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8 22: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1946年2月,美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的“长电报”。其认为,苏联虽狂热地敌视西方,但它同德国又不一样,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也不从事冒险的活动。这封电报反映了( )
A.德国才是美国防御的重点对象 B.美苏间仍能继续维持友好关系
C.苏联与美国军事冲突信心不足 D.遏制思维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2.1979年,欧共体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条款,针对日本的贸易壁垒向GATT提出申诉。由于日本很快宣布提高“自愿出口限额”,更重要的是该申诉得不到美国的支持,最后不了了之。这可用于说明( )
A.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态势 B.日本因美国的扶植而崛起
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D.日本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
3.冷战后西方国家实行过的主要“援助制裁”
受援国 受到的制裁 制裁的原因
苏丹 1991年起,所有援助国停止援助项目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军人政权统治
赤道几内亚 1994年,欧盟委员会宣布援助“降温” 人权问题
塞拉利昂 1996年1月,欧盟威胁暂停援助项目 军事政变影响民主选举
由表可知,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采取的制裁( )A.出发点是维护世界和平 B.体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C.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D.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4.20世纪80年代,西欧多数国家同苏联签订了长期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同苏东国家的贸易额比美国多10倍,同苏联的贸易额占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总额的82%。该现象( )
A.印证了美国实力衰退的事实 B.说明双方停止了意识形态对抗
C.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必然结果 D.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助推作用
5.冷战结束后,美国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凭借它与西欧国家所建构的集体安全体制,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作为“知识经济”革命的龙头,美国还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这说明( )
A.大国强权的制约力量缺失 B.全球资本的扩张迅速加剧
C.集体安全的强化成为共识 D.全球霸权的因素仍然存在
6.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逝世。安倍晋三生前致力于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希望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大国。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始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7.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声明指出:“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了,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这一声明说明( )
A.苏联已在执行冷战路线 B.争取民主成为苏联外交首要目标
C.苏联大国主义导致冷战 D.苏联在冷战对抗中处于进攻态势
8.“柏林墙”是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领土分割开来。民主德国柏林墙的修建是(  )
A.美苏热战的表现 B.冷战开始的符号和象征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结果 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9.1949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第四点计划",指出"全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正濒临悲惨的境地……无论是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于比较繁荣的地区来说,他们的贫困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威胁”,应使其“能受益于我们先进的科学与发达的工业”。该计划旨在( )
A.稳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B.促进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C.大力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 D.消除亚非拉美的反抗意识
10.苏联与美国在西半球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这表明苏联开始走上与美国全球性争霸的道路。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却是二战后美苏之间发生的最高等级的危机。“第一次较量”是指( )
A.华约与北约的对抗 B.古巴导弹危机 C.两次柏林危机 D.实施和平演变
11.1959年苏联展览会上展示了各种机器产品、科学研究成果。同年美国在展览会上展示了高保真度的音响设备、电影院、家用电器和22辆汽车等消费品。根据材料可知(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对抗形式多样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12.1945年9月,法国正式提出自己的对德方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材料中大国对法德问题的处理( )
A.促成了两极格局 B.利于欧洲的联合
C.避免了德国分裂 D.造成欧洲的分裂
13.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这些文件反映出不结盟运动的主要目标是( )
1970年:《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宣言》 《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 1973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关于民族解放斗争宣言》《关于海洋法宣言》 1976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1979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
A.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14.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而苏联在这一时期几乎割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联系。美国芯片与苏联芯片尺寸不一导致苏联半导体设备不能生产西方尺寸的芯片,微电子产品无法出口。这主要说明( )
A.西方“知识经济”优势凸显 B.冷战影响经济发展技术交流
C.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落后 D.苏联着力突破西方经济封锁
15.1980年奥运会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时候,因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受到美国为首的很多国家抵制,结果147个奥委会成员中只有81个参加。到了1984年美国举办奥运会,苏联也采取报复行动,带领19个国家拒绝参加。这反映出( )
A.美苏冷战阻碍了奥运会的举办 B.美国利用奥运会推行霸权主义
C.苏联国际影响力逐渐走向衰落 D.奥林匹克运动受政治因素干扰
16.二战后,根据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的方案,“这项要求美国提供援助的计划,必须经过几个欧洲国家一致同意……由于心理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理由,它必须是得到各国同意的一项计划。……而不应由各个国家分别请求”。由此可见,美国的援欧计划( )
A.淡化了欧洲国家间社会意识形态 B.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
