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时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

文档属性

名称 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时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8 22: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中国政府成功废除了与德奥间的不平等条约,是因为(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抓住了“一战”的有利契机
C.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D.国民大革命打倒军阀除列强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列强先后召开国际会议,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通过了《九国公约》《非战公约》等一系列条约。这些举措( )
A.反映了帝国主义构建国际秩序的要求 B.缓和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C.强化了列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D.引发了战胜国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
3.一战之后,德国丧失了战前领士的13%,人口的10%,耕地的15%,铁矿藏的75%。协约国还要求德国在66年内赔偿1320亿金马克。“这意味着参加第一次界大战的德国人的孙子辈们也得为他们的先辈们的‘战争罪责’进行赔偿”。此种状况( )
A.刺激了纳粹主义兴起 B.导致两次柏林危机
C.反映国联有效制止侵略 D.影响马歇尔计划出台
4.日本史学家入江昭指出,“八个签约国将为第九个签约国——中国——而合作,维护后者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机会均等原则,为稳定日本的成长营造环境”。以下对这次签约“合作”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列强在打败中国的基础上逼签此约 B.中国借此机会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日本在“八个签约国”中受益最大 D.“机会均等”成为列强侵华的共同原则
5.与参加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的17万士兵相比,1914年9月,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参战者已有100万;1915年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政府逐渐使用权力去征用必需品、规定工资、限制利润和禁止工人更换工作。材料意在说明( )
A.战争的规模逐步扩大 B.西方国家政府职能得到加强
C.工人阶级地位的提升 D.国家维持军队能力得到强化
6.它建立在战胜国相互妥协,对战败国掠夺,对弱小民族和国家奴役,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敌视的基础上,伴随着国际力量和体系结构的剧烈变动,这一体系的瓦解已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的体系是(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7.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历经数次重大变革。在这些体系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的时间最短,仅存在了近20年就迅速走向了瓦解。下列项中与该体系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是( )
①承认波兰复国 ②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③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 ④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士兵偷偷寄往家中的信中这样写道:“他们在前一天还与不共戴天的敌人一起玩足球,还分享了食物和饮料。”这说明(  )
A.娱乐活动高于政治 B.士兵们的厌战情绪
C.军队基本素质不高 D.人性高于国家利益
9.1926年9月25日,《国际联盟禁奴公约》将“完全消灭一切形式的奴役”作为固定目标,这也适用于《当代奴役问题委员会报告》中所列的其他奴役形式。1931年,国联设立了几个专家委员会,审议关于奴役的资料。国联的做法( )
A.推动了战后世界和平 B.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C.使人权问题得以解决 D.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
10.一战后,缔结和约“与其说是协商解决,倒不如说更像法庭上的判决。”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相继在“被告席”接受战胜国拟定的“和平条款”。材料反映了( )
A.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B.合理审判战败国
C.协商解决国际问题 D.维护了世界和平
11.《凡尔赛和约》签署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并声明:“除非和约作如下修改:美国没有义务受行政院或大会以任何国联会员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和帝国的其他部分一票以上的票所作的任何选举、决议、报告或裁决之约束。”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不愿参与与其无关的国际事务 B.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
C.主张推行非殖民地化外交政策 D.对国联全体一致原则表示反对
12.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要求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的条约是( )
A.《凡尔赛条约》 B.《四国条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九国公约》
13.1914年,英法军队与德国军队在西线的战斗中,打败德军,宣告德国“速决战”破产的重大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马恩河战役
14.“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实际上,那些正在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符合这段话中描述的“以前的大国”和“正在崛起的国家”分别是( )
A.法国、英国 B.美国、法国 C.德国、美国 D.英国、德国
15.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诞生了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关于这两个组织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B.体现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C.都形成了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 D.宗旨都包含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6.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下图为会议关于欧洲安全问题的成果。据此可知( )
〇德、法、比互相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德比、德法之间保持边界现状,互不侵犯,英、意充当保证国; 〇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 〇法国同波、捷分别签订在遭到德国进攻时相互给予支援的条约。
A.德国的政治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B.法国的安全利益得到有效保证
C.欧洲的和平安全机制建立起来 D.巴黎和会勾画的格局得以强化
17.
