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 ,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 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①之间,冬一类,夏一葛②,食朝夕,饭一孟,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 、 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③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④,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⑤,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注】①嵩,邙:山名:瀍,谷:水名。②葛:粗布衣服。③数计;算卜。龟卜:灼龟甲卜吉凶。④恒;恒州。⑤涂:道路。(提示:文中划线词均为名称)
(节选自韩愈《送石处士序》)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与之语道理 ______
②财粟殚亡 ______
③师还其疆 ______
④具马币 ______
(2) 下面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其/肯为某/来邪
B.其/肯为某来/邪
C.其肯/为某/来邪
D.其/肯/为某来邪
(3)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
②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
(4) 从事两答乌公,其两段答话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简要回答。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显、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
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 ?“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回。“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遣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
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节选自《三国志 吴书七》)【注释】①发名:有名声。②察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③权以公孙渊称藩:孙权因为公孙渊背叛魏国,拥兵独立。④权与相反复:孙权和张昭多次讨论。⑤失计:意思是失去理智(杀了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昭熟视权曰: ______
②诚以太后临崩: ______
③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 ______
(2)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权使人以水洒群臣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C.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昭忿言之不用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3)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
(5) 纵观全文,张昭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①人也。震少好学,受②《欧阳尚书》于太常③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④,而震志愈笃。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⑤之,举茂才⑥,四迁⑦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 杨震传》有删改)【注】①弘农华阴:地名。②受:接受,学习。③太常:官名。④晚暮:出仕时间太迟了。⑤辟:征召。⑥茂才:秀才。⑦四迁:多次上任或升任。
(1) 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而震志愈笃: ______
②闻其贤而辟之: ______
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B.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C.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D.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②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4) 请简要概括选文中体现杨震“公廉”的两件事。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水浒传》官阶地理虽皆本之宋代,然桃花山既为鲁达由代郡之汴京路,何以三山聚义时,反在青州?北京之汴不过数程杨志奚急行数十日尚未至又纡至山东郓城何也?此皆地理未明之故。一百八人原难铺排,然亦必各见圭角①,始为著书体裁,如太史公《汉兴诸王侯》②是也。今于鲁达、林冲详为铺叙,至卢俊义、关胜辈乃天罡著名者, 又于马麟、蒋敬等四五人层见叠出,初不能辨其眉目。太史公之笔固如是乎?至三打祝家庄后,文字益加卑鄙,直与续传无异。
(节选自[清]昭梿《啸亭续录 卷二》)【注】①圭角:圭的棱角,比喻锋芒。②太史公《汉兴诸王侯》:《史记》中记录的汉兴以来一百多个诸侯王的废立及分削情况。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此皆地理未明之故: ______
②如太史公《汉兴诸王侯》是也: ______
③太史公之笔固如是乎: ______
④直与续传无异: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北京之汴不过数程/杨志奚急/行数十日尚未至/又纡至山东郓城/何也
B.北京之汴/不过数程/杨志奚急行数十日尚未至又纡/至山东郓城/何也
C.北京之汴不过数程/杨志奚急/行数十日尚未至又纡/至山东郓城/何也
D.北京之汴/不过数程/杨志奚急行数十日尚未至/又纡至山东郓城/何也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反皆草率成章,初无一见长处。
②此善读书人必能辨别者。
(4) 作者认为《水浒传》有哪些不足?请简要概括。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魏公①器量过人,性浑厚,不为畦畛峭堑②。功盖天下,位冠人臣,不见其喜;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怡然有常,未尝为事物迁动,平生无伪饰其语言。其行事,进,立于朝与士大夫语; 退,息于室与家人言,一出于诚。人或从公数十年,记公言行,相与反复考究, 表里皆合,无一不相应。
(节选自《忍经》)【注】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②畦畛(zhěn)峭堑:原指田间的小道和陡峭的壕沟,这里指反差极大的情形。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①韩魏公器量过人 查阅词典:A.器具;B.度量、胸怀;C.才能、本领;D.量词(《古代汉语词典》) ______
(填序号)
②功盖天下 推测字源:小篆体 (《说文解字》注:“苫也。”)
______
③怡然有常 参考成语:怡然自得 ______
④立于朝与士大夫语 链接课内: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核舟记》)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
B.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
C.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
D.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退,息于室与家人言,一出于诚。
②表里皆合,无一不相应。
(4) 本文段与《岳阳楼记》都写到“进”与“退”,但分别体现了韩魏公与范仲淹不同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②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注解:①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②伐:自我夸耀。
(1)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明于治乱 ______
②出则接遇宾客 ______
③屈平不与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B.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C.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D.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4)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本及【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屈原和贾谊二者的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友人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异才,学无不览,文章俶傥①清淡出一时,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俯眉暂仕②,历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其为节也如此,数百年未有此人焉。 与余有青云之交③,非直衔杯酒而已。
(节选自江淹《袁友人传》)[注]①俶傥:卓异不凡。②仕:为官。③青云之交:喻指同有高远之志的友谊。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数百年未有此人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A.此: ______
非直衔杯酒而已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直:①一直;②只是;③当,对着。 B.直: ______
俯眉暂仕 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
俯眉:低下头。 C.俯眉: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B.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C.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D.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
②撰《晋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
(4) 作者对袁炳的读书和写作赞赏有加,请简要分析。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参将有秦标者,盱眙人,少为县中吏。嘉庆初年,同房科某以赈济侵蚀事下狱,罪应军①,向秦大哭曰“吾上有老母,妻年少,且无子。如我行,君为我周急②之,虽死他乡,亦所感激也。”秦慨然曰:“ 。”遂白于官,改供自认,乃发遣秦中。适教匪滋事川、楚,蔓延陕西,一路荆棘,秦充乡勇以协官兵,屡得功,议叙为守备。越三年教匪平而军年亦满遂回乡。初补千夫长,屡擢至海州钱家坎都司,旋升仪征参将。秦通文墨,有将略,能通诗古文词,画山水、花卉亦颇得生趣。 ,俨然一书生,真奇人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六 耆旧》节选)【注】①军:充军。②周急:周济救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屡得功: ______
②初补千夫长: ______
③秦通文墨: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越三年教/匪平/而军年亦满/遂回乡
B.越三年教/匪平而军/年亦满/遂回乡
C.越三年/教匪平而军/年亦满/遂回乡
D.越三年/教匪平/而军年亦满/遂回乡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惟一身,无所累,愿代子行。
②余在淮阴都督府识其人,畅谈者久之。
