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茹志娟《三走严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娟
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附近一棵蛀空了的老树,给雪压得发出轧轧的声音,然后轰通一声,折断了倒在地上。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这家那家的屋顶烟囱里时不时有火星冒出,淮海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能想象,严庄和这里一样,大地上覆盖着白雪,人们住在新屋里,在过年。收黎子呢,她也许正盘坐在暖炕上,雪越下越大了,路上那一行脚印,已蒙上了一层新雪。我极力地想象着收黎子现在的形象。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为首的一个,个子不高,头发和嘴巴都裹在一块大肩布里,只露出一对秀长的眼睛,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
我想:沿这条路向前,就是前沿阵地,她们这是要把车子朝哪里赶啊?
“同志,你们车上装的什么?”我拦住了她们,为首的那个喝住了牲口,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我一番,然后说道:“粮食!”
“你们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你们要把粮食往哪里运啊?”
“不知道,咱们是跟咱队长走!”
“哪一位是队长?”我看定了为首那个秀长眼睛的,可是她朝我笑了笑,说:“不是我,喏!”她向雪地上的脚印点了点头说:“我们队长前头联络去了,我们跟着她的脚印走,不会错的。”
“这样走多冒险,要是你们队长摸到敌人那里去了呢?”
女民工先是愣了,接着,那个秀长眼睛的噗地一声笑了,回头对同伴们说道,“咱们的队长会摸到敌人那里去?”
“哈哈哈……”于是所有的女民工都一齐大笑起来,她们在笑我,笑得毫不留情。
“打碾庄,打济南,咱队长都到过前线,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女民工自豪地说道。看样子她们有一位极能干、威信极高的队长。
“同志,不管怎么说你们大车不能再往前走。”我还是耐心地说。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那个秀长眼睛的说着,便一扬鞭子要走。正这时,突然空中亮了一串耀眼的照明弹,霎时,树影摇摇,雪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强烈的亮光中飞舞,四周一片银白。十来个雄赳赳的女民工,更加鲜明地站在我面前。
我仔细地,一个一个地看着,寻找着,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这当然是痴想,她们拉着牲口的笼头,赶着车,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沿着她们队长的脚印走去。
“喂!同志,你们队长叫什么名字?”我忽然觉得非问问这位队长的名字不可了。
“严正英!”远远传来女民工的回答。
“严正英!”我说不出我是高兴还是失望,“为什么不是收黎子呢?”
回到驻地,我吹灯睡下。半夜里,我给一阵窃窃的笑声惊醒了。
“粮食送前线,送前线,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这是那个秀长眼睛的声音,话语当中,好像要把粮食送到阵地上去,才算送到了前线。
“叫我们送后勤部呀。后勤部,后勤部,总要靠后一些的呀!”
“谁说靠后一些?你没听队长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处处要比解放军先走一步呢!”
我刚想去凑个热闹,突然屋门开了,雪花和寒气扑进屋来。跟着,进来一位妇女,这是幻象还是真实?是她,是收黎子。她穿着一件男人的棉袍,前襟撩起,扎在腰间,头上包着手巾,两颊冻得绯红,站在当门说道:“大嫂子,大妹子,牲口喂饱了,人也暖和了,我们走吧!”
“收黎子!”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
“啊!”她走到我床前,看清是我,呆住了,然后两手紧紧地箍住了我。
“好吧,严庄?”话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好,好,都好。今年麦子收得很好,秋粮也不错。春上来全也参加了队伍。”
“原来你认识咱们队长啊!”这时,那些快乐的女民工又奇怪又高兴地围着我们,压在我们的肩上。
“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秀长眼睛自豪地瞥了自己队长一眼,仍没忘记我在路上说的那句话。
“是,她不会。”我看着收黎子,心里想起那个盘腿坐在炕上的妇女。
“你,你怎么改了名字?”
“入党的时候,支部给我起的。”收黎子还是那样沉静而有些羞涩地说。
是她到过济南碾庄的前线?到过那炮火纷飞的前线?我想起她席地坐在废墟上,静静地用马尾修补面筛的事来。是她,是这位收黎子。其实,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房子呢?都盖好了?”这些话都不是我想说的,可是说出来了。
“盖好了,早盖好了。”收黎子话还没说完,原先坐在我铺边的妇女俏皮地接过去说:“瞧,咱队长倒看到了熟人,咱那个大妹子,怎么偏偏找不到她那个人呢!”
