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画赏析 课件 (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画赏析 课件 (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2-17 08: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外国历史画赏析
历史的画卷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既丰富又方便。如今科技产品可以生动快捷地记录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但在照相术发明之前,人们想将一件历史事件进行图像的描述就只能借助于画家手中的画笔了。在历史上,有许多珍贵的史料依靠画家的作品保存下来,并与文字资料互为印证,为我们提供了更为鲜活的古代生活的面貌。。。
记录历史
《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 瓶画(希腊))
这一尊制作于公元前530年的双耳陶瓶上,绘有《荷马史诗》中的两位希腊英雄,画面所表现的是他俩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中掷骰子游戏的情景。
罐身画面最左边的铭文的意思是“埃克斯基亚斯创造了我”。埃克斯基亚斯在罐子上两次刻绘铭文,表示他既是制陶人也是绘图者。有时候制陶人和绘图者是不同的人,刻绘铭文有时只是其中一个,有时两者都会署名。
埃克斯基亚斯通常喜欢描绘正在游戏中的英雄。有人认为两位英雄在玩骰子游戏或者在猜拳。猜拳徒手即可进行,有时只是娱乐,有时则与掷硬币类似,用来做决定。人物嘴边的铭文表示,游戏中赢得的分数。
埃阿斯
两位英雄铠甲细节的刻画都很精妙,埃阿斯的头盔与身后的盾牌挂在一起,他一只手抓骰子玩游戏,另一只手仍抓着长矛,仿佛一旦有异常,就将立即投入战斗。
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视生死战斗为平常!!!
《伊苏之战》 镶嵌壁画(希腊)
罗马庞贝古城出土的壁画中,也有许多表现历史题材的作品,《伊苏之战》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描绘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333年,它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整个作品场面宏大,画面上刀枪林立,战马腾跃,人声鼎沸,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故事
01
02
历史画
  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西方美术史中的“历史画”的概念不仅仅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还包括宗教和神话故事。在文艺复兴及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历史故事一直是画家们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
什么是历史画?
01
02
这是一幅描绘古代战争的历史画。画家以聚光的手法突出战斗场面,分散的亮处在画面上起伏呼应,人物交战组合成一组组不等的三角锥体,呈现出来的激烈厮杀的动势,人仰马翻姿态,具有着激越的动感。
《阿尔拜勒之战》 夏尔.勒布尔(法国)
01
02
《向亚历山大介绍达里奥家族》油画 保罗.委罗内塞(意大利)
在这幅宏大的场面中,画家描绘了威尼斯在商业繁荣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画家着力描绘奢华艳丽的服装和精工雕凿的道具,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显现了威尼斯的繁荣。
01
02
直接描绘现实战争场面的历史题材绘画很少见,画得真实生动的更是难得。
《战场》是罗萨为佛罗伦萨彼蒂宫所画的一幅场面宏大的战争题材历史画。使用聚光法,使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亮部集中于画面中心中远景,呈现深远的宏大场面,近景特写三匹战马和敌对双方激烈撕杀,从形象判断是一次政府军镇压农民起义的大规模战斗。前景右边一组决斗人马中,那个身着红衣衫手握长矛的农民,奋勇无畏地向官兵刺去,而居高临下的官兵,凶残地投掷长枪,生死未卜;有的徒手搏斗,有的壮烈牺牲;撕杀的场面昏天黑地、悲壮惨烈,是一场生与死的决战,是争取自由的拼搏。画家是怀着激奋心情创作的,因为画家曾参加过1647年的人民起义战斗,所以能画得如此真切生动。
《战场》 罗萨(意大利)
01
02
对宏大的战争场面的艺术表现。
阿尔特多菲的绘画以线条准确和色彩丰富著称。在这幅绘画之前,没有任何历史画试图描绘如此难以计数的士兵。画家将细节的和谐组合与布局的宏大发挥到了极致。
《亚历山大的胜利》 阿尔特多菲(德国)
01
02
《勃鲁达的投降》 委拉斯贵支(西班牙)
