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8 22: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有外国人把苏联比作一辆大型卡车:驾驶员在用一只脚用力踩下油门的同时,用另外一只脚踩刹车。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赶超美国成为超级经济大国 B.苏联模式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
C.苏联利用国际市场全力发展重工业 D.“新经济体制”提高了企业效益
2.如表所示为1961~1975年苏联部分农产品增产情况(单位:百万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时期 1961 ~ 1965 1966 ~ 1970 1971 ~ 1975
粮食 12 17.2 20
土豆 24.4 28.4 24.8
蔬菜 3.7 4 4.2
肉类(净重) 1.5 1.9 2.2
牛奶 14.1 17.6 18.2
A.农业问题得到解决 B.经济改革取得成效
C.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D.经济重心转向农业
3.如图所示为山东某一中学生绘制的一幅历史漫画。该漫画所讽刺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南斯拉夫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一极自行坍塌”指的是
A.华约解散 B.苏联解体 C.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东欧剧变
5.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教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政治改革,其主要特征不包括( )
A.否定党的领导地位 B.效仿西方的议会制
C.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D.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6.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政治协商和联合执政,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这场“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这场改革
A.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B.是东欧国家独立发展的尝试
C.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
7.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8.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①未实现苏联社会经济加速发展
②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③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的经济模式
④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B.“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
C.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 D.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
10.王昕伟在《苏联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知难而退,缺乏坚定的改革决心与毅力,转而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造成全民政治热情高涨,而反对派则群起攻击,最后致使社会混乱,改革逐渐失去控制”。他评价的这场改革
A.成为苏联解体的助推器 B.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演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导致经济陷入“滞胀”状态
11.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A.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B.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C.苏联保持了争霸的优势 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2.如表为赫鲁晓夫时期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化简表。苏联这一时期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的变化反映了
时间 集体农庄数量(个) 国营农场数量(个)
1953年 93300 4857
1965年 36900 11700
A.苏联农业取得了根本性进步 B.赫鲁晓夫坚守全民所有制
C.苏联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调整 D.赫鲁晓夫扩大农民经营权
13.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反对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B.汲取了“新经济体制”的优点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D.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
14.1970-1980年,苏联炼钢产业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比美国分别多出0.6倍和1.1倍;谷物联合收割机数量比美国多15倍,而收获的谷物却少得多。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A.工业建设进程缓慢 B.农业技术水平落后
C.经济发展效益低下 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
15.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苏联的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但到了70年代后半期,苏联经济发展陷于困境,国力衰落。有人这样描述当时情景:“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以致人们寻找短缺商品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多。”出现这一变化的现实原因是
A.经济“滞涨”波及社会主义苏联
B.商品贸易及货币流通已被取消
C.国防力量增长加重国民经济负担
D.垦荒与种植玉米违背苏联国情
16.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英国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公有住房私有化改革。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经济繁荣助推福利制度完善
C.凯恩斯主义丧失主导地位 D.恢复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预算分三级:联盟(中央)、加盟共和国和地方预算.下图为1940-1980年苏联各级预算在支出总中的比重,苏联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这种结构,与苏联工业企业管理权限的划分有关。
——据陆南泉《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2—3个有关苏联财政预算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闻一在《凯歌悲壮》一书中这样评述到:“苏联的出现和兴起是凯歌式的,无论对于过去的世界还是对于未来的世界,它的凯歌总是值得颂扬的;而苏联的没落和解体是悲壮的,其悲壮就在于它败于不该败、亡于不该亡”,全书共分五章阐述了苏联(俄)的经济政策。
目录
第一章 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
第二章 “退却”年代(1921—1926年)
第三章 剥夺年代(1928—1941年)
……
第五章 战后年代(1953-1964年)
结合所学知识,对目录中任意两章所反映的经济政策进行评述。(要求:1、明确写出每章经济政策名称。2、列举相关内容,并从目的和影响两方面进行评述)
1.B
【详解】根据材料“驾驶员在用一只脚用力踩下油门的同时,用另外一只脚踩刹车”可知,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苏联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使他的改革成效不大,该模式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B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利用国际市场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经济体制”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1961~1975年苏联部分农产品都有所增长,这一时期正是苏联的经济改革时期,因此说明苏联的经济改革取得成效,B项正确;“得到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表格信息没有反映农民的收入问题,排除C项;苏联的经济重心一直保持在工业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漫画“推行多党制”“推行私有制”“推行政治思想多元化”可分析出这一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改革,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排除A项;南斯拉夫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方面,尤其是军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瓦解,B项正确;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排除A项;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土崩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僵化的政治体制,否定党的领导地位,效仿西方的议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不是政治改革,AB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D项错误,符合设问。故选D项。
