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句写潼关古城被久远的高云簇拥着,不言古城之高而其高度自见。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表现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写黄河在原野奔流“犹嫌”拘束,表现其澎湃与壮阔的气势。
D.末句写诗人翻越秦岭进入潼关后被险峻的山势震撼,内心极不平静。
(2) 康有为曾赞扬谭嗣同:“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你认为本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气猛志锐”,为什么?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 下列对以上两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诗首联提挈全诗,紧扣诗题,写早行之景;乙诗首联诗人登楼远望,忽生万里愁。
B.甲乙两首诗颔联均即景抒情,营造一种萧条冷落凄清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愁情悲绪。
C.乙诗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隐曲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D.两诗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如甲诗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
(2) 甲、乙两诗分别以“悲”、“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分别说说诗人“悲”、“愁”的原因。
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诗中折断的铁戟沉沙久远而未被销蚀,引发诗人对此地历史上发生战争风云的感慨。
B.甲诗诗人展开大胆假设,大乔、小乔深锁于孙权修建的铜雀台,暗示曹操兵败的命运。
C.乙诗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及悲剧的命运。
D.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同:甲诗蕴含诗人抑郁不平之气;乙诗饱含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2) 甲、乙两首诗在选材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4. 品古诗,跨越时空隧道。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因“一封朝奏”遭遇“夕贬”,一“朝”一“夕”之间,可见“左迁”速度之快。
B.颔联写出诗人希望能为圣明革除弊事,可惜自己风烛残年、体弱多病,为此他深感遗憾。
C.颈联“雪拥蓝关”一语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前路艰辛,由此可知。
D.这首诗将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2) 本诗“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都是望家园而不见,但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秋词 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诗前两句即兴抒发议论,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秋天与众不同的感受。
B.古来悲秋志士的实质是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与处境。
C.“排”是“排开、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全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
(2) 因其诗文多豪迈,刘禹锡被称之为“诗豪”。请你结合《秋词 其一》解读刘禹锡诗词中的豪迈之情。
6.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一、二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表现战争的紧迫。
B.三、四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C.五、六句中“声不起”指的是战士们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七、八句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2) 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7.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笨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苏轼因“鸟台诗案”获罪,被贬摘到贵州,这首词是他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B.开头两句景物描写通过缺月、疏桐、湘断等意象沮染了寓居地消切温馨的环境氛围。
C.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这孤鸿若有若无,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D.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含蓄传神、空灵飞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2) “拣尽寨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8. 鉴赏诗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勃,字子安,唐代著名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B.首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诗人想象友人即将奔赴的地方,点明送别之意。
C.颔联“同是宦游人”,表明了作者也是在他乡为官,加重了送别时的伤感之情。
D.本诗虽写送别,但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从“天涯若比邻”可看出。
(2) 首联“风烟望五津”中“望”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题中“行军九日”表明作者正处于连续九天的行军路途中,暗指军情紧急。
B.“强”字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送酒”则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本诗中的“怜”与“仍怜故乡水”中的“怜”意思分别是“怜惜”和“喜爱”。
D.“遥怜故园菊”与“采菊东篱下”中的“菊”,分别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2) 阅读下面的“知识卡片”,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手法。
知识卡片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10. 阅读《望岳》,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请简要分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的妙处。
(2) 古人常登高望远,抒怀言志。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感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类似的一项是 ______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流似汀州。
1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an韵,韵脚分别是“冠”“宽”“难”“看”。
B.诗歌首联叙事,“羁旅”有辗转飘零之感,“南冠”指被俘成为囚犯。
C.颈联“已知泉路近”说明诗人已预见死亡结局,发出对生命苦短的感叹。
D.全诗思路清晰流畅,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前四句以神龟、腾蛇为喻,揭示了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的自然规律。
B.作者在承认人的寿命有限的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也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作用。
C.这首诗歌始于人生哲理的领悟,继而引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D.从整体看,本诗和《观沧海》都直抒胸臆,故都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
(2) 人们心中的春天,往往比大自然的春天更有魅力。哪两句诗最能体现曹操的心中也拥有一个春天?请简要分析。
13. 泉州世遗点姑嫂塔,相传为祭祀因思念漂洋过海亲人而死的姑嫂而建。小明在探访时被明代诗人苏濬《咏姑嫂塔》“二妃①环佩冷,秋色正萧萧”诗句所感动,不由得默念起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①二妃:原指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这里借指姑嫂二人。
(1) 下列对《送友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横”“绕”二字一静一动,形象地写出山峰横亘、江水环绕的景象。
B.颔联继首联写景后转为抒情,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
C.颈联巧妙借用眼前所见的“浮云”和“落日”来比喻行踪飘浮不定的游子。
D.尾联“自兹去”的意思是“从此离去”,与颔联中的“一为别”形成呼应。
(2) 《咏姑嫂塔》“秋色正萧萧”与“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分别是什么意思?“萧萧班马鸣”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而今一切已风逝云散,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
B.颔联即景生情,由斜阳衰草、寒林空寂而生惆怅伤感之情,为下文感慨作铺垫。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处境,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
D.全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溯古思今,深化了怀古咏叹的主题。
(2)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词首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月亮比作磨过的铜镜,表达了别后重逢的无限喜悦。
B.词人在第二句忍不住问月中姮娥:白发不请自来,这不是欺负人,又是什么?