此画描绘了1625年7月25日西班牙军队攻占由荷兰长期坚守的军事要塞勃鲁达时的一个场景。画中胜败双方的气氛表现得并不明显,左边是战败的一方,他们的枪支稀少凌乱,右边是战胜的一方,他们的枪支整齐而稠密。人物中除了双方的指挥者,他们身后的将士让人感觉不出明显的胜败情绪,反而气氛显得非常和平。西班牙军队指挥者斯宾诺拉微笑着将一只手搭在荷兰军队指挥者的肩上;而对方微弯着身子将城门的钥匙交出,脸上只是有些沮丧,两个人此时大有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情调。此外,作为背景的战场也不是非常惨烈,只有一些将要散去的硝烟。
01
02
《勃鲁达的投降》
创作背景
《勃鲁达的投降》是委拉斯凯兹以腓力四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军事胜利为题材创作的历史画。此画描绘了1625年7月25日西班牙军队攻占由荷兰长期坚守的军事要塞布列达时的一个场景。此战是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战争中的一次小败仗,他们最后还是成功收复了这个要塞。在这次战争过去10年之后,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为了吹嘘他的战功,要求委拉斯凯兹将战胜的场面画下来。委拉斯凯兹知道这一任务并不光彩,但由于是国王委托的不得不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次战役的西班牙指挥者斯宾诺拉是他的朋友和主顾。正是因为这些,画家才绘制了这幅画。
01
02
《勃鲁达的投降》
构图
在这幅画中,构图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画家将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右边是胜利者,左边是战败者。双方的长矛构成整个画面的支撑点,长矛的垂直韵律,在画的右边更为鲜明突出。画面中荷兰指挥者正把城门钥匙交给代表西班牙军队的指挥者斯宾诺拉;右边战胜方高大雄壮的战马、威严的军队和整齐的长枪,与左边战败方疏落的旗帜和长枪形成鲜明的对比。背景则是硝烟渐熄,火焰的反光和清晨的阳光融成的一片灰青色烟在强调每个人物的心理联系和内心世雾。这幅的构图在强调每个人的心理联系和内心世界的同时,通过光线、空间与色彩的协调,让作品在整体的感觉上达到了统一。
01
02
《勃鲁达的投降》
背景
这幅画的背景处理相当出色,色彩明亮、饱满而和谐,整个画面闪灼着青色、金黄色和玫瑰色,给人以明快和清新的感觉。空间处理得开阔而层次丰富,田野中似乎可以感觉到透明的空气在自由地浮动。
01
02
《勃鲁达的投降》
人物形象
画家把受降的场面安排在野外,受降和投降的两队人马构成前景,以斯比诺拉为首的西班牙军官面露喜色,而荷兰军队则充满沮丧,这一点通过西班牙军队整齐的长矛与荷兰军队凌乱队伍的对比进一步明晰化。两队人马将核心人物围在当中,斯比诺拉大胜之后充满喜悦和骄傲的宽容风度与朱斯汀的垂头丧气通过极到位的面部和动态描绘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现实的记录
《希奥岛的屠杀》德拉克罗瓦
作品取材于19世纪20年代希腊人民为反抗土耳其统治而进行的一场“独立战争” 中的一幕,画家为了表示自己对希腊人民的声援、同情以及对土耳其侵略者暴行的谴责而创作。德拉克罗瓦没有在画中糅进任何幻想的成分,而是站在被侵略与被奴役的鲜明立场上以历史画的形式集中记录了土耳其侵略军的残暴和野蛮。
到了18、19世纪,画家们似乎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中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现出更大的热情,画家们关注社会生活的产物,从作品中表现了画家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重情感:
“感情”高于“理智”,
“信仰”高于“理性”。
浪漫主义绘画:
以旺盛的激情和强烈的评判精神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形象和独特风格,成为西方绘画中不可忽视的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席里柯。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瓦
画中的自由女神是艺术史上最著名的革命暴动象征之一,画作主题是1830年7月的巴黎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德拉克洛瓦聪明的平衡了现代主题和古典寓言,他说道,我选择了一个当代题材,这个题材是我要攻克的堡垒,如果我未曾为自己的国家战斗过,那么我至少要为祖国绘画。画面人物众多,有身穿当代服装、挥舞手枪的街头顽童;右侧有带高礼帽的资产阶级绅士(可能就是德拉克罗瓦自己,革命爆发时,他就在现场),还有产业工人、士兵和学生。这些人物与画面远处的巴黎圣母院一起,鲜明地传达出此画的历史事件信息。
画面内容及背景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瓦
画面构图
