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北京的春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新知导入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导入新课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作者简介
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初读课文
醋
饺
拌
眨
宵
燃
贩
摊
贺
骆
驼
恰
jiǎo
cù
zhǎ
bàn
xiāo
rán
hè
tān
fàn
luò
tuó
qià
蒜
suàn
彼
bǐ
轿
jiào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右半部分要舒展,左右两部分要安排得紧凑一些。
学习生字
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ào
jiǎo
biān
zhǎ
xiāo
jié
rán
fàn
tān
bǐ
hè
luò tuó
认读词语
规矩:
腊月:
初旬:
空竹:
小年:
一定的标准、 法规或习惯。
农历十二月。
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用竹木制作,中空,抖动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理解词语
彩排:
娴熟:
末庙:
分外:
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妆排演。本课指过小年的热闹景象。
熟练。本课指表演者的技能很熟练。
庙会的最后一天,指庙会结束。
超过平常;特别。
理解词语
万象更新:
截然不同:
各形各色: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多用来形容种类很多。
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理解词语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整体感知
《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完成以下内容,主要活动写得详细一点。
时 间 活 动
除夕
元宵节
腊八
小组合作
完成以下内容,主要活动写得详细一点。
时 间 活 动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拜年、逛庙会
赏灯、吃元宵
春节结束
铺户开张、放鞭炮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腊八
小组合作
根据完成的表格,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课文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五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其余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1
这样写的好处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使读者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2
重点学习
”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品读”腊八“部分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重点学习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句话从色和味两方面进行描述,生动地写出了腊八蒜的色味双美。“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用语精练。
品读”腊八“部分
这句话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腊八蒜的?
重点学习
作者抓住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味双美的特点,突出了腊八节的风俗特点,体现了人们的满足和幸福感。
作者通过什么方法突出了”腊八节“的风俗特点?
重点学习
品读”腊月二十三“部分
祭灶王、放鞭炮、吃糖
朗读第6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
品读”腊月二十三“部分
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
把小年形象地说成是过春节的“彩排”,说明过小年很热闹,也预示着过春节将更加隆重。
重点学习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色彩、声音三个方面对除夕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先生观察的细腻。
品读”除夕“部分
自由读本分内容,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写:“家家赶做年菜”“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从“味、色、音”的角度写:“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o
品读”除夕“部分
自由读本分内容,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 与同学分享你的快乐吧!
品读”除夕“部分
重点学习
说说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除夕夜,“闹”;初一,“静”。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_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品读”正月初一“部分
重点学习
比赛不为争名次,只为在观众面前表演,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纯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如何理解这句话
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品读”正月初一“部分
重点学习
1.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1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如何理解本段第一句话
2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3
品读”正月十五“部分
重点学习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是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从初一到正月十九,这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品读”正月十九“部分
重点学习
思考一下,老北京过春节时的习俗渗透了哪些民俗文化 请举例说明。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除夕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更是为了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除夕的年夜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亲情、乡情的珍视;除夕夜的守岁,体现了人们对时光的珍惜和对长辈的敬爱;正月十五挂花灯,表达了人们对红红火火幸福生活的企盼;吃元宵也表达了人们对团团圆圆美好生活的祝愿。
品读释疑
感受“京味儿”语言特点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红色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零七八碎儿”指的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千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
“玩意儿”指的是:风筝、空竹、口琴等。
重点学习
“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
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感受“京味儿”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
这些“京味儿”语言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的地域特色,读起来犹如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
感受“京味儿”语言特点
说说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对比阅读
老舍的《北京的春 节》重点介绍了腊八节、小年、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的习俗。
斯妤的《除夕》则重点写了“我”对一家人过除夕的一段回忆,描写了闽南的除夕习俗,使人了解了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也使人感受到了除夕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
认真阅读这则材料,了解材料的内容,说说这则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介绍了春节,然后和《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找出不同。
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