(4) 秦标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①。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②数亩。历任多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居民设像祀之。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右折而北,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游人至此买舫入湖者,喧阗③如市。东去为玉凫园,湖水一角,僻处城阿④,舟楫罕到。寓⑤西湖者,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园中有楼,倚宙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⑥数百出没波心,此景幽绝。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玉莲亭》)【注】①简:少。②葑(fèng)田: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③喧阗(tián):喧哗,热闹。④城阿:城角。⑤寓:寄居。⑥凫:野鸭。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喧阗如市: ______
(2) 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 ______
(3) 此景幽绝: 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亭临湖 /岸多种青莲以 /象公之洁白
B.亭临湖岸 /多种青莲以 /象公之洁白
C.亭临湖 /岸多种青莲 /以象公之洁白
D.亭临湖岸 /多种青莲 /以象公之洁白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右折而北,为缆舟亭。
②寓西湖者,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
(4) 本文写游人之盛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①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与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②而出,欣然承命,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邀其比肩而游亲为束发。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卒,时年二十七,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注】①吾曹:我们。②荷衣:荷叶衣。③承:接受。
(1) 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 ______
②遂相与过其家: ______
③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二公大惊/以所乘马邀其比肩/而游亲为束发
B.二公大惊/以所乘马邀其比肩而游/亲为束发
C.二公大惊以所乘马/邀其比肩而游/亲为束发
D.二公大惊以所/乘马邀其比肩而游/亲为束发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②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4) 文中体现李贺“有才华”的事件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两件。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公少有大志,家甚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而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 。逵既叹侃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反。逵曰:“卿可去矣。 。”侃乃反。逵及洛,遂称之于羊醇、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陶侃留客》,有改动)【注释】①范逵:人名。后文的羊暲、顾荣二人,为当朝官员。②磬 qìng:乐器,内里是空的。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③斫zhuó:用刀斧砍。④剉 cuò:同“挫”,割。⑤茬:草垫。
(1) 解释下列两个加点词在不同语句中的意思。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 ______
②且百里许 ______
③君宜还 ______
④逵及洛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B.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C.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D.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②至洛阳,当相为美言。
(4) 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析理由。
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①,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②,古难其选。成王③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④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⑤。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⑥,后名惶恐再拜。
【注】①染:沾染恶习。②师保:古时担任辅佐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③成王:指周成王姬诵。④三师:即东宫三师,是辅导皇太子的官员。⑤仪注:礼仪制度。⑥惶恐:意为惶恐不安,是一种谦词。
(1) 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太宗谓侍臣曰 ______
②左右皆贤 ______
③与三师书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B.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C.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D.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
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4) 唐太宗诏令编撰太子接待三师仪注,对太子提出哪些具体要求,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朱熹,字元晦,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①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其为学, 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
淳熙五年,除②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③,多所全活。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④,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栗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躅其征⑤,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选自厦门中学生助手《宋史 朱熹传》,有删改)
注释:①甫,刚刚。②除,任命,授职。③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④茶盐公事:宋代职官名。⑤蠲其征,蠲(juān),免除;征,赋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至郡,兴利除害 ______
②圣经之旨不明 ______
③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 ______
④松异之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B.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C.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D.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3) 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从群儿戏沙上。
②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4) 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在同安梵天寺开设书院,所以同安翔安素有“紫阳过化,海滨邹鲁”之称。请你结合文段内容简要说说“紫阳过化”的意思。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 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 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1)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或议就近觅饮者( ______ )
②是时风和日丽( ______ )
③越阡度陌( ______ )
④既而酒肴俱熟( ______ )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B.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C.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D.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
②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
(4)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请简要回答。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列御寇①者,郑人也,隐居不仕。郑穆公时,子阳为相,专任刑法。列御寇乃绝迹穷巷,面有饥色。或告子阳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②也, ?”子阳闻而悟,使官载粟数十乘而与之。 。入见其妻,妻望之而拊③心曰:“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④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御寇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居一年,郑人杀子阳,其党皆死,御寇安然独全。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选自晋 皇甫谧《高士传》,有删改)【注】①列御寇:人名,指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②有道之士:品德高尚的人。③拊(fǔ):拍打,轻击。④过:拜访,探望。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列御寇乃绝迹穷巷 ______
②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 ______
③至其罪我也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B.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C.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D.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②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
(4) 列御寇“面有饥色”而不受粟,隐居不仕终成大家,可谓是“大丈夫”。请结合选文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列御寇能成为“大丈夫”的原因,概括其中的两点。
【链接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暑①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②,令老仆艺③蔬自给。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④。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 ,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⑤巡视抚应天十府。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⑥,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由是怨颇兴。帝犹优诏奖瑞。
