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时间的计算(课件)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 时间的计算(课件)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2-16 20:0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2 时间的计算
第一单元 时、分、秒
1.在认识时、分、秒的基础上,会进行有关时间单位的简单计算。
2.借助具体情境,能进行时间的简单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温习旧知
填一填。
1.钟面上每两个数之间有( 5 )个小格,一共
有( 60 )个小格。
5
60
2.时针走一大格是( 1 )时,分针走一大格是( 5 )
分,秒针走一大格是( 5 )秒。
3.1时10分=( 70 )分。
1
5
5
70
预习新知
一、课前自觉完成温习旧知,做到可以快速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二、课堂中和同学共同探究有关时间单位的简单计算。
三、课堂中与老师一起总结时间的简单计算的方法,并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1.教学例1时,要注意紧密联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时是60分,求2时是多少分,就是把2个60分加起来。
2.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教学解决简单的时间计算问题。可以借助钟面,通过观察表针的转动区域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并找到解题方法;还可以引入数轴直观地表示“时间”。在画时间轴时,注意根据需要选择精度。
3.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的两个单位,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与解决的问题,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
4.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且不强调学生一定要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时间。
任务驱动一:分组讨论,2时=(  )分,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1.独立思考:1时=(60)分。
2.说一说:求2时是多少分,就是把2个60分加起来,也就是2时=120分。
3.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算法。
任务驱动二:分组讨论,小明什么时候从家出发?什么时候到校?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你是怎么计算的呢?你有多少种算法?与同桌交流分享,并说一说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的时刻:
1.小明几点离家?(8:05)几点到校?(8:20)
2.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计算的?
预设:
(1)数大格:每个大格是5分钟,有3个大格就有3个5分钟,就是15分钟。
(2)数小格:每个小格是1分钟,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
(3)分减分:用20分-5分=15分。
(4)直接用减法计算:到校的时间-离家的时间,即8时20分-8时5分=15分。
3.让学生总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任务驱动三: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结果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
  1.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
(1)数大格:1个大格是5分钟,15分钟是3个大格,从8:05开始,分针向后数3个大格是8:20。
(2)数小格:1个小格是1分钟,15分钟就要从8:05开始,分针向后数15个小格是8:20。
(3)用5分加上15分,即20分。
(4)用离家的时间加上15分,即8时5分+15分=8时20分。
2.让学生说一说验证的过程。
1.时、分、秒之间的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2.相邻的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3.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一、填一填。
1.1时25分=( 85 )分     180分=( 3 )时
1时-30分=( 30 )分
85
3
30
2.
    1:25     10:55     10:10     6:35
3.
1:25 
10:55 
10:10 
6:35
二、马叔叔早上8时上班,中午11时30分午休,马叔叔上午工作了多长时间?
11时30分-8时=3时30分
答:马叔叔上午工作了3时30分。
三、解决问题。
1.小莉走路上学,7:15从家出发,7:50到学校,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7:50-7:15=35(分) 
答:她从家到学校用了35分。
2.一列火车本应11:15到达,现在要晚点20分钟,这列火车什么时候能到达?
11时15分+20分=11时35分 
答:这列火车11:35能到达。
3.60米赛跑,小刚用了12秒,小强用了1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
14-12=2(秒) 
答:小刚跑得快,比小强快2秒。
END
感谢观看 下节课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