“哈哈……”这一阵大笑,惊得院里的马长声嘶叫起来,收黎子站起身说道,“天不早了,等我把粮车送到地方,完成了任务,回头再来看你。”说着就带着妇女们,一阵风似地走出门去。一会儿,门外响起清脆的鞭声,马喷着鼻子,车声辘辘地走了。
东边天上已微微露白,敌人的运输飞机又嗡嗡地响着,想来冒雪空投;但在白雪的掩盖下,它们找不到方位,只能在上空呜鸣哀鸣。我披衣起床看见门外雪地上,到处是极深的车辙和脚印,逶迤向南而去。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三次路过严庄的故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蛀空的老树给雪压折”这一景象,既写出自然环境的静谧,也暗示社会背景,腐朽的反动势力将要被人民推翻。
B.女民工笑我,“笑得毫不留情”,既写出女民工爽朗的性格,体现出她们对队长的信任,也从侧面写出队长威信高、能力强。
C.文章写回忆中收黎子盘坐在暖炕上的情景,与“我”再次见到她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收黎子在党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
D.“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说明“我”渴盼见到收黎子,同时也渴盼收黎子能够进步,参加革命工作。
2.关于文中“秀长眼睛的”女民工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见她时,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显示出她性格豪爽的一面。
B.“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一句话就看出她对队长的信任和拥护。
C.“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从反问语气中透露出她的勇敢和顽强。
D.“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她以嘲讽方式反击“我”对队长的误解。
3.本文和《百合花》一样,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茹志娟在《风格应该多样化》中说:“短篇不可能完成长篇作品所能承担的任务,但可以以小见大。”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注](节选)
茹志娟
晚上,没有风,却飘着雪花。它们悠然地飘下来,悄无声息地落在路上,落在冬麦上,落在战壕里。淮海前线的军民,正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从前沿给战士庆功拜年回来,独自走在雪地里,脑子里还是活动着前线的景象:炊事班给前沿战士送来了热腾腾的新年晚饭,大个子战士眯缝着眼,津津有味地咬着白面包子,一边说“这面一定是咱胶东送来的。”
我吃着这雪白的包子,想起了千里以外那一个小小的村庄。她曾经说过,磨了白面等我,我想,这白面也许是严庄来的,是收黎子,是来全他们送来的!我激动地在心里断定,“是她,是他。”
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因此这地区的土改工作就有些特殊,农民一方面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顾虑,不敢要土地。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
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
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家。
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
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睡通铺。“女同志,你没睡着吧!”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
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
“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不响了。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问:“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
“咱没念过书,没名字。”
“小名呢?”
“小名难听死了。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收黎子。”
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怀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
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
“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
又是一个意外的问题,我只得说:“藏了?那还能找不到?”
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
“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
“这……我不当家。”
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只得说:“嫂子,现在男的女的都一样了。”我把灯吹熄,躺下不响。一会儿,她倒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
“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占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
“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同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
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
“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
她轻声细语的一句话,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虽然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
“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
收黎子说完了,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就立即隐到房里去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忽然从人丛中走过来,一手拿着一只咯咯叫的雄鸡,一手拿着一把刀,准备给大众滴血起誓。
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是“我”在淮海前线的回忆,讲述的是第一次到严庄的事。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淮海前线居民欢度年节,雪花、冬麦、热腾腾的新年晚饭,饱含诗意,同时也为回忆严庄做好了铺垫,自然流畅。
B.文章交代了严庄斗争的复杂情况及自然环境的特点,一方面突出反动势力猖獗,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土改工作推进上的艰难。
C.文章后面,花白胡子老人拿着刀,要给大众杀雄鸡滴血起誓,可见人们内心还是蕴藏着对土改的强烈愿望和如火的热情。
D.小说在叙述视角上和《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了第一人称青年女干部的限知视角展开叙述和描写,真实细腻。
6.关于文中贫雇农齐心大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开会的是二十多个“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农民的困顿,衬托出土改的必要性。
B.收黎子给灯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从这些细节中,能看出她心里是支持齐心大会的。
C.来开会的是傍黑一个个溜进来的,来全开口后他们只抽烟咳嗽,可见这些人顾虑重重。
D.来全猛拍桌子并大声发火后,老马连忙站起来,是支持来全,批评参会者的过分犹豫。
7.作品中收黎子的形象很丰满,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8.人们评价茹志娟的小说是“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但透过这朵浪花折射给我们的是整个的大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①(节选)
茹志娟
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因此这地区的土改工作就有些特殊,农民一方面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顾虑,不敢要土地。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
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
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这大概是来全嫂了。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家。
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
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睡通铺。“女同志,你没睡着吧!”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
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不响了。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问:
“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
“咱没念过书,没名字。”
“小名呢?”
“小名难听死了。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收黎子。”
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怀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
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
“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
又是一个意外的问题,我只得说:“藏了?那还能找不到?”