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 海瑞传》,有删改)【注释】①暑:代理。②脱粟:糙米饭。③艺,种植。④斋醮( jiào):斋,斋成;醮,一种祭祀之礼。⑤佥(qiān)都御史:古代官职名,执掌纠察百官纪律。⑥飚发凌厉:气势猛然。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迁淳安知县: ______
②顾左右曰: ______
③无使得遁: ______
④素疾大户兼并: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由是怨颇兴
B.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由是怨颇兴
C.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由是怨颇兴
D.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由是怨颇兴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其上蔬时,自知触忤当死。
②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
(4) 海瑞在向明世宗上蔬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鲁芝守天水,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元元①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③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④,复可得乎?若抉天子保许昌,仗大威以羽征四方兵,孰敢不从?”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艺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
。芝以年及悬车⑤,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有删改)
【注释】①元元:百姓。②谠dǎnɡ言;正直的言论。③伊周:商朝的伊尹与周朝的周公。④牵黄犬:指过悠闲自得的日子。⑤悬车:借指七十岁。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数被侵掠 ______
②更造城市 ______
③及宣帝起兵诛爽 ______
④孰敢不从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艺坐/爽下狱/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②帝以清忠,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4) 选段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鲁芝。请参照示例,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示例:正面描写:周亚夫见到皇帝后严格遵守军礼的言行,表现他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
侧面描写:皇帝扶轼对周亚夫表示敬意,衬托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
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迷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综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③。权既宿④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遗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科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湖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横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道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节选自《三国志 蜀书》)[注]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④宿:平素,素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躬耕于野 ______
②江南悉平 ______
③及备殂没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B.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C.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D.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②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4)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段中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三件事: ______ 、 ______ 、西取益州并成功治理。
②刘备认为诸葛亮“有殊量”,孙权眼里诸葛亮“奇雅”。请你结合选文和《出师表》,简要概括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希烈①陷汝州,唐德宗遣颜真卿招降,公卿皆失色,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贼军千余人围而骂之,欲杀之,真卿色不变,责其叛朝廷。时希烈欲称帝,有人谓希烈曰:“ ,公欲建大号②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③ 太师者?”真卿闻之斥曰:“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 ?”贼皆失色。希烈乃拘真卿,于庭中掘坎④,扬言坑之,又积薪于庭,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遂止之。希烈视其心如铁,终缢杀之,年七十六。
闻之,三军皆恸,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节选自《新唐书 颜真卿传》,有改动)注释:①李希烈:唐朝将领,唐德宗年间反叛朝廷。②建大号:即称帝。③先:在……之前。④坎:土坑。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公卿皆失色: ______
②谓希烈曰: ______
③吾年且八十: ______
④死而后已: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求宰相孰/先/太师者
B.求宰相孰/先太师/者
C.求宰相/孰/先太师者
D.求宰相/孰先/太师者
(3) 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太师名德久矣。
②岂受若等胁邪?
(4) 你认为文中的颜真卿符合链接材料中“大丈夫”的标准吗?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富贵不能淫》
2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至长安,遣司马懿率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①利器,守在险要。会蜀兵换防②,留者八万。参佐③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壮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④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
(选自《百战奇略》刘基,有删改)【注】①旌旗:旗帜,借指军士。②换防:军事术语,指某处驻防的部队(军队)移交防守任务。③参佐:部下,僚属。④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喻指引切盼之意。
(1) 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参佐咸以贼众强盛: ______
②宜权停下兵一月: ______
③一战大克: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
B.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
C.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
D.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旌旗利器,守在险要。
②去者皆悦,愿留一战。
(4) 选文采用正面描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诸葛亮,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南院(玮)知镇戎军①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②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③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侯④。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
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日;“蕃⑤军运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日;“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⑦,吾以此取之。”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镇戎军:镇戎,地名。军,宋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种。②引:数退。③縻:使……被束缚,拖累。④候:侦察。⑤蕃:同“番“,对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的废称。⑥少选:一会儿。⑦阑:衰退。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徒縻军 ______
②使人谓之日 ______
③比其复来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B.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C.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D.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②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4) 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曹玮和曹刿能够取得战争胜利的共同原因。此外,选文中的曹玮取胜的原因还有哪些?
【链接材料】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③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④,易置军吏。秦将白起⑤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⑥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有删改)
【注】①奢:赵括的父亲赵奢。②难:反驳。③死地:关系生死的地方。④约束:纪律和规定。⑤白起:秦国的名将。⑥出:带领。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以天下莫能当 ______
②括母问奢其故 ______
③佯败走 ______
④秦悉坑之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B.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C.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D.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
①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②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4) 简答:文中赵括“言兵事”与《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论战”有什么不同?
