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历史学科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一种通过不同学科协调合作,将其他学科融合于历史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美术学知识,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探究绘画作品背后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图片信息,绘画作品作为图像史料的一种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绘画史料,从不同视角探究绘画作品反映出的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从宏观层面,中古时期对古典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前提,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又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即,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从中观层面,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上承新航路开辟,下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微观层面,本课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四个部分,子目之间层层递进,形成一条思想解放的链条。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经过初中及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对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一时期的知识已有初步认知。另一方面,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比较丰富,学生对历史学科跨学科主题教学易于接受。但高一学生对史料的辨别分析的能力尚有欠缺;受选科走班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本学期计划不选历史,学历史的积极性降低。因此本课采用历史与美术学科跨学科教学的方式,通过绘画作品,在欣赏美的同时分析图片史料背后的历史,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赏析欧洲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等基本史实。认识到这一时期欧洲思想解放就是人从封建神学的禁锢中挣脱的过程,进而探究思想解放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绘制时间轴梳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素养目标:时空观念)运用大量绘画图片史料并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启蒙运动的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解读绘画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因素,理解艺术作品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了解中国绘画艺术史的悠久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基本史实。教学难点理欧洲绘画艺术的变迁是思想解放的反映,明确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深远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绘画史料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绘画类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是时代的凝结。通过简要介绍西方绘画史,学生掌握基本美术概念,引入新课。 认识到绘画类史料的价值,知道西方绘画史的发展阶段。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想准备。
一、文艺复兴——赏析“圣母”主题画,发现真情实感的人 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特征,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其中的代表。接着对比同一题材的中世纪绘画作品,思考两幅画风格迥异的时代原因,引出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意大利具备了经济根源、文化和人才等要素,使得人的意识不断觉醒。时代的影响会反映在绘画作品中。在《西斯廷圣母》作品中,通过美术学科知识,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内在关系,赏析人物神态,展现出人的美,反映出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人文主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知识,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给出一段材料解读文艺复兴的影响,即,解放思想打破了神对人的禁锢,发现了真情实感的人。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跟随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时代因素、人物的内在关系,着重赏析人物神态和动作,回答相应问题。 结合材料,联系教材和所学知识,提取绘画作品图片的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宗教改革——解读“辩论”场景画,发现信仰自由的人 绘画作品除了表达思想,还可以记录或还原历史场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马丁·路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辩论的场景》绘画作品,设置问题,学生尝试识别其中主要的人物并还原场景中传达的故事,当堂表演课本剧。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推测,双方最大的对立面是“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得出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否定教皇和教会权威。通过马丁·路德的一段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的主张并分析其意义。宗教改革解放思想,把人从信仰禁锢中解放出来,发现信仰自由的人。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解读史料提取出关键信息,比较准确的编写对话,明确王权、资产阶级、教权三方的诉求,表演课本剧。带问题阅读史料,归纳出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通过课本剧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迁移能力。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分析“风景画”发展史,发现科学认知的人 每个时期的绘画有独特的风格,风景是画面中不可或缺的点缀。通过观察不同时期,风景在画面中的比重可知,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时期,风景在绘画作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渐从平面化走向重视透视,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学思维的比重上升,意味着人的思想进一步解放,重视自然科学。根据教材,概括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成就,总结出近代科学兴起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使人们更加关注科学和真理。 分析绘画史料中“风景画”的变化并回答问题。了解出近代科学的兴起的基本史实和影响。 从图像史料中找到历史规律,培养史料实证思维。掌握近代科学兴起的基本史实。
四、启蒙运动——辨析“古典主义”绘画理论,发现理性尊严的人 理论也是绘画艺术的重要部分。回顾导入的欧洲绘画史,17-18世纪法国盛行的洛可可绘画描绘上流社会的奢靡腐朽的生活。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格,了解新古典主义概念。新古典主义绘画概念中“理性”主题突出,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18世纪新古典主义诞生原因,推出启蒙运动背景。新古典主义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画派需要解读具有代表性的启蒙家思想。理解启蒙思想后再赏析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绘画作品,感受画面中对于“理性”的表达。右侧补充《自由引导人民》,可知,启蒙运动使人感受到理性的尊严,构建了资本主义的宏伟蓝图,得出:思想的解放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跟随教师思路,对比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了解新古典主义概念。品读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在画面中的表达,掌握启蒙运的基本史实。小组合作讨论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性主张,进一步理解理性主义精神内核。 掌握启蒙运动的基本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
课堂总结 学生梳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时期的时间轴,理解欧洲绘画作品反映出14-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的精神。 理清思想解放运动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课堂小结 中国的绘画历史时极为悠久的,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刻在灵魂里的,并且形成了绘画理论研究。南朝谢赫《古画品录》说:涂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我们今天一起沉浸在美的享受中,通过感悟欧洲绘画作品中思想解放的精神,解读出背后的历史价值。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一步步找回自我,找寻价值,找到理性和未来。 学生整理思路和笔记,与中国绘画史相联系,树立文化自信。 总结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