C.词人在下阕展开想象,思绪万千,想要到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锦绣山河。
D.整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耐人寻味。
(2) 词中“斫去桂婆娑”这一典故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16.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头两句,先从村庄整体着笔,接着用移步换景法描绘小园风光。
B.“小园几许”的“几许”是“多少”的意思,表示这个园子不大。
C.上片写花,下片写莺、燕、蝶,一静一动,结构匀称,相互呼应。
D.这首词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篇用语流转自然,给人以明快之感。
(2) 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情感?
17. 阅读诗词链接,回答下列问题。
【链接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宋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链接二】
南安军
文天祥〔宋代〕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链接三】
别云间
夏完淳[明末]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过零丁洋》中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B.《南安军》中尾联诗人表面自己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
C.《别云间》全诗字字忠肝义胆,句句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悲怆,令人感奋。
D.《别云间》中尾联抒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死后仍要为抗清战土摇旗呐喊的决心。
(2) 文天祥在前两首诗词中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出二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1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词的上片依次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西湖清丽、淡远的春天景色。
B.“琉璃滑”将无风的湖面比作细腻光滑的琉璃,突出西湖水的清澈见底。
C.“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水鸟被涟漪惊动而飞,愈显西湖的喧嚣。
D.全词语言清新活泼,寓情于景,彰显了欧阳修这首小令的婉约与深挚。
(2) 首句“轻舟短棹西湖好”传达出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19.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作者的爱国之情和决然献身祖国的坚毅之心流露于诗中,诗风沉郁顿挫。
B.首联运用借代的手法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个人的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和双关的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 尾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请结合诗歌内容对尾联进行赏析。
20.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
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
C.“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
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
(2)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2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头两句,写词人在秋色中倚西楼而眺望,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进而引发感慨。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用日落和逝水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苍凉感伤。
C.“中原乱,簪缨散”中的“簪缨”,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喻指南宋的达官贵人。
D.整首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转到直言国事,继而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
(2) 这首词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2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行香子
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上片一“绕”一“满”,生动地写出村庄绿树环绕、春水充盈的特点。
B.上片二三句写数量不多的小园,在来自东边的风吹拂下也能收尽春光。
C.下片“偶然乘兴”照应“豪兴徜徉”,表现作者意犹未尽的美好感受。
D.这首词语言浅近,描绘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图,抒发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上片的“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与下片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在写景方法上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23.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词作于苏轼初到黄州时,描写了夜深人静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上阕写景,“缺月”“疏桐”“漏断”“孤鸿”等营造寂寞清冷的氛围。
C.下阕抒情,“惊”“恨”直接抒写词人离开故乡的惊恐愤恨和依依不舍。
D.整首词写景和叙事均简约凝练,语言空灵飞动、含蓄深远、生动传神。
(2) 这首词采用了托物写怀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词人托何物抒写了怎样的心境。
2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词的开端描绘了天、云涛、千帆等现实景象,展现了一幅真实美好的海天图。
B.词的上阕末尾以“问”结束,下阕开头以“报”回答,衔接巧妙,一气呵成。
C.词的下阕通过“嗟”“谩”二字表达了词人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的深切慨叹。
D.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这首词却显现出气势磅礴,壮阔迈的风格特点。
(2) “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果你想引用与“鸟”有关的句子来激励自己,以下两个选项哪个更适合?请简述理由。
A.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B.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5.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①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②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颔联纯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把山村黎明时特有的景色细腻又精致地勾画出来。
B.颈联中的“明”指驿墙上积花白得显眼,衬托拂晓前的“未明”,突出“行”之“早”。
C.“凫雁满回塘”意思是那些去南方越冬的大雁已飞回来了,纷纷在池塘里尽情地戏水。
D.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的浓浓情思。
(2) 本诗和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分别表达“客行”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
26.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朐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词的本色是婉约,但苏轼在本词创作中作了大胆尝试,词风豪迈奔放。
B.本词词眼为“狂”,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C.“卷”极言行走之快,写出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和出猎者的高昂情绪。
D.本词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作者以冯唐自许,表示可以卫国戍边。
(2) 在“鬓微霜,又何妨”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述。
2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词首句运用想象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B.这首词由实到虚,描绘了作者忧郁苦闷,孤单而寂寞,只好在梦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意境。
C.“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典故,表明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形象壮伟,境界恢宏。
D.全词打破了情境交错的惯常格局,以人与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2) 本词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在写到“梦境”,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8.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
A.开篇回顾个人身世和自己抗元斗争的经历,以星光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
B.颔联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的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的浮萍。
C.颈联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全诗寓意深刻,情味十足,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赞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9.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点明地域和季节,并以“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
B.“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态势,并为下片的议论做了铺垫。
C.“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是说无论将军还是士兵们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2)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揭示出词人的复杂心理。请简要赏析。