材料 1913年俄国罢工人数达127.2万余人,工人们喊出了“消灭君主专制”的口号。1910—1914年,农民暴动达1.3万次,矛头直指地方政权。1912年,在俄国的鼓动下,巴尔干同盟击败了奥斯曼帝国,最终酿成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地区矛盾恶化。1910—1913年,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德国等西方国家深感不安。一战爆发后,俄国大臣会议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协调陆军与海军关于发展权的矛盾,但遭到了两部的抵制。1914年大臣会议通过了购买军舰的方案,同时决定由中央拨款扩建三家国营火药厂。截止1916年底,大臣会议共计动员和招募士兵1500万余人,并鼓励俘虏参加生产和服务。由于尼古拉二世亲赴前线,无暇理政,大臣会议议员变动频繁,人们把一战失利归结于政府身上。随着二月革命的爆发,大臣会议在汹涌澎湃的革命中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摘编自张广翔 安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大臣会议应战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俄一战前面临的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大臣会议应对的一战举措及结果。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加了世界性战争给人类命运带来的毁灭性危险的可能性。一战结束后美国十四点和平建议受到巴黎和会多国的赞赏。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等人的推动下成立了国际联盟,企图以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战争再次爆发。虽然国际联盟在后来的国际冲突中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但是它在一战后的迅速成立已然表明,人类在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矛盾与冲突日益尖锐的情况下,认识到了每个人的命运都已经息息相关,人类社会每一个部分的存在都是其他部分社会存在的条件。建立国际组织解决国际争端成为人们的共识。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成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联的历史影响。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宣布在此之前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条约,因此是抓住了“一战”的有利契机,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一战后,英法德的实力被削弱,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一系列国际公约的签订,反映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构建国际秩序的要求。A项正确;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一战后国际秩序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不是强化了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排除C项;这些国际秩序反映了战胜国之间的实力变化,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这意味着参加第一次界大战的德国人的孙子辈们也得为他们的先辈们的‘战争罪责’进行赔偿。”并结合所学可知,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元首希特勒等人正是调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发扬光大,纳粹主义得以形成,A项正确;柏林危机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联有效制止侵略,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所述与马歇尔计划出台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考查《九国公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八个签约国将为第九个签约国—中国—而合作”"维护后者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机会均等原则”可知,此约为《九国公约》,《九国公约》签订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成为欧美列强共同的侵华原则,D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九国公约》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九国公约》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据材料可知,一战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政府逐渐使用权力去征用必需品、规定工资、限制利润和禁止工人更换工作,这表明西方国家政府职能得到加强,B项正确;材料不仅强调规模的扩大,更是强调“,协约国和同盟国政府逐渐使用权力去征用必需品、规定工资、限制利润和禁止工人更换工作”,A项片面,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地位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军队能力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是在一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敌视社会主义,C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1648年形成,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奠定近代国际关系的基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1815年建立,其突出特征是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形成,其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凡尔赛体系中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承认波兰复国,①③正确,在华盛顿体系中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②正确,A项正确;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是雅尔塔体制的内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战争的敌对双方在一起踢足球、分享食物和饮料,这说明士兵们在没有战前预期的很快结束战争的情况下,出现了明显的厌战情绪,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无法得出“娱乐活动高于政治”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士兵们厌战,无法体现军队基本素质的高低,排除C项;“人性高于国家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材料中“完全消灭一切形式的奴役”“设立了几个专家委员会,审议关于奴役的资料”表明,国联对人权的尊重,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B项正确;“适用于《当代奴役问题委员会报告》中所列的其他奴役形式”不等于推动了世界和平,排除A项;人权问题至今还存在,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国联的做法加强了国际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在‘被告席’接受战胜国拟定的‘和平条款’”和所学可知,一战后战败国是被迫接受战胜国的合约,没有充分合理协商解决,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法庭上的判决”“被告席”等描述,可知一战后没有合理审判和协商解决战后问题,排除BC项;一战后强加的和平条款,为二战爆发埋下了隐