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东坡巾明苏郡守胡可泉缵宗①,与客登虎丘,见戴角巾者三人,往来自如。可泉召而问之,答曰生员②。 可泉曰:“ ”三人相顾,无以对。 可泉曰:“昔东坡被论坐③,囹圄中所戴首服,则常服不可也,公服不可也,乃制此巾以自别,后人遂名曰东坡巾。”是乃东坡之囚巾耳。今但慕其名而不究其义,适为可笑。
(节选自[清]褚人获《坚瓠丙集卷之四》,有删节)【注】①缵宗:胡可泉的字。②生员:明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③论坐:连坐论罪。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后人遂名曰东坡巾 ______
②无以对 ______
③今但慕其名而不究其义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B.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C.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D.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问其所冠者何冠,答曰东坡巾。
②若等既知为东坡巾,然东坡何为用此巾?
(4) 文段结尾“适为可笑”中所“笑”何事?作者写这事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充国字翁孙,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神爵元年春,时充国年七十余, 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①。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充国常以远斥候②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捕得生口③,言羌豪④相数责曰:“语汝亡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善为兵。今请欲一斗而死,可得邪!”
(节选自《汉书 赵充国传》,有删改)
【注】①方略:作战方案。②以远斥候:意思是把侦察兵派到远处。③生口:俘虏。④羌豪:羌族首领。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逆天背畔 ______
②虏数挑战 ______
③语汝亡反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B.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C.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D.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
②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
(4) “以勇武显闻”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对赵充国的评价,文中哪两件事能印证这种评价?请简要概括。
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
唐武德中,太宗①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②。江夏王李道宗③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 。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 ,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选自《百战奇略 不战》)【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刘武周:河间景城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据群雄之一。③李道宗:唐朝初年的宗室,唐朝初期重要将领。
(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彼或远来 ______
②顾谓道宗曰 ______
③粮运将竭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
B.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
C.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
D.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
②后果食尽夜遁。
(4) 本文与《曹刿论战》都写到“不可出击”的原因,结合选文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不可出击”的原因有什么异同?
链接材料: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26. 文言文阅读。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 。”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方勺《泊宅编》张孝基仁爱)【注释】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如礼:按规定礼节。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驯谨:顺从而谨慎。
(1) 请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①孝基 之 ______
②其子 于途 ______
③孝基 察之 ______
④ 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______
(2) 给文字划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B、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C、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D、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②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4) 请结合文本谈谈张孝基的性格特征。
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心志不遂,乃治清节,游西河,师事卜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居于魏,皆为将,唯干木守道不仕。 。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庐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 。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后卑已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1) 请根据提示,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方法 相关词句 词语 解释
课内迁移 面山而居 居于魏 ① ______
孰若孤 势不若德贵 ② ______
联系成语 学而优则仕 唯干木守道不仕 ③ ______
过人之处 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 ④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B.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C.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D.后卑已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魏文侯欲见,就造其门,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
②隐处穷巷,声驰千里。
(4) 魏文侯为什么要以行抚轼礼来“尊段干木”?由此可见魏文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答。
2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跨华封①绝顶,溪从其下折而西去…… 见一小路伏丛林中,乃匍匐就之。初犹有路影,未几下皆积叶,高尺许,蜘网翳之;上则棘莽蒙密,钧发悬股,百计难脱:比脱,则悬涧注溪,危石叠嵌而下。石皆累空间,登其上,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余计不得前, 。其石大如百间屋,侧立溪南,溪北复有崩崖壅水②。踞大石坐,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望前溪西去,一泻之势,险无逾此。久之,溯大溪,践乱石,山转处溪田层缀,从之,始得路。
(选自《徐霞客游记》)[注解]①华封:今漳州市华安县。②壅水:因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跨华封绝顶 ______ 我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______
②比脱: ______ 其两滕相比者(《核舟记》)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B.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C.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D.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觅下溪之路,久不得。
②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遂抵溪石上。
(4) 选文中徐霞客探游华安,柳宗元也曾到小石潭探幽,两者在游记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有何不同?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2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后①尝问仁杰②:“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 ”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荆州长史张柬之。 ”太后擢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神功元年冬,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④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唐纪》)【注】①太后:武则天。②仁杰:狄仁杰,唐代政治家。③耀(zhuó):提拔。④阿史那斛瑟罗:人名。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卒用为相: ______
②或谓仁杰曰: ______
③悉在公门矣: ______
④识者是之: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
B.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
C.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
D.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
②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4) 狄仁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内政”“外交”两方面简要分析。
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及为丞相掾②,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④,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 张养浩传》,有删改)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掾)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④〔朔望参者)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 ______
②毋负张公 ______
③民不堪命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B.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D.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②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4) 读完选文,你认为张养浩身上具有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
31. 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甲】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襄子闻胜而忧赵襄子①使人攻翟②胜左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左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______
②神弗福也: ______
③一朝而两城下: ______
④忧所以为昌也: ______
(2)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赵襄子使人/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
B.赵襄子使人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
C.赵襄子使人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
D.赵襄子使/人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②胜非其难者也,持之者其难者也。
(4)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国家要走向春天,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汲取什么样的历史经验?