30.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甲】渔家傲
[宋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______
A.甲词开头写梦中所见的景象,创造了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甲词中的“嗟”字生动地传达出李清照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C.乙词中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找路的焦灼心情。
D.甲词想象奇特,有柔婉之美;乙词清新别致,有豪放之美。
(2) 古诗中常常以“鸟”为意象,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渗透作者的审美情趣,请结合以上两首词简要分析。
3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诗开头两句句式工整,“亭亭”“瑟瑟”相互映衬,具有音韵美。
B.第三、四句反复使用“一何”,分别强调风之“盛”和松之“劲”。
C.诗中用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展示出松柏傲雪凌霜的姿态。
D.诗歌以山上松为描写对象,语言典雅,风格清婉秀丽,读来情深意长。
(2) 这首诗与苏轼的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都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3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濑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诗造意优美,构思巧妙,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
B.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隐含着要领悟妙道先得走过曲折道路的哲理。
C.颈联两句移情于物,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的重心是“破山寺”,首联交待诗人行踪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2) 诗的尾联“此都寂”和“钟磬音”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33.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乙】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两首诗的标题都交代了诗歌所写的地点,“过”与“行”点明了诗人身在旅途。
B.甲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形象描绘了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色。
C.乙诗颔联捕捉眼前“鸡声”“月”“霜”等景物,动静结合,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D.甲诗颈联以“湘水无情”烘托诗人的痴心,乙诗尾联“杜陵梦”则以典故抒情。
(2) 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4.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描写行程中所经过的地点,借“风雨”“征衣”两个意象表现诗人内心的沉重。
B.颔联抒写行程中的悲苦心情,两个“出”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更显声情激荡。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对山河仍在、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的境地的悲慨。
D.尾联借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及渴望避世隐居的心理。
(2) (请你联系《过零丁洋》一诗,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5.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夜写给吕叔潜的一首对月抒怀、寄托情思之作。
B.作者将月亮比作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生动形象描写了月光的明亮。
C.辛弃疾“把酒问姮娥”,苏东坡“把酒问青天”,都流露消极情绪。
D.这首词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开阔大气,实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
(2)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6.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目中“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C.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涵义十分丰富。
D.尾联写诗人感谢朋友的关怀,心绪难平时可借酒浇愁以提振精神。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堪称千古警句,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应在认真研读教材相关阅读提示后,在充分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辨析并做出选择。
ABC.正确;
D.有误,在诗歌末句中,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将秦岭山脉入潼关的巍峨险峻的态势比拟成人的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的性格。
故选:D。
(2)该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句的辨析及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应先理解“气猛志锐”的大意(性格刚猛、锐意进取),再辨析四句诗,抓住主旨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从诗中拟人化事物(河流、山)所凸显的特点(“犹嫌束”“不解平”)中把握诗人的心态。
答案:
(1)D
(2)第三、四句,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心态。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2.【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情,然后结合选项辨析。
ABD.正确;
C.有误,“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此诗也并未表达对唐王朝的憎恨,而是担忧。自己消极的心态也并未体现。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直接抒情,“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蒹葭杨柳似汀洲”借景抒情,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答案:
(1)C
(2)甲诗: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乙诗: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译文:
商山早行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咸阳城东楼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该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愤懑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题材的考查。【甲】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乙】《长沙过贾谊宅》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答案:
(1)B
(2)同:都是咏史诗。异:甲诗咏史怀古;乙诗借古抒怀。
译文:
【甲】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乙】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甲】
《赤壁》诗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乙】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4.【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
ACD.正确;
B.有误,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比较阅读。“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意思是: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云横”借物寓情,语意双关,明写天气不好,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将思家念国的忠贞和英雄失路的悲怨交织在一起。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逢入京使》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答案:
(1)B
(2)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由重阳节受到触动,思念故园的感情强烈而真挚。
译文: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
ABC.正确;
D.有误,“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有误,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基调。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可知是赞秋或是颂秋。诗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诗人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 (屡遭贬谪)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答案:
(1)D。
(2)通过鹤飞冲天抒发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乐观向上的豪迈之情。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词》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议论,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后两句写景,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赏析,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BD.正确;
C.有误,“无力击鼓,斗志难振”错误,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故选:C。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这句诗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答案:
(1)C
