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城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3月独立作业
语文试题
第一知识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面对着早已枯jí( )的千年银杏树,我zhù( )立许久,思索着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们真的该拥有宽广的胸襟,做到心无旁wù( ),做工作不再niān( )轻怕重,让自己的生活永远充满激情,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
B.“真美啊!太湖的山水。”她由衷地赞叹。
C.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D.《白杨礼赞》 选自《见闻杂记》(文光书店1943年版。)
4.默写(8分)
(1)为山九仞, 。
(2)玉不琢,不成器; 。
(3)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 ?
(4)《陋室铭》中,从周围环境的清幽来写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 。
(5)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6)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名著(4分)
(1)《水浒传》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2分)
(2) 他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后又三拳打死镇关西用智逃脱。这里的他指谁?你怎么评价这位英雄好汉的做法?(2分)
6.专题(5分)
从《诗经》河洲水畔的雎鸠,到天河“七七”渡情人的鹊桥,鸟类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成为了人类生活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鸟是大自然优美的精灵,承载着浪漫主义的希冀;鸟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鸟启发了人类的智慧,为人类探求理想的技术装置或交通工具,提供了原理和蓝图。
【活动一】大自然优雅美丽的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请你给下面这种鸟配一句古诗,并试着解析一下这句诗包含的文化内蕴。(2分)
古诗:
文化内蕴:
【活动二】学完了“鸟”专题之后,同学们对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极其渴望对自己身边的
鸟的生存现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你也积极地参与了该活动。通过实际地调查,了解,你发现影响鸟类生存状况的因素主要有:⑴ ;⑵ 。
针对上面的情况,你拟定了一条宣传标语: ,
希望人们能够和鸟儿和谐相处。(3分)
第二部分 阅读与领悟(35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9分)
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节选自《三国志 先主传》)
【注释】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③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④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文言实词的意思。(2分)
①会表卒 ②遂将其众去
③或谓先主曰 ④何以拒之
(2)下列各句中的“之”和“至宛乃闻之”,中的“之”用法一致的一项是(2分)( )
A.无丝竹之乱耳 B.虽有千里之能 C.何陋之有 D.唐人尚未盛为之
阅读《烟花烟花满天飞》,完成12-14题。(6分)
烟花烟花满天飞
①烟花又称烟火、焰火,烟花的最大特色是能够绽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在中国发明较早,早在唐宋时期就有相关记载,主要用于军事、盛大的庆典或表演等。
②烟花五彩缤纷,到底内部有什么神秘的成分呢?现在我们来揭开烟花的神秘面纱吧!其实,烟花和爆竹大同小异,其结构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只不过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能够使烟花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③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当这些金属燃烧时,会发出白炽的强光。发光剂其实只不过是一些金属化合物。我们平日在学习上经常运用这些金属化合物来进行实验呢!金属化合物含有金属离子,当这些金属离子被燃烧时,会发出独特的火焰颜色。不同种类的金属化合物在燃烧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举例说,氯化钠在硫酸钠都属于纳的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便会发出金黄色火焰。同样道理,硝酸钙和碳酸钙在燃烧时会发出砖红色火焰。为获得满意的焰色效果,配方设计时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平衡。根据光色加成原理,蓝光和红光按适当比例混合能产生紫光效果。评价发光剂的主要性能参数有主波长、色纯度、光度和燃烧速度。几种典型的发光剂则是红、绿、黄三色。
④其实在化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运用以上结果来测试物质中所含的金属。这一类的化学实验称为焰色反应。烟花就是利用金属的这种特征制成的。制作烟花的人经过巧妙的排列,决定燃烧的先后次序。
⑤烟花本质上是通过精心调和化学药剂,使其成为火药的艺术。但它也少不了爆炸和燃烧的相关化学和物理学。除此之外,为了能使烟花准确喷射,在空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关于运动和飞行的科学也很重要。
⑥烟花是集合了制作人的智慧、艺术性和想象力,将科学和技术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看着夜空中绚丽绽放的烟花,如果能明白你眼前正发生着什么,在晚会上会更增添一份感动吧!
⑦不过,焰色反应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就是通常需要高温。所以,我们看到焰火晚会中的点点焰火,温度都是非常高的。即使焰火的残渣掉到地上时,内部温度也可以达到300℃,绝不是仅仅“有点烫”而已。所以,规定一个安全距离是非常重要的。(据《科学大众》有关内容改写)
12.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介绍了有关烟花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③④小节,说说什么是焰色反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最后一小节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文后15—17题。(5分)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 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 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 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5.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分)
16.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意在阐明什么 (2分)
1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2分)
阅读《闲读梧桐》,完成18~21题。(11分)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④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⑤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竞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⑥一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⑦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目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⑧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⑨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8. “我”三次“临窗读树”, “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分)
19. 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 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
①“外祖父”的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梧桐”的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分)
②对“外祖父”的情感: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梧桐”的情感: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 (1) 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有突出的特点,试从表达效果上分析下列句子。(2分)
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梧桐”在古诗词中,一般是什么意象的表现?读了全文以后,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你对“梧桐”有什么新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天到了,家园前的草坪露出了红红绿绿的生机。一位新搬来的中年人回家不忍心践踏那片草坪,便绕了点路。没想到刚上楼时,邻居老太太微笑着迎上来,一番话让中年人颇感意外:“我整天都在想,很有点担心,新来的邻居是个怎么样的人?”顿了一下,老太太又说,“当你刚才绕过那片草坪时,我算了解了你,知道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活常常是这样,刻意为之往往不能缩短彼此的距离,而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开放人的心灵,让我们倍感温馨。
请以“ ,温暖了我的心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补充完整,所补充的内容可以是学习、交往、校外活动等日常生活中的一朵很小的“浪花”(如: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友好的搀扶,一句热情的问候……)。
⑵要有必要的细节描写。
⑶要能就所记叙、描写的内容发表议论,抒发感受。
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名称和人物姓名。
200字
400字
600字
800字
参考答案
12.介绍了烟花的历史,设计原理,使用注意点等。
18. (1)第一次:“梧桐”的外形:躯(树)干粗(大)、伸展,叶子繁茂;“我”的印象:
顽强、从容、高大 第二次:“梧桐”的外形:黛青色的轮廓,叶叶枝枝簇拥颤起;“我”、
的印象:沉默、不求闻达、坦荡、第三次:“梧桐”的外形:虬枝挺干。 “我”的印象:
一身傲骨
19. ①“外祖父”的抉择:不愿屈于折磨,饮恨自尽,无奈地屈从天命。“梧桐”
的抉择:任风雕雨蚀,从容淡泊。②对“外祖父’’的情感:悲哀(可悲)。对“梧桐”的
情感:钦佩(敬佩、佩服等意思相近的词语均可)。
座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