画布中心向上冲顶的金字塔构图增强了场景激动人心的特质,自由女神手中三色旗(位于金字塔的最高点)的红、白、蓝色块不仅是画面的高潮,还与女神下方人物衣服的红白蓝色构成呼应,这个画面结构和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有异曲同工之处,德拉克洛瓦还在《梅杜萨之筏》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充当过模特。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瓦
旗帜:三色旗的红色映衬着背景蓝天,动感的色彩设计让人可以听到旗帜飘扬的猎猎之声。红与蓝两种对比色的并置非常引人注目。自由女神脚下为一名穿蓝色衬衫的工人,其服装呼应了三色旗的颜色。德拉克洛瓦有着精深的专业技巧,擅长将特定的色调组合搭配,或在不同的画面区域进行颜色呼应,以此强化某种情绪或信息。
极富表现力的天空:德拉克洛瓦在天空的处理考虑到了混乱城市巷战所造成的后果。天空的白云中混杂着硝烟战火的烟雾和光照,德拉克洛瓦以自己的技巧将浪漫主义的表现力和现实主义的精微细节相结合,传递激情的同时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保持忠实。他的笔触后来变得松弛随意很多,更多利用厚涂画法和厚图层。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瓦
自由女神的脚:自由女神的前脚刚刚跨过街垒,这一细节的处理浓缩了战役中的一个重大的进展,女神袍服翻滚的裙角增加了构图的动态感,七月革命事件也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阴影:阴影区域展示了作者对明暗技法的娴熟运用。明亮高光和阴影的强烈对照,再加以大胆、豪放的用色和一种戏剧感,使得画面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生动跳脱。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瓦
《梅杜萨之筏》油画 (法国)席里柯
席里柯出生于法国卢昂,幼年随全家迁往巴黎。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随古典主义画家学者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名作,并到意大利研究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因笔下的人体结构严谨,富有雕塑感,他曾被誉为法国的米开朗基罗,使席里柯名留青史的是他取材自一起灾难海海难灾祸的油画《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油画 (法国)席里柯
背景
1816年法国军舰“梅杜萨”号在航行中沉没,船长和高级军官坐救生艇逃离,把这只临时扎成的木筏留给了150位乘客和船员,最后只有15人幸存。画家真实地表现了那一种漫长的垂死挣扎的痛苦,画面中几乎绝望的幸存者向着远方依稀的船影呼号着,表达了画家对政府的抨击。
内容:
梅杜萨之筏描绘的是伐上一群幸存者在绝望之际,突然发现远处有一艘轮船在航行,于是他们不顾一切挣扎着起来呼救的瞬间。从构图、光线的运用,到人物表情、动态的塑造堪称佳作,画面结构宏伟、气势磅薄,情节激动人心,富有戏剧性。
金字塔形构图有节奏的把人物情绪从死亡和绝望逐步升华到渴望获救的激情上。两个相互对抗的三角形构成了矛盾冲突,悲愤中的绝望和求生的挣扎把灾难现场表现得触目惊心。
画面上的船帆与木筏的幸存者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成为画面的中心。
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则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了一个动荡而富有激情的三角形。
《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 戈雅
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西班牙人起义反抗法国的占领,法国行刑队在马德里射杀平民以示惩戒。暴力反抗发生于之前的一天,即1808年5月2日。法国侵占西班牙之前,戈雅是西班牙皇室的宫廷画师。波拿马家族接管西班牙之后他得以保留此职位,《1808年5月3日:枪杀马德里起义者》绘制于法国占领结束后的第二年。这幅画结合了巴洛克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带来了强烈的场景震撼感。画面那晦暗沉郁的背景经济而险恶,更衬托出前景亮色场面的暴力恐怖。
画面背景:
《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 戈雅
