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精品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六国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精品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10: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苏 洵
六国论
战国末期,国家走向大一统,强大的秦国吞并了其他六国,结束了连年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但是秦王朝到二世即灭亡。在这一过程中,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从未放弃对历史的思考,既感叹秦国的强大,也思索六国的失败缘由,进而探究秦王朝灭亡之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被选入教材中的杜牧与苏洵正是这些思考者中的杰出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六国论》。
导入新课
目录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文本精读

问题探究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细读课文,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
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
领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
01
02
03
04
学习提示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课文中有一些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常见意义不同,比如“率赂秦耶”“始速祸焉”等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语义。
背诵《六国论》全篇。
知人论世

苏洵(1009— 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代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人称“老苏”,与儿子 “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为“施之于今”。其散文以议论 见长,气势雄壮,带有战国纵横家色彩。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 “ 言必中当世之过”。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赞苏洵之文“博辩宏伟”;与之同时 代的著名文学家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著作有《嘉祐集》。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他自述,少时不爱学习,二十七岁才始知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 《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胸有文思,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 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写作背景
一百年间,北宋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不限制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写作背景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 ,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文本精读

解题: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附]:秦灭韩:前230年三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
见解和主张。如贾谊《论积贮疏》。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 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如贾谊《过秦论》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
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一段
①兵:兵器②赂:赠送财物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 贿赂秦国(以财物赠予秦国/向秦国割地求和)。贿赂秦 国然后(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道路啊。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①或:有的人 ②互:相继 ③率:全都, 一概
④以:因为 ⑤盖:用在句首,表因果,因为
⑥完:形作动,保全
译:有的人说:六个国家相继灭亡,全都(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 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够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较秦之 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
第二段
①以:介词,用,凭借
②小/大:形作名,小的/大的战果
③其:代词
译:秦国(除了)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小的战果 得到邑镇,大的战果得到城市。比较秦国(因赂秦)获
得的土地,和战斗胜利赢得的土地,这实际有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①固:本来
译:诸侯(因赂秦)所丢失的土地,与打了败仗而丢失
的土地(相比),这实际数目也有百倍。那么秦国最大
的欲望,诸侯最大的忧患,本来不在于战争上。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①厥:代词,他的,他们的
②祖父:祖辈父辈【古今】 ③暴:同“曝”,暴露
④以:连,表结果, “才’ ⑤视:对待
⑥以:介,用 ⑦举以予人:省略句“以之予人”
译:想他的(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占有一点的土地。子孙对待它们不很珍惜,拿来送给别人,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①然后:这样以后【古今】
②而:连词,表承接
译: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得到一个晚上的安睡。起床看看四周边境,秦国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颠覆, 理固宜然。
①厌:满足 ②弥:愈,更加
③急:急迫 ④判:确定,断定
⑤理:名作状,从道理上讲,按道理 ⑥固:本来
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度,暴虐秦国的欲望无法满足, (六国)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六国越急迫。所以没有打仗(双方)强弱胜负已经确定了。
(六国)以至于国家被颠覆,从道理上讲本来应该这样。
古人云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此言得之。
①以:介词,用
②犹:如同
③得:适宜,得当
④之:代,指上面的道理
译:古人说:“拿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尽,火不会熄灭。”这句话适宜得当。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赢、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第三段
①继:随着
②迁灭:灭亡,迁:改变
③与:V.亲附,亲近
译: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最终随着五国灭亡,为 什么 呢 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呀。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呀。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①始:起初,开始
②义:名作动,坚持正义
③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④兵:n.战争,武力
⑤以:介,用 ⑥为:作为
⑦始:才 ⑧速:V.招致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译: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为这个缘故燕国虽然是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是用战争/武力的功效。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 而不终也。
①赵尝五战于奏:状后
②于:介词,和,同
③再:两次 ④却:使动,使……退却
⑤泊:及,等到 ⑥以:介,因为
⑦为:成为 ⑧而:连,表转折
⑨泊牧以谗诛:被动句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打败三次打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他们退却(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邯郸成为郡,可惜他使用武力却没有坚抟到底。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①智力:智谋和力量【古今】
②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③诚:的确,确实
④得:V.能够
译:况且燕赵处于秦国消灭其他国家几乎完尽的时候,可以说智谋和力量都孤立无援,打了败仗然后国家灭亡,的确是不能够罢了(的确是没有办法了)。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①向使:假使 ②其:代词,自己的
③不行:不行动【古今】 ④犹:尚且
⑤数/理:天数,命运 ⑥当:应当
⑦相较:相抵,相抗衡 ⑧或:或许 ⑨易:轻易
译:假使三个国家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人不亲附秦国,刺客不行动,良好的将领尚且存在,那么胜败的命数,存在灭亡的道理,应当能和秦国相抗衡,或许不会轻易估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第四段
①以:介,用
②事/礼:名作动,侍奉/礼待
③西:名作状,向西 ④向:去、往
译:哎呀!用割取给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诚心礼遇天下的非凡人才,合力向西进军(秦国),那么我担心秦人吃饭不能够咽下去。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①为:与“所”一起构成被动句
②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③日/月:名作状, 一天天地
④以:连词,表结果,以至于 ⑤为:V.治理
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译:可悲呀!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一天天地削弱, 一月月地割地,以至于趋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呀!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第五段
①于:介,比 ②其势弱于秦:状后
③而1:连词,表转折,却
④而2:连词,表承接,就
⑤之1:代词,代指秦国 ⑥之2:结构助词,的
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却尚且有可以用来不贿赂秦国就战胜他的形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①以:介,凭借
②从:跟随
③故事:旧事
译:如果凭借这么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跟随六国破败灭亡的旧事(前例), 这样又在六国的下面了。
问题探究

思考一: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从文中找出表达观点的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思考二:作者是怎样得出这样的观点的
《六国论》:开头直接提出观点,而后论证观点。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
——“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
第三部分(第4、5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思考三:《六国论》最后一段写了什么 两位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意在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思考四:不管是杜牧写《阿房宫赋》还是苏洵写《六国论》,都是为了警示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这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心系天下, 勇于担当,字里行间可见其拳拳之心。他们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忧国忧民,
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