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 5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C B C D C D B C A D B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B D A B C D A B A C D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17 分)(1)职能定位:教化职能;救济职能;法律职能。(3分)
(2)意义: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巩固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6
分,回答三点即可)
(3)内涵: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2 分)
认识: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法治,依法治理基层社会;坚持党对基层社会的领
导;注重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发挥人民在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
用;注重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凝聚作用。(6分,回答三点即可)
27.(15 分)(1)特点:由被动逐渐走向主动;组织性增强;活动方式多样;规模日益扩大;民间经济
外交与国家政府外交相结合;民间经济外交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一点 3分,两点 5 分,三点 7分)
(2)历史条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外交中心工作的转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经济建设
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意识形态对立的打破(两极格局瓦解);发展中国
家日益壮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
的主题。(8分,回答四点即可)
28.(18 分)(1)变化:19 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
到国家层面。(4分)
(2)主题: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2分)(注:作答时必须要体现关键词“生产方式”)
(参考答案示例)影响:第一次期间,清政府掀起洋务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第二次期
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等政治运动;第三次期间,中国积极进行航空
航天技术的研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四次到来之际,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任选两次即可,4分)(示例不作为标准答案,史实翔实,言之有理亦可)
(3)思考:加大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加强科学
研究机构及研究队伍建设;科技研究与工业生产要紧密结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强化国
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国际竞争力。(8分,回答四点即可)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一直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
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宜子所
制刑书“铸之于鼎”,正式公布晋国的成文法。之后,各诸侯国纷纷颁布本国法
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B.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加强
C.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了巩固
D.西周的礼法制度遭到破坏
2.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
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未准时送达的
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
A.通过严刑峻法管理官员
B.形式主义降低行政效率
C.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D.中央直接管辖各级官员
3.下图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
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
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
东汉
A.家庭手工业进步
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
4,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
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牒学成为一种专
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
高二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
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
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5.关于北魏的灭亡,有学者将责任归咎于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他们认为在并没有
汉人传统的鲜卑族中,植入“异国文化”,肯定会造成“水土不服”。这一观点
A,说明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B.强调改革充满曲折与艰巨性
C.正确揭示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D.对汉化政策的评价有失偏颇
6.成语“拾遗补阙”的来源是在唐代,拾遗和补阙都是为皇帝服务的谏官的名称。拾
遗指皇帝遗忘了什么,可以提醒他;补阙指皇帝有什么过失,要替他弥补。据此可
知
A.解决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B.实现了监察的全面覆盖
C.增进中枢决策的合理性
D.皇权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7.宋初的统治者按照交通路线划分行政区,分为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
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事务。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8.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据此
推断,下图中卫所集中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应在
。H
,草银界
我起同
库领
A.A
B.B
C.C
D.D
9.公元1751年秋,从瑞典远赴而来的牧师奥斯贝克,初次进入清朝土地,看着街头小
巷拥挤的人头,很快就意识到了潜在风险。据此推断,“潜在风险”是
A.农民起义
B.清朝由盛转衰
C.资源危机
D.对外侵略扩张
10.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
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者,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这说
明
A,借贷交易秩序亟需规范
B.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
C.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
D.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
高二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