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9 10:0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全球航路的开辟》是部编版教材纲要下的第六课,同旧教材相比,新特点明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到: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强调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主题。历史主题教育是当今历史学科的重要实践方向,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同时增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主要内容为全球航路的开辟以及影响。作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全球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古代、中古时期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联系,从文明的“孤岛”走向整体联系,初步形成了全球交通网络,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一步。15、16 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更新的时代。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动植物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推动世界各地人口迁移、物种交流,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同时也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引发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本单元包括2课,第6课为全球航路的开辟,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为本课教学重难点;第二子目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过程,主要介绍四位航海家的航海成就;第三子目为其他航路的开辟,介绍了紧随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的英国、法国、荷兰、俄国开辟的其他航路。第6课主要从动因层面呈现中古时期向近代的过渡,对于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涉及较少。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则从更宽广的层面介绍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等。第6、7课共同构建了全球航路开辟这一完整的历史主题,展现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本册书前两个专题的学习,已对世界上古史与中古史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于历史发展规律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同时经过初中阶段九年级上册书第15课《探寻新航路》的学习,逐步掌握了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内容以及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但初中阶段主要介绍了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西班牙、葡萄牙支持下,由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开辟的4条主要航路,学生对于其他航路的开辟即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路的开辟不甚了解。此外,学生在此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历史知识网络和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对中西联系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历史知识往往停留在机械的背诵记忆,缺少历史主题思维的系统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加深历史主题思维的渗透,通过展示各种相关资料、图片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体会。高中培养阶段,学生的知识网络和思维能力较初中都有很大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知识的分级。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全球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认识全球航路的开辟是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一个重要坐标。能通过史料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分析其内在逻辑(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归纳总结课本内容,通过图片和史料总结,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其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课本内容,结合时间轴了解其他航路的开辟,强化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主题(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通过本课内容联系到人类航天的意义,增强对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认同,认识到中国顺应历史趋势,发展航天事业,增强其历史使命感。(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板书(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驶向海洋——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何以连成——新开路开辟的过程百舸争流——其他航路的开辟史海探究——对于新航路的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朗读约翰·多恩的诗导入新课:No man is an island,没有人是一座孤岛,entire of itself.在大海里独踞。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每个人都是一块泥土,a part of the main.连接成整个陆地。说明文明的孤岛终会连成大陆,引出本课标题。 阅读诗歌,感受文字的美感,体会其背后的主旨。 在诗歌的韵律美感中让学生初步感受课程标题“孤岛何以连成大陆”,了解本课的学习主题。
一、驶向海洋——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一)新航路开辟的条件用两张波特兰航海图的变化,比较说明西欧在15世纪左右对于海洋的探索已经初具规模,积累了丰富航海经验,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解读波特兰海图上的信息,识得图标上的尾舵、船帆、指南针等图示信息,说明西欧人已经逐渐掌握了远航的客观条件。用西欧地图引出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国家,讲述他们王室对于航海的支持。(二)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承接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王室对于航海事业的支持,延伸其内在原因,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不仅仅只是“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更是精神上的“十字军东征”。用教材史料《马可·波罗行记》介绍西欧人曾经向东方的探索,讲述西欧人对于资源和黄金的渴望。问题设计:西欧人是如此的向往东方,那他们又是如何去往东方的呢?用旧航路的地图解读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回答曾经去往东方的路线问题。问题设计:欧洲人为什么对黄金有这么深的执念呢?通过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说明黄金的重要性。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推导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黄金重要 商品贸易的发展 西欧封建庄园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本原因)用表格小结第一子目内容。 比较两张航海图的不同(第二张较第一张的先进之处)。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同时回忆《纲要上》四大发明有关内容。回忆所学,分析材料。思考第5课内容,厘清知识内在逻辑链条。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明确新航路能够开辟的历史因素。设置问题链,层层深入,通过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带领学生探究新航路开辟的深层动因。
二、何以连成——新航路的开辟 根据第二子目“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的主要内容设计表格,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梳理第二节主要内容。通过地图深化伊比利亚半岛重要地理区位条件,介绍四位航海家相关背景。通过历史地图展示思维航海家的主要航海路线,强化历史知识。小组合作归纳总结新航路开辟的的特点,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在地图上展示新航路开辟的特点。(一个中心、两个方向、四位航海家等) 根据课本内容完成表格。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小组合作,归纳总结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并交流分享。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通过地图强化学生时空观念和归纳总结、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三、百舸争流——其他航路的开辟 通过时间轴讲述英国、法国、荷兰、俄国等国陆续开辟的其他航路。展示其他航路开辟的地图。 知道,了解拓展内容。 拓展对于全球航路开辟的认知,完善知识体系。
四、史海探究——对于新航路的思考 1. 通过史料呈现简单的唯物史观问题,探究全球航路开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揭示全球航路开辟背后的历史规律。2. 课堂小测试,检测今日所学。 回顾内容所学,分析历史原因。回顾知识。 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总结回顾知识。
课堂小结 1. 板书课堂内容,总结课堂基本框架。2. 从航海到航天,让学生思考:根据今日所学思考人类航天的动机和条件。为第七课的内容的导入做铺垫。 归纳、总结。 掌握基本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下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科能力的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利用时间轴和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此外,本课的逻辑链条清晰,同以往教学设计相比较为新颖,材料和呈现方式都能够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本课教学设计把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把课下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热爱,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科教学设计重视同其他学科的联系,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与现实实际相联系,把航海和航天相联结,以历史思维探究现实问题。 不过,受学习内容和时间的限制,师生互动较少,并没能让学生完全展示自己。之后应该着重探索如何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课程内容更深入浅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