C.助推欧洲各国合作向着纵深发展 D.强化了欧洲各国对于美国的依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几大方面的要素作为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美苏冷战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史: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尽管它们并非唯一的动因。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如果没有这些世界因素的作用,很难想象中美关系会出现70年代初那样的局面。中美关系缓和的历史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发展中美关系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而破坏中美关系不仅违背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利益,也是违背世界潮流的。
——摘编自刘建飞《中美关系缓和中的世界因素》
材料三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鸿沟日益凸显,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侯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正是基于对世情的科学判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摘编自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这句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相关史实。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提出与实施的有利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到1960年间,罗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核战争观。他认为核战争的爆发不仅会造成人类的大量伤亡,还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造成核污染。罗素认为美苏双方若发生核战争,必然会给整个人类世界带来无穷的苦难和不可估量的危害。由此,他积极投身于反对核战争的研究,认为核战争爆发的根源在于美苏之间的敌视与对立。
——摘编自谢佛荣等《罗素核战争观的正义分析》
材料二 罗素认为核战争可以得到有效防范。美苏双方裁减军备,给世界带来了非常积极的信号;同时,人类可以创立一个有别于国际联盟或联合国的新的国际权力机构;还可以改变现在的教育方式,通过教育让大家学会把自己国家外的所有国家和人民都看成合作者不是竞争者,教会大家和平相处。这些都有助于防范核战争爆发。
——摘编自谢佛荣等《罗素核战争观的正义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素积极研究核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素防范核战争的策略。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苏联虽狂热地敌视西方,但它同德国又不一样,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也不从事冒险的活动”信息可知,凯南认为美苏之间战时同盟关系已经破裂,美国要遏制苏联的发展,这种遏制思维使二战后美苏之间开始了“冷战”,从而形成了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D项正确;此时二战已经结束,德国已经被分区占领,排除A项;此时美苏之间的同盟友好关系已经破裂,排除B项;材料是体现美国企图遏制苏联,未涉及苏联的信心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冷战期间,欧共体的申诉没有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是因为欧共体和美国存在矛盾关系,反映了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态势,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扶植日本,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态势,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体现日本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按照西方意识心态,利用政治民主化、人权问题干预受援国家内政,对其实施“援助制裁”,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D项正确;“援助制裁”说明西方国家出发点并非维护世界和平,而是为了自身利益,排除A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共同治理世界事务,西方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采取的制裁不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排除B项;西方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采取的制裁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未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西欧多数国家同苏联签订了长期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在对苏问题上不再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更具独立性,这有利于打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助推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实力衰退”问题,排除A项;“停止意识形态对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欧洲走向联合”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据材料“冷战结束后,美国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凭借它与西欧国家所建构的集体安全体制,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作为‘知识经济’革命的龙头,美国还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可知,二战后美国凭借军事、经济实力,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并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这体现了霸权主义因素仍然存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力量缺少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不仅在军事领域成为“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而且在经济领域“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故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凭借它与西欧国家所建构的集体安全体制,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未涉及“集体安全的强化成为共识”,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要求,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时,美国已经实施冷战,苏联认为已经形成两种相对的政治路线,即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这表明苏联已在执行冷战路线,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争取民主不是苏联外交的首要目标,排除B项;题干没有探索冷战的起源,排除C项;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刚成立时美国处于进攻态势,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德国称修建柏林墙是为了“反法西斯”,西方国家则认为是民主德国为了阻止人民西逃,双方各执一词,这反映了双方的严重对立,因此柏林墙的修建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结果,C项正确;根据时间“196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中“能受益于我们先进的科学与发达的工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已经开始,材料中的现象就是美国从地缘上遏制苏联势力扩张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中“全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