参考答案
1.【答案】【小题1】①谈论,谈起;②竭尽;③军队;④准备。
【小题2】C
【小题3】①(别人)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
②假如凭借大义聘请并将重任委派给他,他还有什么说法推辞呢?
【小题4】一答:石先生是个俭朴潇洒、淡泊明志,广才明理的智者,值得敬请。二答:乌大夫是个励精图治,策道尽材的领导者,与仁勇的石先生心意想通。
【解析】1.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跟他谈道论理。语:谈论。
②句意:钱财粮草殆尽。殚:竭尽。
③句意为:敌军环视着边境。师:军队。
④句意为: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具:准备。
2.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正确划分为:其肯/为某/来邪。
故选:C。
3.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①句重点词语:与,一起;未尝,没有;免,拒绝。句意:(别人)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
②句重点词语:若,假如;以,凭借;请,聘请;强委重焉,将重任委派给他;说,说法;辞,推辞。句意:假如凭借大义聘请并将重任委派给他,他还有什么说法推辞呢?
4.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通过文中“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类,夏一葛,食朝夕,饭一孟,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的内容可知,从事认为石先生是个俭朴潇洒、淡泊明志,广才明理的智者,值得敬请。
通过文中“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的内容可知,从事认为乌大夫是个励精图治,策道尽材的领导者,与仁勇的石先生能够心意想通。
参考译文: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以此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特定语气要译出来,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2.【答案】【小题1】仔细
【小题2】确实
【小题3】坚决
【小题4】D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张昭久久地注视着孙权说。熟:仔细。
②句意为:确是因为太后临终之时。诚:确实。
③句意为:孙权多次派人慰问张昭并赔不是,张昭坚决不起床。固:坚决。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表示递进关系/表示转折关系;
B.不同,用/凭借;
C.不同,才/就是;
D.相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吴国的官员士人进宫则向我拜谒,出宫则向您致礼。孤人对您的敬重。据此断句为: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若,如果反,同“返”,返回。句意为: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向魏国表明心迹,我们的两位使者就回不来了,这不是要让天下人所取笑吗?
(5)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从“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能看出张昭博学多才;从“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能看出,张昭能力出众,深受倚重;从“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能看出,张昭正直坦率,敢于直谏;从“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能看出张昭眼光敏锐,洞察人心;从“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能看出张昭为人耿直的特点。
答案:
(1)①仔细;②确实;③坚决。
(2)D
(3)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
(4)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向魏国表明心迹,我们的两位使者就回不来了,这不是要让天下人所取笑吗?
(5)张昭博学多才,能力出众,为人正直,敢于犯颜直谏,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大臣形象。
参考译文: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自幼好学,擅长写隶书,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博览群书,和琅邪赵昱、东海王朗,都有名声,彼此很友善。二十岁被推举为孝廉,不去就任。和王朗共同议论旧君名讳的事情,同州里的才士陈琳等人都称赞他。
汉末天下大乱,徐州一带士民大多避难到扬州地区,张昭亦南渡长江。孙策创建东吴基业,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同他一道登堂拜见母亲,如同辈的密友,国家军政大事,全部托付给张昭。孙策临终前,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百官拥立孙权并辅佐他。
孙权在武昌,登钓台,喝酒大醉。孙权命人用水喷洒群臣说:“今天畅快痛饮,只有醉倒台中,可以停止。”张昭正色不说话,出去,坐在车里。孙权派人叫张昭回来。说道:“为了一起作乐而己,公为什么发怒呢?”张昭答道:“从前纣王积糟成丘,以酒为池,长夜痛饮,当时也以为很乐,并不认为是坏事呀。”孙权默默无言,脸色惭愧,就停止了酒会。
孙权因为公孙渊派人前来称藩,就派张弥、许晏前往辽东任命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劝谏说:“公孙渊背叛魏国,害怕受到征讨,才远道前来求援,这并非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向魏国表明心迹,我们的两位使者就回不来了,这不是要让天下人所取笑吗?”孙权与他反复争辩,但张昭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孙权实难忍受,按刀在手愤怒地说:“吴国的官员士人进宫则向我拜谒,出宫则向您致礼。孤人对您的敬重,也算到了顶,而您却屡次在大庭广众中反驳孤人,孤人真担心自己会做出失策的事。”张昭久久地注视着孙权说:“为臣虽说知道自己的话不会被采用,而每每竭尽愚忠,确是因为太后临终之时,将老臣叫到床前,遗诏顾命的话语总在我的耳边啊!“”说着涕泣交流。孙权把刀扔在地上,与张昭相对而泣。然而孙权最终还是派张弥、许晏去了辽东。
张昭忿恨自己的忠言未被采纳,就声称有病不再上朝。孙权对此很恼恨,用土堵塞住张昭家的大门,张昭又在里面用土把门封死。公孙渊果然杀害了张弥、许晏。孙权多次派人慰问张昭并赔不是,张昭坚决不起床,孙权因故路过张昭家喊他出来相见,张昭以病重相推辞。孙权放火烧他家的大门,想以此把他吓出来,而张昭反而又把内室的门窗关严。孙权让人熄灭了火,在门外站立很长一段时间,张昭的几个儿子一起把张昭搀扶起来,孙权用车把他带进宫中,自我作了深深的谴责。张昭不得已,自是又恢复朝见。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3.【答案】【小题1】坚定
【小题2】听说
【小题3】赠送
【小题4】C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但杨震的志向却愈发坚定。笃:坚定。
②句意:大将军邓骘听说他有才能就举荐他。闻:听说。
③句意:到了晚上王密揣着十斤金送给杨震。遗:赠送。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本句句意为: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根据句意断句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故人,老朋友;知,了解。句子翻译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个老朋友,为什么呢?
