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窦娥冤》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窦娥冤》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11: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窦娥冤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领会剧中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作品的内涵。 【重点难点】 窦娥的性格分析。 2、通过品味窦娥唱词的语言特点,欣赏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学习流程】 一、导语 通过介绍中国戏曲行当“生旦净丑”杂剧角色导入课程;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文小生、武小生)。 老生,中老年人物,因戴胡须,又称须生。 小生,青年人物,不挂胡须,分文小生、武小生。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 丑行,扮演喜剧角色,由于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武丑。 文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 二、知识链接 (一)元杂剧介绍 1.元 代 杂 剧 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旦(女角)、末(男角)、净(似京剧的花脸,可扮男,也可扮女)、杂(上述三类不包括的杂角)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 2.元杂剧介绍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3.角色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旦、末、净、杂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女角色称旦,分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小旦等。 男角色称末,分正末(男主角)、副末(又叫冲末,男配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刚烈、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有男有女。 杂:包括细酸(穷秀才)、孛( b 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4.剧本的构成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叫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武打和舞蹈。如“做哭科”“做笑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5.元杂剧的宫调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6.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 白 朴: 《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 郑光祖: 《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7.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梧桐雨》唐玄宗和杨玉环,《汉宫秋》王昭君的故事 《赵氏孤儿》春秋时代发生在晋国的一大悲剧。权臣屠岸贾与上卿赵盾不和,几次设计陷害赵盾,均未得逞,最后竟以欺君之罪,将赵盾满门300余口抄斩,连刚刚出生的婴儿都不放过。赵盾的门客程婴冒险救出孤儿,屠岸贾发觉后,下令搜杀天下半岁之内的婴儿,程婴与退隐山庄的老臣公孙杵臼共谋保孤良策,为救赵氏孤儿,也为天下婴儿免遭杀戮,程婴以亲生子代替,交给公孙杵臼藏匿,然后出头告发。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儿子均被害。程婴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将赵氏孤儿抚养长大,终于得报奇冤大恨。剧本指斥了昏君奸臣的凶残狠毒,对忧国忧民忠正清廉的赵盾寄予同情,歌颂了程婴公孙杵臼舍生忘死、慷慨赴义的牺牲精神。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把《赵氏孤儿》和《窦娥冤》并列,既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堪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相媲美,是我国最早介绍到西方的戏剧之一。 8.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二)关汉卿简介 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数量超过了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 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知背景 元代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多数文人同广大人民一样都受到了残酷的迫害。③因此,他们与人民的关系密切。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关汉卿,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不畏权贵,敢于斗争。《窦娥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著名悲剧。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2.解决疑难字词。
1.记字音 ①处决(chǔ)    ②鼓三通(tònɡ) ③纽(niǔ) ④刽子手(ɡuì) ⑤盗跖(zhí) ⑥湛湛(zhàn) ⑦苌弘(chánɡ) ⑧罪愆(qiān) ⑨埋怨(mán) ⑩瀽(jiǎn) 前合后偃(yǎn) 分角色朗读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念白,其余同学读窦娥唱词。熟悉一下第三折的情节。 窦娥 监斩官 刽子手 蔡婆婆 从同学的分角色朗读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戏剧紧张的冲突,在前面两折戏中,窦娥还是一个单纯的普通人家的小媳妇,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安分守己等传统的伦理道德,她完全信赖官府,希望官府能够秉公执法,将这一个简单的是非分明的案子公正地判决,可是,世道完全是黑白颠倒,她这样一个清白无辜,从来没有害人之心的善良女子,却被判有罪要被押上法场餐刀饮血,所以在这一折里,她的愤怒反抗,全都爆发了。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小人物遭受不公正时反抗的力量,她内心的悲愤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天地为之变色,也正是她这种永不屈服的刚毅性格,最后化身鬼魂,到做了大官的父亲窦天章那里告状,终于沉冤得雪,尘埃落定。 四、交流讨论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3.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7、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明确:1.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3.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五、合作探究 窦娥形象大家谈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富于抗争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美丽、勤劳孝顺,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活于昏聩腐败的封建吏治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其壮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 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②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③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素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昭雪,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治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也是作者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坚强刚烈,具有封建贞节观念,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腐败的封建社会,注定了悲剧结局。 蔡婆婆:善良、胆小、糊涂、懦弱、逆来顺受(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张驴儿 :无赖、狠毒、品行恶劣(象征横行乡里的恶势力) 桃杌:贪财凶暴、草菅人命(象征司法不公、政治腐败)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文中主要矛盾是什么矛盾? 人 ------- 社会 无赖张驴儿和昏官桃杌所代表的社会黑暗势力无情的毁灭了窦娥(劳动人民)。 学有所思 《窦娥冤》是经典悲剧你认为其冤在何处 悲在何处?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窦娥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 【拓展思考】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总结: 窦娥感情发展:(由屈生) 冤- 悲- 恨 窦娥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 主题: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六、课后作业 单元检测p183:1—10题; 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