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统编版 九年级上册
故 乡
鲁 迅
PPT课件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新课引入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
作者简介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他在许多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写作背景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文体知识
阴晦huì 猹chá 脚踝huái
獾huān 潮汛xùn 髀bì
愕然è 吓hè 黛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①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②嗤笑:讥笑。
③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④鄙夷:轻视,看不起。
⑤阴晦:阴沉昏暗。
⑥愕然:吃惊的样子。
⑦恣睢:任意胡为。
⑧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课文以什么为顺序和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
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整体把握
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及复杂心情。
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整体把握
用“‘我’的故乡是一个 的故乡”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文中描写的故乡。
“我”的故乡是一个萧条、冷落的故乡。
“我”的故乡是一个凄凉的故乡。
“我”的故乡是一个失去生机与活力的故乡。
……
整体把握
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线索人物又是谁?
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
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整体把握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兴 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勇敢活泼机智热情纯真;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谊,热情;
找出描写少年闰土的句子,说说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合作探究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对生活的态度:
合作探究
总结:少年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勤劳多知、聪明勇敢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
找出描写中年闰土的句子,说说中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生活贫困,饱经风霜;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合作探究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合作探究
总结:中年闰土是一个生活贫困、饱经风霜、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形象。
对生活的态度:
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闰土最大的变化是对“我”的态度,二十余年前,他来到“我”家时,“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告诉“我”捕鸟、看瓜、刺猹、拾贝壳、观潮等很多“希奇的事”;当年分开后,他还托他父亲送“我”贝壳和鸟毛,说明当年他和“我”的关系十分友好、非常融洽,闰土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二十余年后,再次见到儿时的朋友“我”时,他却恭敬地叫“我”“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这说明了他对“我”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这对小时候的朋友已经产生了感情的隔膜了。
合作探究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现了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合作探究
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他的变化?
对比。
合作探究
作者对闰土的态度是什么?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合作探究
找出描写杨二嫂的句子,说说杨二嫂是怎样的形象?
(1)“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合作探究
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外貌、动作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且泼辣。
(2)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3)“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合作探究
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自私、贪婪、搬弄是非。
杨二嫂由一个年轻漂亮、端庄文静、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变成一个尖刻泼辣、贪婪自私、势利、爱搬弄是非的“圆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对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本文中又一个典型而出彩的人物形象。她和闰土一样同样是时代的牺牲品,她不但有可笑、可气、可恨的一面,也有可悲、可怜的一面。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农村经济的破败、萧条。
合作探究
圈点勾划,把文章中关于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1)渐近故乡时……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故乡冬景图:这是一幅萧索、荒凉的现实故乡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合作探究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记忆神异图: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我在朦胧中……金黄的圆月。
朦胧想象图: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合作探究
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合作探究
找出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1)故乡的景:
记忆中:令人神往——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
现实中:萧索悲凉——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合作探究
(2)故乡的人:
杨二嫂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尖酸刻薄、贪婪泼辣、凶悍自私、爱占便宜。
少年闰土:纯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和“我”亲密无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钝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毕恭毕敬,和“我”如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合作探究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
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
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
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
“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
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
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
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合作探究
小说以“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合作探究
主 旨
前5自然段分别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品析
第3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句子起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结
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
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
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
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
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
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
上启下,转换自然。
语言品析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瓦楞上”的“枯草的断茎”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枯草”“断茎”“寒风”“老屋”渲染出的凄凉景象,突出老屋的破败、萧索。“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此时故乡的颓败、荒芜、冷落更增加了惆怅、悲凉的情绪。老屋的破败、心绪的悲凉使即将永别故乡的“我”不禁认为“枯草的断茎”都表明“老屋难免易主”了。
语言品析
“我”希望下一代怎样,不希望下一代怎样?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语言品析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欢喜:见到童年好友。
凄凉: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恭敬、老爷:写出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我”之间关系的隔膜。
语言品析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说明官税繁重。
语言品析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语言品析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我”为什么要“害怕”?
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语言品析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这句话反映出“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限制。当时的鲁迅并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语言品析
文中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
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
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语言品析
怎样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
这句话比喻确切、含意深刻。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语言品析
①通过对比突出主题思想。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照,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凄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照,表明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照,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故乡背景的前后变化对照,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②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运用准确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
④巧妙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使小说结构流转自如,疏密有致。
合作探究
写作特点
哪怕就在悲凉之中,压抑之中,孤独之中,迷惘之中,绝望之中,仍没有放弃对新生活的希望和追求。鲁迅不断发出了来自铁屋子中最为决绝的呐喊之声。这是绝望中永不屈服的抗争。这就是我们的鲁迅。
课堂小结
故乡
鲁迅
少年 中年
外貌: 结实健康 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 活泼刚健 迟钝麻木
对“我”: 纯真友好 隔着障壁
对生活: 天真无虑 悲苦无奈
板书设计
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种看法不对。理由是“我”不留恋现实中的冷漠悲凉的故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满中流露出的是改变现实的迫切愿望,曲折地反映出“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拓展延伸
想象续写
“我想,我和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怀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拓展延伸
1、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
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课堂检测
D
2、“老爷!”闰土这样称呼“我”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检测
指闰土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尊卑有序的封建礼教束缚。
3、“厚障壁”一词用了修辞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课堂检测
比喻(借喻)。指的是“我”和闰土之间所产生的心灵上的隔膜。
4、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已经消失;也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并没有消失。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不少于三处)
课堂检测
没有消失。依据:①我的母亲曾对“我”说:“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②闰土得知“我”要回来的消息时,对“我”母亲说:“我实在欢喜的了不得。”③在贫困的情况下,还送给我“干青豆”。④闰土看见“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