②句中重点词有:故,从前;举,推举;为,担任;谒见,拜见。句子翻译为: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长,拜见杨震。
(4)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题干要求概括的是“公廉”的两件事,即表现杨震清正廉洁的事。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知第一件是王密夜间送金,杨震拒绝;第二件是“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即拒绝老朋友提出的为其子孙们开办产业的建议。
答案:
(1)①坚定;②听说;③赠送
(2)C
(3)①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个老朋友,为什么呢?
②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长,拜见杨震。
(4)①杨震拒绝下属送金子;②拒绝老朋友提出的为子孙们开办产业的建议。
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少年时爱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平常居住湖城,几十年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认为杨震年岁已大,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大将军邓骘听说他有才能就举荐他,举他为茂才,接连升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当他去郡经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长,拜见杨震。到了晚上王密揣着十斤金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这个老朋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我给你送金子)。”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杨震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请托,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4.【答案】【小题1】缘故,原因,这样,本来,不同
【小题2】D
【小题3】略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这都是(作者)不清楚地理划分的缘故。故:缘故,原因;
②句意为:像太史公司马迁的《汉兴诸王侯》就是这样。是:这样;
③句意为:太史公司马迁的文字本来就像这样吗?固:本来;
④句意为:直接和续传没什么差别。异:不同。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北京到汴京,不过几个脚程,杨志为何急行数十天尚且未能到达,又迂回到山东郓城?故断为:北京之汴/不过数程/杨志奚急行数十日尚未至/又纡至山东郓城/何也。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皆,都,全。长,长处,突出。句意为:反而都草率写成,最初就没有一个显现出突出的地方。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善,擅长。必,一定。句意为:这些都是善于读书的人必定能够辨别出来的地方。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根据“然桃花山既为鲁达由代郡之汴京路,何以三山聚义时,反在青州”“此皆地理未明之故”可知,对地理划分(地理位置)不清楚导致人物行程不合理;由“今于鲁达、林冲详为铺叙,至卢俊义、关胜辈乃天罡著名者,反皆草率成章,初无一见长处。又于马麟、蒋敬等四五人层见叠出,初不能辨其眉目”可知,未按人物地位高低(人物名望)安排详略、展现人物特点;根据“至三打祝家庄后,文字益加卑鄙,直与续传无异”可知,后面文字表达越来越粗糙。
答案:
(1)①缘故,原因;②这样;③本来;④不同
(2)D
(3)①反而都草率写成,最初就没有一个显现出突出的地方。
②这些都是善于读书的人必定能够辨别出来的地方。
(4)对地理划分(地理位置)不清楚导致人物行程不合理;未按人物地位高低(人物名望)安排详略、展现人物特点;后面文字表达越来越粗糙。
参考译文:
《水浒传》的官员等级和地理划分虽然都源于宋代,然而桃花山既然位于鲁达从代郡到汴京的路途中,为何三山聚义时反而在青州?北京到汴京,不过几个脚程,杨志为何急行数十天尚且未能到达,又迂回到山东郓城?这都是(作者)不清楚地理划分的缘故。一百零八人原本难以展开叙述,然而也必然要显现出他们各自的特点,这才是写书的体裁,像太史公司马迁的《汉兴诸王侯》就是这样。如今对鲁达、林冲的故事详细叙述,到卢俊义、关胜这些天罡星闻名之人,反而都草率写成,最初就没有一个显现出突出的地方。又对于马麟、蒋敬等四五个人屡次出现,一开始都不能分辨他们的特征。太史公司马迁的文字本来就像这样吗?到三打祝家庄以后,文字更加粗浅庸俗,直接和续传没什么差别。这些都是善于读书的人必定能够辨别出来的地方。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答案】【小题1】B,压倒,胜赤,愉悦,快乐,说话,交谈
【小题2】A
【小题3】略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要按照表格中所提供的方法来分析。
①查字典法,通过查字典可知,“器”的四种意思,将其代入到原句中理解,原句的意思是“魏国公度量很大”,因此这里的“器”意思是“度量、胸怀”。
故选:B。
②推测字源法,推测“盖”的字源可知,小篆体的“盖”是一束草盖在房屋上,因此,“盖”是“遮盖”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压倒,胜过”。
③成语联想法,由成语“怡然自得”的意思“非常高兴、满足”,“怡”是“愉悦,快乐”的意思,所以可是推测“怡然有常”的“怡”也是“愉悦,快乐”的意思。
④课内迁移法,联系课内“如有所语”的意思“好像在说些什么”可知,“语”是“说”的意思;这里的“语”也是“说话、交谈”的意思。
(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句意来分析判断。本句的意思是“他担当着再大不过的责任,面临着不可预料的灾祸,处境非常危险,但是从来没有见他因此而担忧”,所以可断句为: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
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①重点词有:退,退朝;息,休息;言,说话;一,全;诚,真诚。句意为:退朝后,在家休息跟家人说话,全都是出于真心实意。
②重点词有:合,符合。句意为:(韩琦)言行表里如一,没有不相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阅读比较及理解分析能力。韩魏公的“进”和“退”是指在上朝时和退朝在家时,“表里皆合,无一不相应”,表现了韩琦的表里如一,待人真诚;范仲淹的“进”和“退”指在朝为官和被贬官在外,他“进亦忧,退亦忧”,心怀天下,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答案:
(1)①B ②压倒,胜过 ③愉悦,快乐 ④说话、交谈
(2)A
(3)退朝后,在家休息跟家人说话,全都是出于真心实意。
(4)韩魏公在朝廷和在家中表现如一,体现他处事待人的真诚品质;(范仲淹在朝廷为官或被贬官在外都心怀天下,体现他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参考译文:
魏国公度量很大,生性质朴宽厚,从来不做反差极大的事情。他的功劳超过天下所有的人,其地位在所有的大臣位居首位,但是从来没有见他(特别)高兴;他担当着再大不过的责任,面临着不可预料的灾祸,处境非常危险,但是从来没有见他因此而担忧。他悠闲愉快并且有规律,从来没有因为事物的改变而改变,一生讲话都不会虚伪掩饰。他做事、上朝的时候,就站在朝廷上跟其他官员交谈;退朝后,在家休息跟家人说话,全都是出于真心实意。有人跟随韩琦有几十年了,他记录韩琦的言行,一起反复研究,发现韩琦的言行表里如一,没有不相符合之处。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6.【答案】【小题1】国家安定
【小题2】对外
【小题3】给
【小题4】D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明晓国家安定的道理。治:国家安定。
②句意:对外接待宾客。出:对外。
③句意:屈原不给。与:给。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为: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王甚任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故“之”的后面应断开。“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是主谓句,“而”是连词,用在句首,其前面应断开。故断句为: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①重点字词有:疾,痛心;听之不聪,听觉不灵敏,这里指听不进忠言;蔽,蒙蔽;明,聪明才智。句意为: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
②重点字词有: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盖,大概;生,引起。句意为:屈原写《离骚》,大概都是由怨恨引起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本文“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可知,屈原因受到上官大夫的谗言而被皇帝疏远,由链接材料“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可知,贾生也是因受到其他人的谗言而被孝文帝疏远。故都因遭受谗言而被皇帝疏远。由本文“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链接材料“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可知,二人又都因内心郁闷、怨恨而写下文章。
答案:
(1)①国家安定;②对外;③给。
(2)D
(3)①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
②屈原写《离骚》,大概都是由怨恨引起的。
(4)都因遭受谗言而被皇帝疏远;同时,又都因内心郁闷、怨恨而写下文章。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明晓国家安定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强》。“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链接材料】
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于是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拔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7.【答案】【小题1】这样
【小题2】只是
【小题3】委屈自己
【小题4】A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数百年未有此人:几百年来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此:这样。
B.句意为:并不是酒肉之交。直:只是。
C.根据前文“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可知,袁炳很有气节,不喜欢俗务,“俯眉”意思是“俯首”,即折节,委屈自己。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心里总是想着在松柏下逍遥,吟诗读文,志趣高洁,不和庸俗的人往来。据此断句为:常念荫松柏/咏诗书/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粟,指俸禄。悉,全,都。句意为:俸禄所得,都分散给别人赡养父母。
②中重点词语有:撰,编撰。卒官,死在任上。句意为:他编撰《晋史》,非凡的功业没有完成,不幸死在任上,年纪二十八岁。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能看出,作者认为袁炳博览群书,有所取舍;从“文章俶傥清淡出一时”能看出,作者认为袁炳文章卓异不凡,文风清新恬淡。
答案:
(1)①这样;②只是;③委屈自已;
(2)A
(3)①俸禄所得,都分散给别人赡养父母。
②他编撰《晋史》,非凡的功业没有完成,不幸死在任上,年纪二十八岁。
(4)①读书:博览群书,有所取舍;②写作:文章卓异不凡,文风清新恬淡。
参考译文:暂无译文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答案】【小题1】屡次,多次
【小题2】起初,开始
【小题3】通晓
【小题4】D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多次立下战功。屡:屡次,多次。
②句意为:起初开始担任千夫长。初:起初,开始。
③句意为:秦标懂得写文章。通:通晓。
(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过了三年,邪教信徒(的动乱)被平定,秦标的充军年限也满了,于是他回到乡里。可据此断句为:越三年/教匪平/而军年亦满/遂回乡。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惟,只;累,拖累。句意为:我只有一个人,没有什么拖累,我愿意替你去充军。
②重点词:识,认识;久之,很久。句意为:我在淮阴都督府认识他,和他畅快地谈论了很久。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秦标的“奇”一是“秦慨然曰:‘吾惟一身,无所累,愿代子行’”,同情同僚,竟然代其去充军,表现了他的仗义。二是在充军之时,“秦充乡勇以协官兵,屡得功”,充当民兵协助官兵平乱,还多次立功,说明了他的勇武;三是“秦通文墨,有将略,能通诗古文词,画山水、花卉亦颇得生趣”,能武也能文,是一个多面手。
答案:
(1)①屡次,多次;②起初,开始;③通晓。