6.B
【详解】20世纪6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进行社会改革,尝试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部分国家取得一定成效。通过题干和所学可知,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改革是尝试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但最终失败,B项正确;A项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调整,没有开创新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依据材料“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苏联此时的工作重点仍然在重工业方面,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不可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①②正确,A项正确;材料仍在坚持传统的模式,也没有重视消费业的发展,③和④表述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60至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美国受到日本和西欧的冲击,这意味着日本与西欧的崛起挑战美国的经济霸权,A项正确;上述矛盾产生的根源是日本和西欧自身经济发展引发的,而非“赤子”问题,排除B项;1999年欧元诞生,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对比数据,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成效不大转而政治改革,造成社会混乱,改革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A项正确;B项材料不体现,排除B项;C项错误,排除C项;经济“滞胀”是70年代的美国,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在美苏争霸时期处于优势地位,20世纪勃列日涅夫受到欢迎,体现出苏联人民想重回大国的愿望,C项正确;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只是航天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拖垮了苏联的经济,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从材料表格中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数量增加较多,这说明赫鲁晓夫依然坚守全民所有制,B项正确;“根本性进步 ”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要的体现的是赫鲁晓夫坚守全民所有制,没有产业结构调整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集体农庄变多,这不利于扩大农民经营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据题意可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认为平均主义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因此要改变平均主义的做法,说明他们在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D项正确;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建立福利国家,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能说明捷克斯洛伐克尝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体现汲取“新经济体制”的优点和背离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排除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钢材原料和谷物收割机的数量远超于美国,但是粮食产量却少于美国,这说明的是苏联的经济发展效益低下,属于粗放型农业,C项正确;苏联的工业化进程较为迅速,排除A项;从机械化程度来看,其农业技术水平并不落后,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美国处于劣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依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苏联的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但到了70年代后半期,苏联经济发展陷于困境,国力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着重发展国防工业,最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停滞,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滞涨”波及社会主义苏联,排除A项;“商品贸易及货币流通已被取消”表述错误,排除B项;垦荒与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依据材料“政府向后撒”反映了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管控,而凯恩斯主义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放弃了”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繁荣,排除B项;“恢复传统自由主义”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7.信息:从1950年到1960年苏联的联盟预算显著下降;从1955年到1970年苏联的地方预算呈现增加的趋势。
分析:20世纪50年代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因此这一时期苏联的联盟预算显著下降;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自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因此从1955年到1970年苏联的地方预算呈现增加的趋势。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作答需要准确把握材料所给数据信息及相应时间段的变化,结合二战后苏联的的改革进行分析即可。如根据图表可提取信息:从1950年到1960年苏联的联盟预算显著下降;从1955年到1970年苏联的地方预算呈现增加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因此这一时期苏联的联盟预算显著下降;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自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因此从1955年到1970年苏联的地方预算呈现增加的趋势。
18.示例:第一章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
1918年夏,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也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二章“退却”年代(1921-1926年)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苏俄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并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有制,引入外国资本,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第三章剥夺年代(1928一1941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基于对国内、国际环境判断,实行苏联模式,在20年代末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并为二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但同时弊端明显,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第五章战后年代(1953-1964年)二战后,苏联模式弊端逐渐显露,赫鲁晓夫试图改革旧体制。主要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农业发展,但是没能根本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仍然严重失调。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遵从于整合信息---选章—评述的程序,完成作答。言之成文。(1)时间定位要准确,第一章 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这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主要阐述该政策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影响;第二章“退却”年代(1921-1926年)首先写出经济政策的名称,该政策的目的、主要内容、影响;第三章剥夺年代(1928一1941年)把握时间定位,指出该时期经济政策、目的、实施过程、评价;第五章战后年代(1953-1964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领导者实施该政策的背景、目的、过程、影响。(2)评述时注意史论相结合(3)观察要仔细,按要求完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