患,并没能维护世界长期和平,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国会拒绝批准”“除非和约作如下修改”可知,《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国联的规定有损于美国的主权而被美国国会拒绝批准,说明当时美国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表明美国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而不是美国不愿参与与其无关的国际事务,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美国主张推行非殖民地化外交政策,排除C项;材料表明美国不满欧洲列强操控国联的局面,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要求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的条约是《凡尔赛条约》,A项正确;《四国条约》是1921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四国签订的,不是巴黎和会上签订的,排除B项;《国际联盟盟约》是《凡尔赛条约》的第一部分,为建立国际联盟而制定的规则,排除C项;《九国公约》是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宣告德国“速决战”破产的重大战役是马恩河战役,D项正确;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都不是德国“速决战”破产的标志,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快速崛起,二者矛盾日趋尖锐化,最终引发了一战,故材料中的“那些正在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中的“以前的大国”和“正在崛起的国家”分别是英国、德国,D项正确;材料中的国家是英国和德国,不是法国、美国,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据材料“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诞生了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国际联盟在形成决议时要求“全体一致”的原则,对侵略活动失去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其不是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无论是联合国,还是国际联盟,都是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二者都是战后大国博弈的结果,体现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二者的宗旨都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洛迦诺公约的签订表明,德国已摆脱战败国地位,开始与欧洲大国平起平坐,并迈出了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洛迦诺公约暂时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德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显现出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但是,该公约极大地削弱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从此,法国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排除B项;《洛迦诺公约》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但该机制并不稳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这次会议是对凡尔赛体系的一次调整,德国的政治地位得到较大提升,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社会矛盾尖锐,工农运动频繁,政权面临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引发其他国家不满;与德奥围绕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剧,矛盾加深。
(2)举措:协调部门工作;筹措战备物资;招募士兵劳力。
结果:未能应对战争,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革命,导致沙皇专制的覆灭。
【详解】(1)形势:依据材料“1910—1914年,农民暴动达1.3万次,矛头直指地方政权”,得出社会矛盾尖锐,工农运动频繁,政权面临危机;依据材料“1910—1913年,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令德国等西方国家深感不安”,得出资本主义发展引发其他国家不满;依据材料“在俄国的鼓动下,巴尔干同盟击败了奥斯曼帝国,最终酿成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地区矛盾恶化”,得出与德奥围绕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剧,矛盾加深。
(2)举措:依据材料“协调陆军与海军关于发展权的矛盾”,得出协调部门工作;依据材料“1914年大臣会议通过了购买军舰的方案,同时决定由中央拨款扩建三家国营火药厂”,得出筹措战备物资;依据材料“截止1916年底,大臣会议共计动员和招募士兵1500万余人”,得出招募士兵劳力。
结果:依据材料“随着二月革命的爆发,大臣会议在汹涌澎湃的革命中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得出未能应对战争,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革命,导致沙皇专制的覆灭。
18.(1)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命运带来了毁灭性的危险;美国十四点和平建议;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等人的推动。
(2)影响:国联是一战后成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作为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国联企图以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体现了人们的共识;因其成为英法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故在后来的国际冲突中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加了世界性战争给人类命运带来的毁灭性危险的可能性”信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命运带来了毁灭性的危险;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十四点和平建议”信息可知,美国十四点和平建议的引领;根据材料中的“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等人的推动下成立了国际联盟”信息可知,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等人的推动。
(2)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巴黎和会……成立了国际联盟”信息可以得出,国联是一战后成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根据材料中的“企图以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建立国际组织解决国际争端成为人们的共识”等信息可以得出,作为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国联企图以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体现了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中的“国际联盟在后来的国际冲突中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信息可以得出,因其成为英法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故在后来的国际冲突中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