1、F分别为SA、SB的中点,即SA=2A1A=2=AB
∴Rt△BAS为等腰三角形,垂足G点实为斜边SB的中点F,即G、F重合。
易得AG=AF=SB=
在Rt△BAS中,AD=
∴∠AGD=
即平面BDF与平面AA1B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为。
(III)由(II)知平面AFD是平面BDF与平面AA1B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所成的平面。
∴面AFD⊥平面BDF
在Rt△ADF中,由A作AH⊥DF于H,则AH即为点A到平面BDF的距离
由AH·DF=AD·得
AH=
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17)(本小题共12分)。
已知三棱锥P-ABC中,E、F分别是AC、AB的中点,
△ABC,△PEF都是正三角形,PF⊥AB.
(Ⅰ)证明PC⊥平面PAB;
(Ⅱ)求二面角P-AB-C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Ⅲ)若点P、A、B、C在一个表面积为12π的球面上,
求△ABC的边长.
(17)本小题主要考查空间中的线面关系,三棱锥、球的有关概念及解三角形等基础知识,考
查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用方程解未知量的基本方法,满分12分.
(Ⅰ)证明:连结CF.
,
∴
,
∴平面,
,
∴
∴平面 ……4分
(Ⅱ)解法一: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设AB=a,则,
∴. ……8分
解法二:设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为O.
≌,∴≌
得. 于是O是△ABC的中心.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设AB=a,则
∴ ……8分
(Ⅲ)解法一:设PA=x,球半径为R.,
∴,
,
∴,得,
∴. ……12分
解法二:延长PO交球面于D,那么PD是球的直径.
连结OA、AD,可知△PAD为直角三角形.
设AB=x,球半径为R.
,
∴
,,
∴,
,
∴. ……12分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江苏卷)
(21)(本小题满分14分,第一小问满分6分,第二、第三小问满分各4分)
如图,在五棱锥S-ABCDE中,SA⊥底面ABCDE,SA=AB=AE=2,BC=DE=,
∠BAE=∠BCD=∠CDE=120°.
(Ⅰ)求异面直线CD与SB所成的角(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Ⅱ)证明BC⊥平面SAB;
(Ⅲ)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二面角B-SC-D的大小(本小问不必写出解答过程)
.
[分析]:本题是一道立体几何题,第一问转化在中,由余弦定理求出线线角;第二问证BC和平面SAB中两条相交线垂直;第三问求二面角,可利用空间向量法求解更方便.
[解答]:(1)连结BE,延长BC、ED交于点F,则,
又BC=DE, ,因此,为正三角形,
,∥CD
所以(或其补角)就是异面直线CD与SB所成的角
底面ABCDE,且SA =AB=AE=2,
同理,
又所以BE=2,从而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
所以异面直线CD与SB所成的角为:
(2)由题意,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又,
,所以,
,
(3)二面角B-SC-D的大小为:
另解法---向量解法:
(1) 连结BE,延长BC、ED交于点F,则,
又BC=DE, ,因此,为正三角形,
因为是等腰三角形,且
以A为原点,AB、AS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z轴,以平面ABC内垂直于AB的直线为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
A(0,0,0), B(2,0,0) S(0,0,2),且C(2,,0)
D(,于是
则
所以异面直线CD与SB所成的角为:
(2),
(3)二面角B-SC-D的大小为.
[评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垂直,二面角等相关基础知识;以及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角和距离的计算,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设计了一道既可以利用传统的方法求解,又可以利用向量求解的立体几何题.
A
C
B
P
F
E
图3
A
C
B
P
F
E
图1 图2
A
B
O
C
O1
D
x
y
z
图3
F
E
A
B
O
C
O1
D
图4
H
S
A
C
B
P
F
E
P
C
A
E
D
O
F
E
F
D
C
B
A
S
E
F
D
C
B
A
S
z
y
x
PAGE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