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考点解读与解题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考点解读与解题指导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10:4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1 考点解读
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高考对“重要概念”的考查,一般涉及以下两点:
①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
②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1.2 方法指导
(1)弄清考查概念的角度
先根据题干和选项判断题目主要考查“重要概念”的内涵还是外延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内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信息一般集中在文中的某一段落或层次,有比较具体的解释说明。概念的外延是事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在各个方面,信息也分散在原文不同的段落或层次。回答考查概念的外延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准找全有关信息。
(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
任何一个词语在文章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来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说,上下文语境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
(3)明确做题步骤和方法
明确筛选区域→找准语句、段落中对概念的解释→-提取关键词句(解释概念本质属性的词句)→组合成答案。在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各选项进行对照,以便准确、快捷地选出答案。比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1 考点解读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其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篇章结构等内容或形式有决定性影响的句子。具体说来,“文中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文眼句;②主旨句;③衔接句(过渡句);④深化句;⑤警策句;⑥含蓄句(多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⑦难懂句(句子结构复杂或者内容深奥隐晦的句子);⑧引用句;⑨总结句。
2.2 方法指导
(1)联系上下文推断文中句子
一个句子的准确含意是这个句子本身表现出的含意和上下文语境为其规定的深层含意的结合,理解句子首先要理解文意。另外,关注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把握其内涵;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加以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审视上下文,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2)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
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挖掘其语境意义。只要把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推知整句的意义也就容易了。
(3)从句子的结构入手理解句子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单句,首先要抓主干,找准主、谓、宾,明确陈述对象;其次要注意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对于复句,要分清层次,可先找准第一层,然后要辨明关系,从分句间的关系这个角度来把握这个复句表达的核心意思。
(4)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理解句子
对于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等。
(5)运用逻辑知识来判定对句子的理解是否正确
逻辑判断能力是辨别正确选项的基本能力。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一考点,高考试题常常设置几个在逻辑判断上有错误的干扰项,如偷换概念、扩大概念外延、颠倒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等,或把“果”说成“因”,把“因”说成“果”,把“未然”说成“已然”,把“单方面”说成“多方面”,等等。对这种考题的判断,要运用一定的逻辑知识。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1 考点解读
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转换的过程。“筛选并整合”:一是指能够辨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单表述。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相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3.2 方法指导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
通过阅读原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初步了解文章信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从重要的词语中获取信息。文章的重要词语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文章有时还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等;有“结构性标志语”,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等:这些词语都能帮助我们获取信息。
②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的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以及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③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文章的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2)审读题干,确定信息范围
粗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分析题干,弄清题目的要求。明确重要信息是在哪一段、哪几段抑或是全文,能跳过无关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3)文题比对,辨析转述信息
研究转述性语句时,首先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的词语:表程度或数量的词,表主体或对象的词,表时间、地点、场合的词,表已然、未然的词,表整体、部分的词,表肯定、否定的词等。
文题比对时,对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述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这种流于形式的比对,实际上并未真正读懂文章。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中根本没有这些内容,若简单地与原文去比对,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等角度去思考判断。
(4)归纳整合,完成信息重组
整合信息的依据是题干要求和原文信息,要把原文中能够表现题意的有关词语或句子,尤其是重点词句作为整合的主要对象,因为它们是答题的主要信息,在此前提下进行整合,才能提高准确度。
3.3 特别注意
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答题时要牢记以下四点:①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
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的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1 考点解读
“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安排、布局谋篇以及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文章结构一般有五种类型: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文章思路”是文章的内在思维线索,具体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从思路上看,文章有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等三种类型。时间关系主要反映时间顺序,如先后、早晚等;空间关系主要反映空间顺序,如上下、左右、里外、远近等;逻辑关系主要反映逻辑事理方面的顺序,如正反、主次、类比证明、阐释、叙议等。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思路的前提和基础,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等重要的一环。
高考对这一能力层级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全文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4.2 方法指导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
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一两句话简明概括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论题、大致内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入手论述类文本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块来划分。读完一篇文章,大致弄清楚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的结论部分是如何收束、解决问题的,这样就大致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我们也可以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对本论部分的各段落,可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去分清它们是并列结构关系、对照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角度,去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一分、总一分一总、分一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等)。
(2)从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入手为了表达的清晰很多文章往往用一些标志性词语来表明前后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分析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思路进行分析。这些标志性词语有:
①关联词。不同的关联词表达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表递进的“而且”甚至”,表转折的“然而”“但是”“不过”与其相反”等。
②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
③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表明“分一总”关系此外,还有表范围的词、表解释的词、过渡词等。
(3)从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重要语句入手论述类文本常运用到下列各类句子,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清结构、理清思路。如:起统领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前后呼应的句子,各段的中心句等。
4.3 特别注意
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分析结构、把握思路,而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1 考点解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达是关键。
5.2 方法指导
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针对一个或几个段落而言的,常用的方法有:
(1)摘句法。文章段落的主题句(领起句、总结句)和中心句就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可以直接摘取。
(2)联词法。在段落中摘出能表达本段内容的中心词语、句子,将其联结在一起,但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3)分层归纳抽象法。即先弄清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再将这些句子切分成合理的层次,确定层次的逻辑关系及作者的表达意图,然后舍次取主,以此为基点,再找出各层次的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具有涵盖性的简
洁的语句。
归纳内容要点也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对题干中命题者的提示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概括中心意思是针对全文而言的,常用的方法首先是整体把握文章,分析每个段落的意思,从而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然后提炼整合;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其次是根据文体进行思考。阅读论述高类文本,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现点态度
6.1 考点解读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全文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论述类文本,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别人的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结合语境对不同人的观点作求同存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6.2 方法指导
概括的方法有三种: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明的文章;抽象说明,即用自己的语言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即把文中的分论点综合起来进行阐述。做题时应注意以下技巧:
(1)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的标题、中心句、起始句、收束句、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基本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文中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包括理论)。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作者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主张。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结构分析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观点与结构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文章观点的表达是无法脱离文章结构独立呈现的,而文章结构若背离了为表达观点服务的宗旨,也就没有了其存在的价值。
(5)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
这一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阅读时编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有关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推求材料与作者意图之间复杂的关系。
(6)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有两种方法:①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方面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②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地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只有经过仔细辨析,才可正确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致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特别要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
(2)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设置干扰,即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做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3)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命题者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臆造出这种说法,以干扰考生的判断。
(4)因果混乱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5)主次颠倒
就表现而言,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6)偷换概念
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7)混淆时间
命题者在事物或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8)混淆条件
从必要和充分条件来看,有把“或然”说成“必然”和把“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必然”是指一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