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9 10:3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一)课程标准【2017 课标】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二)学情分析1、内容衔接上,本课不少内容在初中人教版《世界历史》第一、二册已出现,如“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等。初中课本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则重在理论的阐述,比较抽象,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晦涩,学生不易掌握。但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初中学生比,他们思维更活跃,自学能力更强,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有很大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2、学习方法上,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获取有效信息,描述或是阐述事物的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因而授课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分层次设计教学问题,层层递进探究,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培养落实在教学的细微之处,使学生在自主展示中建立信心,在合作探究中激发新思想。3.在思想意识上,学生局限于教材内容,不容易打破思维定势,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怎样才能让学生跳出教材,拓展思维,多角度分析、看待历史。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本课主要包括早期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组织、巴黎公社等基本内容。通过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分析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创设情景、史料解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见仁见智等方法,让学生突破教材思维,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历史,感悟历史,启迪未来,学以致用。全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及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及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教学资源
时间轴、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屏、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授法、合作讨论法、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设计思路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通过对时代状况的分析理清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本部分又分为时代经济背景、工人阶级的办法、有识之士的办法去逐步推进,让学生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2、第二部分通过学生梳理时间轴的方法,理清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发展的过程,重点通过分析与对比《乌托邦》与《共产党宣言》节选史料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走向科学的意义。3、第三部分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工人运动中来又推动工人运动新的发展,重点放在验证马克思主义正确性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巴黎公社上,以此体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并在此部分对比工人运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4、通过活动探究,分析史料,思考“马克思在中国传播的特点与影响”,联系习近平讲话,落实家国情怀,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古今联系。
板书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时代之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时代结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代发展”: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课程 以毛主席的话引入本课 感受马克思的影响力 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联系性以及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一、“时代之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提出问题,并展示史料合作解决问题:1、19世纪初,是一个怎样的世界?2、寻求解决的办法---工人阶级3、寻求解决的办法—有识之士(空想三人及马克思、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指出根本原因 根据老师的引导,逐渐深入的思考问题;独立思考结合小组讨论,分析史料,总结结论; 在教学中锻炼学生层层递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在层层递进中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体会;
二、“时代结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引导学生依据教材,迅速梳理出马克思主义诞生、发展的时间轴;1、诞生的过程与标志2、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通过对比阅读《乌托邦》与《共产党宣言》,比较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3、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 1、阅读教材,迅速提炼出重要时间节点与事件;2、分析史料,小组讨论观点,呈现给班级。 通过对时间轴的梳理,落实历史时空素养,加强学生时空观念;了解理论诞生于实践经验,又要在经验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深刻领悟从空想到科学的内涵,也锻炼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历史联系性思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体现与意义,理解为什么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时代发展”: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引导学生在时间线上画出“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的时间定位2、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公社爆发的背景,指出其爆发的偶然性与自发性;3、依据书本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本质,理解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进而理解巴黎公社的意义,对比19世纪早期以来的工人运动,巴黎公社从改良走向了革命4、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阅读教材,迅速找出核心事件阅读、分析、讨论史料,分析巴黎公社的背景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内涵思考、对比巴黎公社与三大工人运动的区别总结并理解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明确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相辅相成关系;分析巴黎公社政权建设的方式及意义,体会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经验与启示,以此判断巴黎公社的性质;通过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分析,体会巴黎公社给工人运动的教训;在对比工人运动的发展的过程中,再次深刻体会科学理论对工人运动指导的重大意义,也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的联系、对比思维;通过对巴黎公社根本原因的提炼,落实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的唯物史观。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课堂探究题目: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特点与影响;2、引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学生阅读题目、思考,小组讨论2、感受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通过做题与导语收尾呼应;在师生探究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内涵包括实践——理论——实践、空想——科学——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落实在时代背景下观察,很好地体现了唯物史观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上利用视频、史料、讨论、引导、对比、古今联系等多种教学方法,适用于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与培养。教师在课程中起到引导、解决困难的作用,重要与难度适宜的结论由学生得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起到锻炼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作用。本课亮点还在于:①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以及理论诞生后对巴黎公社的影响,将19世纪早期到19世纪后半期工人运动的三阶段特征(自发到自觉;改良到暴力;争取经济待遇到争取政治权力)分析了出来;②在落实课标“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上,新颖地设计出《乌托邦》与《共产党宣言》摘要的对比分析,在对比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本课立足于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但是课前几分钟了解到借班上课的班级第10课内容刚进入,在知识联系上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本课内容偏向理论化,又是老生常谈的篇目,要在教学上出彩出新意稍显困难;本课内容较多,部编版教材将人民版教材两课的内容设计为一课,因此,课程时间安排稍显紧凑。由于时间紧凑,缺乏课赛经验与指导,在下课铃声响起后没有灵活结尾课程便下课,使课程完整性没有完美呈现。应该放出总结性的时间轴,以布置作业的方式完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联系过程,在30秒内迅速而完整的完成本课课程。
运动
空想
理论
科学
运动
实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