(2)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7.【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本词上片主要通过对缺月、疏桐、孤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明确诗句运用的写作方法,以及表达的感情。“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句意: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又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选求宿处,表达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和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
答案:
(1)B
(2)表达了作者孤独(孤寂)、高洁(清高)、不愿随波逐流(坚守理想)的情感。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有误,首联不是诗人的想象,是实写。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参考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1)B
(2)“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诗歌炼字技巧:
1.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9.【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本诗中的“怜”与“仍怜故乡水”中的“怜”意思都是“怜惜”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以上是实写。“遥怜故园菊”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答案:
(1)C
(2)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回答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赏析。
10.【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阴阳割昏晓”的意思是:高大巍峨的泰山把南北分成晨夕。“割”的意思是截断。这里是写泰山的南北分界明显,使用“割”字直截了当,写出了阴阳的分明,更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总结为:“割”字,用夸张手法,说“昏”和“晓”是泰山“割”开的,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A.表达作者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B.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度决定眼界;
C.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D.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故选:B。
答案:
(1)一个“割”字形象地说明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B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这是一首写景诗,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11.【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叙事,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盟恢复之志,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答案:
(1)C
(2)对山河沦丧、壮志未酬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达誓死抗清复明的决心和信念。
译文:
别云间
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答案:
(1)C
(2)对山河沦丧、壮志未酬的极度悲愤;对故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达誓死抗清复明的决心和信念。
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2.【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Z正确;
D.有误,《龟虽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直抒自己的抱负。诗中集中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作者直抒胸臆,坦率热烈,真切地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观沧海》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不是“都直抒胸臆”。
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句话,作者用千里马自比,只是这匹马已经老了,但志向还在千里之外,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抒发了作者对建立功业的渴望之情。
答案:
(1)D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13.【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隐喻游子漂泊不定。“比喻行踪飘浮不定的游子”理解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及抒发情感。“秋色正萧萧”意思是:秋天的景色冷落凄清。萧萧:冷落凄清的样子。“萧萧班马鸣”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萧萧:马嘶叫声。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答案:
(1)C
(2)“秋色正萧萧”冷落凄清的样子;“萧萧班马鸣”马嘶叫声。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首联写山水之景;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全面了解内容,从诗人所写事件和经典名句中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4.【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A.有误,“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的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错误,是“贾谊在长沙谪居三年”。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是该诗的尾联,意思是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可知作者这里表面在为贾谊而悲伤,实则对自己被贬的遭遇也是无比伤感。因此,品读尾联情感,需要结合前几联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根据“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可知抒发了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根据本诗写作背景,是作者赴潘州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故此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根据“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意思是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含蓄地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答案:
(1)A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译文:
长沙过贾谊宅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5.【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A.有误,“飞镜又重磨”是说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的特点。“表达了别后重逢的无限喜悦”理解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此句表现手法的赏析。词的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最后“直下看山河”,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答案:
(1)A
(2)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6.【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从的分析与理解。
A.有误,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以点带面。并非“移步换景”。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及情感的分析。《行香子 树绕村庄》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对田园春景喜悦(喜爱、享受)之情。
答案:
(1)A
(2)一幅田园春景图。表达了对田园春景喜悦(喜爱、享受)之情。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行香子 树绕村庄》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词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7.【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理解与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尾联抒悲愤之情”有误。诗句意思是: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这是抒发诗人的复明之志,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过零丁洋》诗歌首联先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尾联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南安军》“城郭一时非”写出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也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是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抒写了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相同之处:“留取丹心照汗青”饿死真吾志”,从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以死明志、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诗中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答案:
(1)D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在《南安军》中表达他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都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译文:
过零丁洋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南安军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别云间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过零丁洋》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南安军》这首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别云间》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8.【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这是视觉,“隐隐笙歌处处随”这是听觉,故上片依次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并非选项所说“依次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
B.有误,“突出西湖水的清澈见底”错误,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应突出的是湖面的平静。
C.有误,“以静衬动”“西湖的喧嚣”错误,“惊起沙禽掠岸飞”的意思是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应是以飞鸟的动来衬托西湖的静。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分析。首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的意思是: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从而表达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答案:
(1)D
(2)示例:“轻舟短棹”委婉地写出词人泛舟西湖时的悠闲与惬意,“西湖好”传达出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19.【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全诗气势磅礴,情调高昂。“诗风沉郁顿挫”理解错误。
B.正确。
C.有误,“直接抒发了个人的忧患之情”理解错误,是间接抒发。
D.有误,颈联“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方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答案:
(1)B
(2)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竹杖芒鞋轻胜马”,外貌描写或夸张,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1)C
(2)“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鉴赏诗歌表达效果题的答题思路:一、结构上,作用有照应上文、引出下文等;二、手法上,从描写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入手,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1.【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根据词中的“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过扬州”进行分析。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直言国事。“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答案:
(1)C
(2)表达了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苟且偷安、无心抗战的愤慨和抗议。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鉴赏诗歌表达效果题的答题思路:一、结构上,作用有照应上文、引出下文等;二、手法上,从描写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入手,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2.【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小园几许”是说小园很小,“数量不多”表述有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写景方法的比较分析。“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写各种花的颜色,是静态描写;“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是写鸟虫之类的活动情况,从视听结合角度来写,“啼”“忙”等词语把这些鸟虫赋予人的情态,这是拟人的手法。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1)B
(2)第一句从视觉角度侧重景物静态描写;第二句以视听结合的方式侧重动态描写,同时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行香子》表达了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此词以朴实、生动、清新、通俗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轻松的情致,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
诗歌赏析的步骤: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作品的语言。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23.【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主旨。
ABD.正确。
C.有误,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并非“下阕抒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这首词采用了托物写怀的表现手法,词人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答案:
(1)C
(2)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参考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4.【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词的开头两句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选A句,“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典故,表明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形象壮伟,境界恢宏。
答案:
(1)A
(2)选A句,A句借用了大鹏展翅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志存高远,渴望实现自己理想的豪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这句可以激励自己。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水天相接,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25.【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杜陵景色: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商山早行》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思乡之意。《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舟而行,看到沿途的景象,心生思乡之情,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把家书捎回洛阳。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羁旅途中所见之景,都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不同的是,《商山早行》是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而《次北固山下》是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答案:
(1)C
(2)本诗抒发了游子在晨起早行、故乡渐远时的艰难、愁苦之感(或:旅途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意;王诗表达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或:思亲)之情。
【参考译文】
商山早行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商山早行》是一首羁旅诗,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6.【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卫国戍边。
故选:D。
(2)本题考查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鬓微霜,又何妨”意思是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什么呢?何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鬓微霜”点明作者此时年龄已老,“又何妨”表明了作者不在乎年龄,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乙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意思是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何妨:不如,不妨。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句自然界中的风雨喻指人生中的挫折。“何妨”一词表现了作者不以人生失意为意,从容乐观、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1)D
(2)同:都表现了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异:前者表现不服老(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爱国卫国)的政治愿望;后者表现了不惧风雨,从容面对的人生哲学。
译文: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7.【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描绘了作者忧郁苦闷,孤单而寂寞”有误。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比赏析。《渔家傲》这首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梦中仙境中去,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答案:
(1)B
(2)《渔家傲》借梦境表达了作者空有才华无处施展的苦闷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梦境表达了诗人的报国之志与忧国优民之心。(意思对即可)
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渔家傲》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8.【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内涵。
A.有误,四周星,即四周年。并非“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作者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1)A
(2)抒发了诗人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