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统编版 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PPT课件
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天空没有星光,就像花朵没有芳香;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什么是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浅浅,又趣味横生的文言片段。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今天就让我们来爱上小古文,在字里行间去找寻、去品味中国的文化之美。
新课引入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作者简介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写作背景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朗读停顿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字音字形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 日更定, 余挐一
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
初更以后
撑(船)
消失
细毛皮衣
疏通文意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我
都
下大雪,名作动
裹、围
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像小草一样微小
罢了
疏通文意
译文:(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冰花
全,都
白汽弥漫的样子
只
痕迹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疏通文意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面对,向着
哪能
沸腾
还
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疏通文意
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尽力
道别
酒杯
客居此地
等到
船夫
低声嘟哝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惟长堤一痕
(倒装句,定语后置,即“惟一痕长堤”)
(2)是金陵人,客此
(判断句,“是”表判断;省略句,“客”省略了介词“于”,即“客于此”)
(3)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即“更有似相公痴者”)
文言积累
1、特殊句式
白
古人罚酒用的酒杯,文中指酒杯
颜色,与“黑”相对
强
竭力,尽力
勉强
余
我
剩下的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文言积累
2、古今异义
是
这
判断动词,是
更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还
一
数词,一
全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①是日更定
①余挐一小舟
②上下一白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①是日更定
文言积累
3、一词多义
《湖心亭看雪》,从题目上看,你会知道哪些信息?
交代了地点“湖心亭”和中心事件“看雪”。
题目释义
概括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张岱雪夜独自到湖心亭看雪巧遇金陵客。
整体把握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整体把握
熟读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们都找出来。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人物地点:余住西湖
起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合作探究
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怀念故国的深情。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合作探究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的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后的肃杀与冷寂。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合作探究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与湖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总体给人以超然物外,悠远脱俗之感。
作者写景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特点?
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合作探究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白描手法
合作探究
工笔画
白描画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
判断下列写景句是白描手法还是渲染手法?
白描
合作探究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绒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合作探究
渲染
(1)“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红楼梦》
合作探究
判断下列写人句是白描手法还是渲染手法?
白描
渲染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合作探究
大雪三日”,“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方式?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合作探究
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试着用文言文说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合作探究
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痛饮了三大杯。
合作探究
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合作探究
湖中奇遇时互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合作探究
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合作探究
“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时近年关仍客居此地。
合作探究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合作探究
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存在。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合作探究
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合作探究
作为明遗民的张岱,经历了从锦衣玉食、华服骏马到破窗碎几、折鼎病琴的巨大人生变故 面对朝代更替、人事巨变,作为一介书生, 他能够做到的,只有,退隐山林,著书立说。
在日升日落、雨洒雪飘中重温故国的繁华与秀美,做那永难再现的痴人之梦。
崇祯五年的张岱三十五岁, 明亡之时, 张岱年至五十,这份拥毳衣炉火西湖看雪的闲情逸致,在张岱写作此文时,已经定格为对往事的美好追忆,定格为旧梦的不断回味。
对比眼下的没落凄凉,不难体味这位昔日的富贵才子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合作探究
知人论世
主 旨
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合作探究
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合作探究
人与景相融合。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写作特色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
课堂小结
痴行 清高孤傲
痴景 苍茫清冷
痴心 思念故国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比较本文和《江雪》在描写手法和情感的不同之处。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拓展延伸
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③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④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⑤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拓展延伸
你还从哪些诗句中读出了“痴人”们孤独的身影?
对于这些人,你又作何评价?
拓展延伸
①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②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余拏一小舟 ( )
(2)独往湖心亭看雪( )
(3)焉得更有此人 ( )
(4)客此 ( )
撑,划
独自
哪能
客居
课堂检测
2、翻译下列句子。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课堂检测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3、理解性默写。
(1)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寥寥十余字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这个句子是:
(2)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3)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课堂检测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课堂检测
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5、“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