在这幅画中,画家将明暗对比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并特意将行刑队与马德里平民画的如此靠近。画面右侧,是一列穿着整齐、装备一致的法兰西帝国士兵正准备射杀平民;他们的脸埋向一侧,相互之间也无明显个体差异,全身躬身向前;他们举起的枪排成一条可怕的死亡阵线。士兵们僵化雷同的形象表明他们已经沦为无情麻木的战争机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顾忌。而画面的左侧,那些衣衫破烂不整的受害者组成另一个阵营,惨烈悲情,有的已经死去,有的正面对着枪口,还有的则无畏前行、慷慨就义。画家对每个牺牲者都采用不同的描绘策略,唤起观众对每个个体的关注和深切同情。画面中间的白衣者愤怒抗辩,他那举起的双臂,仿佛被钉在十字架上,让观画者联想到耶稣受难。
画面内容:
《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 戈雅
掌心圣痕
白衣跪地者即将受刑,他的右手上明显有一处烙印,仿佛耶稣掌心的圣痕,这突出了白衣男的殉难者角色,并强调了与基督受难的比照。白衣男英勇就义,他那伸开双臂犹如上十字架的姿势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联想。
痛苦抱头者的裤子
戈雅以赋予表现力的张扬笔触描绘了西班牙人的衣服,包括画面中间人物的白衬衫,以及他的同胞----这位绝望抱头者那色彩斑斓的破裤子,相反行刑者的衣服颜色均衡而沉静。这是一种真正的浪漫主义精神,画家如此注重表现受害者的着装,为的是让观众关注到他对西班牙人所受苦难的同情。
《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 戈雅
血迹
大量的鲜血从倒地毙命者的身体流出,将大片地面染红。而画面其他部分则是淡弱的中性色调,这就构成极端强烈的反差,另外与红色血迹类似的元素就只有中间将死者的白衬衫和黄裤子。画面上唯一一盏明亮的灯火照亮的上述反差元素,更直接照向中间的受害者,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他即将面临的死亡悲剧上。
祈祷的双手
修士双手紧握做祈祷状,那种紧张感表露出他内心的恐惧,还有他的热忱,因为他准备赴死的同时,还在为已死者祈祷。他的脸部肌肉因内心的痛苦而扭曲,这些细节表现得清晰而真实。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805-1807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它是画家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的一幅油画杰作。
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画家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由于这幅画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饰,姿态和表情,复杂的环境和众多人物所应该有的光影效果和复杂色彩层次的把握,是一幅世界著名的高难度巨幅人物组油画。
拿破仑一世(1769-1821)站在画面中心,身着加冕。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1763年至1814年)接收来自皇帝,不是教皇手中的桂冠。。
庇护七世(1742年至1823年),主教在加冕仪式的画面上,只是简单镶嵌在里面,很难被识别。
查尔斯·弗朗索瓦·勒布伦(1739年至1824年),拿破仑·波拿巴的三个领事之一,他手里拿着“查理曼大帝”的权杖。
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1753年至1824年),也是领事之一,后成为帝国的王子校长。他也握着“正义之手”的权杖。
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1753年至1815年),1805年成为帝国元帅。
塔列朗(1754年至1836年),1804年7月11日成为帝国元帅。
查尔斯·拿破仑(1802至1807年),路易·波拿巴和霍滕斯博.阿尔德的儿子。
波利娜·波拿巴(卡罗琳·波拿巴),拿破仑的妹妹,她在注视约瑟芬的披风。
路易·波拿巴(1778年至1846年),皇帝的弟弟。他1806年成为荷兰国王。
约瑟夫·波拿巴(1768年至1844年),皇帝的弟弟,他被授予皇家王子的称号,并在1806年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成为西班牙国王。
约阿希姆·穆拉特(1767年至1815年),帝国元帅,1808年他成为那不勒斯国王,他是卡罗琳·波拿巴的丈夫。
玛丽亚·莱蒂西亚·拉莫利诺(1750年至1836年),拿破仑的母亲。她被画家安排在看台上。她实际的确没有参加仪式,是因为拿破仑和他的弟弟吕西安之间的纠纷。但画家大卫却将她画入大典仪式,为此,当拿破仑看到在1808年完成了的这幅画时,十分感谢这位另类的画家。
画家雅克·路易·大卫被发现在看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点一盏闪亮的心灯,铺开历史的画卷,千年的时光悠悠,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大江奔流。生命在历史长河之中,不过沧海之一粟,然而,那样一些生命却走出了发黄的线装书,走进了永恒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