的地区指的是亚非拉美地区,而不是西欧,排除A项;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该计划旨在大力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过程中在西半球进行的一次较量,是二战后美苏之间发生的最高等级的危机,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威胁,这次较量很快以苏联的妥协而告终,B项正确;华约和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两次柏林危机”与材料中“苏联与美国在西半球进行了第一次较量”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和平演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美两国分别在对方国家召开的展览会上极力展示自己的优势,意在宣传各自制度的优越性,可见在冷战格局下,两国除了军事、外交等方面对抗外,还有其他多样的形式,C项正确;材料也提到了苏联的做法,并不仅仅从美国角度而言,且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苏联只是展示了本国的产品和科研成果,并没有涉及向美国输出先进科技,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英等大国吸取历史的教训,反对肢解德国,这有利于法德矛盾的缓和,进而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的联合,B项正确;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美苏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冲突的结果,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德国依然分裂,排除C项;二战后欧洲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不是法德问题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中的内容,可知,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几乎都包含经济或政治的内容,而且“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内容是关乎世界发展的,这些文件反映出不结盟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是不结盟运动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民族独立问题很少,不能说不结盟运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不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而苏联在这一时期几乎割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联系。美国芯片与苏联芯片尺寸不一导致苏联半导体设备不能生产西方尺寸的芯片,微电子产品无法出口”信息可知,二战后在两极格局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苏联与西方在经济发展、科技交流大受影响,B项正确;“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与题干材料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主旨重在说明苏联与西方的经济、技术交流,并未提及“重工业为主”的话题,排除C项;苏联着力突破西方经济封锁,在材料中并无体现,而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1980年奥运会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时候,因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受到美国为首的很多国家抵制,结果147个奥委会成员中只有81个参加。到了1984年美国举办奥运会,苏联也采取报复行动,带领19个国家拒绝参加”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两届奥运会都如期举行,但受到美国和苏联因冷战而造成政治冲击和干扰,每一次的参与国数量都会不足,D项正确;奥运会成功举办,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到美苏双方而非仅仅涉及到美国一国,理解片面,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美苏两国利用自身影响力使得部分国家不去参加奥运会,没有明确苏联在不同时期影响力变化的具体表现,故“逐渐走向衰落”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题干所示为二战后,美国援欧计划的相关规定,“由于心理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理由,它必须是得到各国同意的一项计划”“不应由各个国家分别请求”,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西欧国家联合起来,B项正确;美国对欧援助计划不仅没有淡化社会意识形态,反而该政策是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举措﹐排除A项;美国援欧计划遭到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该计划不可能助推欧洲各国合作向着纵深发展,也不能强化欧洲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排除CD项。故选B项。
17.(1)理解:19世纪以来的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要素是造成冷战的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冷战的爆发;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
(2)史实: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因素: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写入联合国决议,国际认同度不断提高;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顺利开展,迅速崛起的中国,对解决人类进步问题更加积极、自信。
【详解】(1)理解:根据材料“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几大方面的要素作为深层原因”可知,19世纪以来的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要素是造成冷战的深层原因;根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冷战的爆发;根据材料“美苏冷战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史: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尽管它们并非唯一的动因”可知,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
(2)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相关史实包括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等等。
(3)因素:根据材料“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可知,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根据材料“正是基于对世情的科学判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写入联合国决议,国际认同度不断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顺利开展,迅速崛起的中国,对解决人类进步问题更加积极、自信。
18.(1)二战后期核弹使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核战争造成巨大污染;二战结束前后美苏相继研发核武器;美苏争霸世界面临核战争威胁(任答3点即可。)
(2)以美苏为代表的核大国裁减军备;创立新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变革教育方式,从教授对抗到教授合作。
【详解】(1)据材料“他认为核战争的爆发不仅会造成人类的大量伤亡”可知二战后期核弹使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据材料“还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造成核污染”可知核战争造成巨大污染;据材料“美苏双方若发生核战争,必然会给整个人类世界带来无穷的苦难和不可估量的危害”可知二战结束前后美苏相继研发核武器与美苏争霸世界面临核战争威胁。
(2)据材料“美苏双方裁减军备”可知以美苏为代表的核大国裁减军备;据材料“人类可以创立一个有别于国际联盟或联合国的新的国际权力机构”可知创立新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据材料“还可以改变现在的教育方式”可知变革教育方式,从教授对抗到教授合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