(2)D
(3)①我只有一个人,没有什么拖累,我愿意替你去充军。
②我在淮阴都督府认识他,和他畅快地谈论了很久。
(4)①仗义:同情同僚,竟然代其去充军;②勇武:充当民兵协助官兵平乱,还多次立功;③兼才:既有文才,也有武略,还会写诗文、画画;④奇相:作为武将,却像个书生。
参考译文:
有一个叫秦标的人,是盱眙人,年少时担任县中的官吏。嘉庆初年,同僚科某因为侵吞赈济款的事而被捕入狱,根据罪行应该充军,科某向秦标大声哭诉:“我上面有年迈的母亲,妻子还年轻,而且没有子嗣。如果我去充军,请你替我周济她们,我即使客死他乡,也会感激(你的恩德)。”秦标慷慨地说:“我只有一个人,没有什幺拖累,我愿意替你去充军。”于是秦标向长官报告,更改供词,自领罪责,就被发配遣送到秦中地区。恰逢邪教信徒在川、楚等地生事造反,动乱蔓延到陕西,乱军一路披荆斩棘,秦标充任民兵协助官兵平乱,多次立下战功,上司提拔秦标担任守备。过了三年,邪教信徒(的动乱)被平定,秦标的充军年限也满了,于是他回到乡里。起初开始担任千夫长,多次被提拔,官至海州钱家坎都司,不久又升任仪征参将。秦标懂得写文章,有带兵的谋略,能够写诗作词,画的山水、花卉也很有情趣。我在淮阴都督府认识他,和他畅快地谈论了很久。他看起来简直就是一位读书人,真是位奇特的人。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9.【答案】【小题1】集市
【小题2】几
【小题3】极
【小题4】D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热闹得像个集市。市:集市。
②句意为:常常看到几百只野鸭出没湖中。数:几。
③句意为:这种景致幽雅极了。绝:极。
(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玉莲亭临着湖岸,湖里种了许多青莲,以象征自居易的清白。可据此断句为: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折,转;北,向北;为,是。句意为:向右转再往北,是缆舟亭。
②重点词:寓,住;莫,没有;宜,适宜。句意为:住在西湖的人要想避开喧嚣烦杂,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
(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阅读文本可知,本文描写的西湖的美景,吸引了众人前不游玩,游人众多,就是侧面衬托了西湖之美;而后面所写到的“玉凫园”“僻处城阿,舟楫罕到”“此景幽绝”,这又与游人之盛的西湖形成了对比,从而表达了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答案:
(1)①集市;②几;③极。
(2)D
(3)①向右转再往北,是缆舟亭。
②住在西湖的人要想避开喧嚣烦杂,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
(4)①衬托西湖之美。②与少有人去的玉凫园形成对比,突出玉凫园的僻静(或表达作者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参考译文: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政事平静,诉讼事也不多,贫穷人犯了法,就叫他在西湖边种几棵树。富人有想出钱赎罪的,就令他在西湖开垦几亩葑田。他在任几年,湖里的葑田都开拓出来了,湖岸的树木也都长大成荫。白乐天常在玉莲亭,乘船载歌妓,欣赏山水,游玩风景。当地居民设置他的肖像而祀奉他。玉莲亭临着湖岸,湖里种了许多青莲,以象征自居易的清白。向右转再往北,是缆舟亭。楼船密密地排在一起,这里有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湖堤。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雇船到湖里去,热闹得像个集市。向东去是玉凫园,那里是湖的一角,偏僻地处于城的一角,游船很少来到这里。住在西湖的人要想避开喧嚣烦杂,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园子里有座楼,倚着楼窗向南望去,沙洲旁的湖水泛着亮光,常常看到几百只野鸭出没湖中。这种景致幽雅极了。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0.【答案】【小题1】如果
【小题2】一起,共同
【小题3】少
【小题4】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若:如果。
②句意为: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相与:一起,共同。
③句意为:所写诗歌被世人传颂得少。鲜:少。
(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韩愈、皇甫湜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可据此断句为:二公大惊/以所乘马邀其比肩而游/亲为束发。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岂,哪里;识,认识。句意为:是当代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的道理。
②重点词:是,这;乃,才;已,停止。句意为: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本内容。原文说到“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他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他天赋异禀,成名很早;原文说到“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他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回来后,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反映其创作态度一丝不苟;还有“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胜翰墨,时无能效者”。可据此概括作答。
答案:
(1)①如果;②一起,共同;③少。
(2)B
(3)①是当代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的道理。
②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4)①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②韩愈、皇甫湜惊叹于他的才华,有意结交(邀他同游并亲自为他束发);③出游时,他想到诗句立即记下放入袋中,到家会有很多;④他的诗崇尚奇异,高超惊人,无人能够仿效。
参考译文:
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当代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字写起来很快。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组词造句犹如描花绘草,诗思维奇谲、辞采奇丽,也有许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