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
“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
“这……我不当家。”
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只得说:“嫂子,现在男的女的都一样了。”我把灯吹熄,躺下不响。一会儿,她倒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
“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占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
“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同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
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
大家都没开口。
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
“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
“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
她轻声细语的一句话,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虽然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
“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
收黎子说完了,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就立即隐到房里去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忽然从人丛中走过来,一手拿着一只咯咯叫的雄鸡,一手拿着一把刀,准备给大众滴血起誓。
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
(有删改)
【注】①《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一次到严庄的事,是“我”在淮海前线的回忆。
9.关于文中贫雇农齐心大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多个村民趁天黑“溜”进会场,会上又不敢响应,体现了他们心中有顾虑。
B.收黎子给灯里添油加灯草后就走进里屋,但她其实时刻在暗中关注着会场情况。
C.面对大家的沉默,来全红了脖子,猛拍桌子并大声发火成为打消众人顾虑的关键。
D.严庄苏醒了,严庄人民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体现了贫雇农齐心大会取得成功。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介绍严庄的基本情况,表现出当地反动势力猖獗,突出了土改工作的艰难,为后文故事的开展提供了社会背景。
B.当我们进庄时,虽是大白天,庄里却肃静无声,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严庄地理位置的偏僻以及此地封闭保守的环境特点。
C.文章描写“我”初见收黎子端坐炕头情景时,用了“大概”“好像”“恐怕”等表揣度的词语,这是以“我”的视角交代人物。
D.“我”在交谈中对收黎子的称呼有变化,称她“嫂子”是觉得她是一般百姓,称她“收黎子”是把她当作亲密的同志。
11.小说中收黎子这一人物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展现出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茹志娟的小说在题材处理上善于以小见大,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也暗示社会背景,腐朽的反动势力将要被人民推翻”表述错误,原文只是景物描写,此处属于过度解读。
2.D“嘲讽”错误,此处是写她为自己的队长感到得意和自豪。
3.①串联情节。“我”是线索,小说以“我”寻找收黎子的所见所闻所思展开行文,构成了小说的主体;②丰富人物形象。采用第一人称便于自由抒发感想,“我”的心理活动有助于烘托收黎子等人物形象。③更具真实的艺术效果。“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小说主人公收黎子的进步便是借助“我”的视角展现出来的。
4.①以小视角书写重大题材。本文围绕女民工支前运粮一事来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②以几个人物塑造群体形象。小说只写了收黎子、秀长眼睛等几个人,但塑造的却是在革命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百姓群体形象。③以小细节表现宏大主题。如文中写女民工的神态、动作、对话等细节,表现出她们支前的热情、勇敢,暗示了民心所向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5.B“一方面突出反动势力猖獗,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土改工作推进上的艰难”错,自然环境特点的描写不能突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土改工作的艰难。
6.D “是要支持来全,批评参会者过分犹豫”错,老马主要是怕这次贫雇农齐心大会因来全发火而受到影响,无果而终,所以站起来。
7.①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只答动作或神态也可)。通过收黎子“低眉垂眼地做针线”,“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说话”,“收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的神态”及说完要地后,“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立即隐到房里去”的动作、神态,呈现给读者一个安分淑静、有些封建但又对土改有强烈愿望,很勇敢的青年妇女形象。
②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文中收黎子和“我”的对话,她在齐心大会上的惊人之语等都展现出她不断觉醒并坚定信心的成长过程。
③通过对比(答衬托也可,答侧面描写也可)手法塑造人物。作品中收黎子“咱们还是要地”的坚定选择和来开会的人的顾虑、犹豫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物。
8.①小说塑造了收黎子这个普通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用这一形象代表了当时对土地有着强烈渴望的农村妇女、底层农民,一个人折射一类人。
②小说描写了严庄这样一个小村庄,用严庄的土改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村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一个小村庄折射出当时全国农村的真实社会全貌。
③小说描写了严庄土改时期农民的犹豫和重重顾虑,用严庄土改的复杂形势折射出全国土改工作的艰巨与复杂。
9、C“来全红了脖子,猛拍桌子并大声发火成为打消众人顾虑的关键”错误,从“他这一拍桌子一喊,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来看,他这番发火并没有打消众人顾虑,从“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可看出,真正打消顾虑的,是收黎子的一番话。
10.B“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严庄地理位置的偏僻以及此地封闭保守的环境特点”错误,从“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和“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等可见,此地并不偏僻,封闭保守也于文无据。这么写是为了烘托出在反动派统治下村庄氛围的紧张,也烘托出群众“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顾虑”的紧张担忧心情。
11.①收黎子初次出场时低眉垂眼,似乎不问外事,展现了人物温良娴静、安分守己的形象特点。②不断向“我”发问,展现出收黎子心灵深处对土地的渴望。③贫雇农齐心大会上她不同凡响的话语,展现出她冲破封建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反动势力毫不畏惧的勇敢。12.①选取小场景突显重大题材。本文设置了严庄土改这一特定场景,并将主要情节放在来全的家中,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土改运动的重大历史题材。②塑造小人物映射广大群体。小说着力刻画收黎子这一普通农村妇女形象,代表了对土改有着强烈渴望的广大民众。③以微小细节传达深刻主题。小说通过收黎子对土改旁听、发问,齐心会上村民沉默等细节,揭示了农民土改的内生需求和土改运动的艰巨性、复杂性这一深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