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一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2005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否能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选自《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
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
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
D.《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
B.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
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
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①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②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终日力战,用命前驱,斩首捕虏上功③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④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阃:外城之门; ②私养钱:私人赡养家属的俸钱;
③上功:呈报功劳; ④首虏:砍下的首级和俘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辇过郎署 过:拜访 B.鄙人不知忌讳 鄙:见识少
C.皆自用飨士 飨:犒赏 D.用郭开谗,卒诛李牧 用:听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 余不忍为此态也
B.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C.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同心而离居,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项伯杀人,臣活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5分)
(2)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5分)
8.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5分)
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____________;雁阵惊寒,
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考题,第三、四大题任选一题作答,把选作的题号填在答题卡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信 任
甘晓成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具体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你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做作。
D.小说的故事围绕“信任”层层展开,不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以“信任”为题,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味。
E.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表面顾全大局,对斯曼友好实际上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处心积虑身处将军身边却想为父亲复仇为暗线来安排故事情节。
(2)请围绕汉克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小说结尾段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飞向自由的天地
孙瑞珍 李扬杨
1936年春夏之交,大地昏暗、沉寂,一片肃杀景象。丁玲犹如一只离群的孤雁,在风雨中寻找北去的雁群。她不徘徊,不困惑,一心向往着红星照耀的地方。
1936年11月1日,丁玲离开西安,奔向红色根据地——延安。这一长途奔波,完成了她生命里程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为她一生的追求和向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归宿。从此,她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在新人中成长。
到延安后,丁玲深入军队,深入前线。她经常随着部队昼夜兼程行军,一天走六七十里。脚打泡了,就学老红军的样子用根线沾点油穿过去,第二天照样走。在红军队伍中,她经常四处串门,和陌生人谈话,十分惬意。
不久,丁玲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用电报发来的欢迎词,词名为《临江仙》。这首热情洋溢的词,赞颂了这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称其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首词记录了丁玲所跨越的时代,说明了人民欢迎她,革命需要她。
在解放区,丁玲像一只雄鹰展翅翱翔,深沉的思索,坎坷生活的磨练,培育了这位勇敢女性的生活观。“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顿下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为扩大宣传,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成立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任主任。西战团走到哪里,抗日火种就撒到哪里。他们每到一地,就在那里搭起舞台进行演出。丁玲就是那么单纯地、神圣地、愉快地同一群年轻人,天天行军,搭舞台、开会、讲话、演戏、唱歌、访问、写剧本…… 这是丁玲过去从不曾想也从未做过的事。
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时,她主编了一套《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由西安生活书店出版。丁玲在西战团的团员中享有相当高的威望,人们尊重她,不仅因为她是一位早已在文坛上负有盛名的女作家,更因为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一位不畏艰险的勇敢的斗士。
当新闻记者,编《解放日报》副刊,进马列学校,在中央党校学习。这仅是她在延安生活近十年的部分记录。更大量的时间,她生活在群众中,心与战士、农民相交融,她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双脚完全移向了工农大众。这是丁玲一生中很可贵的、很幸福的时代,也是她创作实践的一段黄金时代。丰收的硕果,来自辛勤的耕耘。这期间,她写了《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入伍》等小说。这些作品血淋淋地揭露了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表达出人民的抗日要求;细腻地描绘了知识分子在新天地里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丁玲以对工农群众的现实主义描写,代替了她三十年代对于人民大众生活的偏于意念的表达。
丁玲从上海亭子间来到艰苦的革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时代”,这一段漫长的路是“用两条腿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它记载着丁玲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的痛苦磨练过程。
1942年,丁玲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她思忖着如何写好工农兵的问题。胡乔木对她说:“你到工农兵中去吧!可以多写些通讯报导,多写些短文章。”
1944年以后,丁玲到边区文协从事报道写作,不久,又写了报告文学《田保霖》。《田保霖》发表的第二天,毛泽东专门请丁玲去吃晚饭。在晚餐桌上,毛泽东对丁玲说:“我一口气看完了《田保霖》,很高兴。这是你写工农兵的开始,希望你继续写下去。为你走上新的文学道路而庆祝。”
鼓舞和鞭策使丁玲迈开了新的脚步,她发表了大量的通讯报道。这些朴实无华的作品,表现了丁玲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她犹如一个高超的画家,或轻描淡写,或酣畅淋漓,绘制了时代的画卷。
(选自阎纯德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丁玲》,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1936年春夏之交,丁玲犹如一只离群的孤雁,她的天地是昏暗、沉寂的,她找不到同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内心很迷茫。
B、在解放区,丁玲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经过深沉的思索和艰苦的磨练,她变得坚强、豁达、乐观、自信,不畏艰险。
C、延安十年是丁玲一生中很可贵的时期,她工作、学习、生活忙碌而充实,创作丰收,创作了大量反映根据地抗日生活的作品。
D、本文记叙了丁玲从上海亭子间的娇小姐成长为根据地勇敢斗士的经历,反映了革命圣地对人的锻炼和引领发展的巨大作用。
E、本文标题形象生动,语言朴素自然,引用的材料丰富,描写细腻传神,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堪称精品。
(2)西北战地服务团宣传抗战活动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3)延安时期,丁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答:
(4)丁玲由上海大都市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从“文小姐”成长为“武将军”,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运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固然可以从书籍报刊上学到一些方法来指导,但那并不是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面对具体的情况,班主任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驾驭”学生。
B.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C.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D.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成绩,队员一归国就受到热烈欢迎,倾国倾城的人们赶到机场迎接。
1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随着《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在热烈的掌声中通过,被称作”媒体的奥林匹克”的峰会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B.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C.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房者“搅混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
D.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也是成败的关键。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论语》中充满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身边一样的小故事。????? ,? ?????。??????? 。????????? ,???????? 。这就是“子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①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
②它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
③而是一种乐观、光明、抱有未来希望的态度
④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
⑤首先是如何修自身
A.②④⑤①③??? B.⑤②④③①??? C.②⑤④①③??? D.⑤④③①②
16、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6分)
答:内容:
寓意: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江水奔流不息,炫出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