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方略 人教版】2014年春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课件(基础初探+要点归纳+达标测试):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全程方略 人教版】2014年春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课件(基础初探+要点归纳+达标测试):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21 19:5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
(1)鸦片战争以后,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与剪辫、婚丧仪式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衣、食、住、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在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础上,探究思考:
(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有何主要表现?
(3)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巨大差异能够得出什么历史经验?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政府的政策影响。
2.变化表现:
(1)衣着。
①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_______。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有_____、粗布大衫、旗
袍、学生装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等。中山装西服(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
面包房、咖啡店,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3)住宅。
①_____________引人注目。
②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
①戊戌变法时,_______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
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有了_________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吃西餐西方建筑样式维新派反清革命【易错辨析】西方文化传入≠完全西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但是变化多局限于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_________、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
主流。
(1)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家具较少。
(2)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____计划供应。
(3)人们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_______。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_________,政府还倡导
“___________”。勤俭节约票证小康多样化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3)住。
①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②农民纷纷兴建新房。
③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_________”。
(4)社会习俗。
①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②人们更多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外出旅游等。
③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安居工程休闲娱乐【思维点悟】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一、判断正误
1.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长袍马褂被束之高阁。 ( )
提示: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是生活习俗的变化之一,仅体现经济的发展。 ( )
提示: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体现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且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反清革命的重要表现。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 )
提示:新中国的成立,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物资缺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人们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比较低。××4.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 )
提示: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属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反映了时代潮流的演化,是时代潮流的“风向标”。重大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二、问题思考
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3)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4)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2.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提示:(1)从穿着的角度:西式服装适体、潇洒。
(2)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3)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盛行,受西化思
潮的推动。3.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
提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主题一 从服饰看社会变迁?
【探究讨论】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请分析:
1.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中国服装有什么变化。
提示:鸦片战争后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材料二中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流行“布拉基”和列宁装?
提示:(1)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敌视政策,新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帮助,所以社会生活方面也学习苏联。3.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的现象?
提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出大量各式各样的服装。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的服装市场迅速壮大。
(3)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需要各种款式的服装。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服装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西方文化的传播;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要点归纳】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2.新中国成立以来:
(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的延续。
(2)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和平等地位。
(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4)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主题二 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探究讨论】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材料二 (江浙一带)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1888年4月1日《申报》
——《论妇女作工宜设善章》材料三 在新中国,结束了缠足的习俗,妇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伴侣,可以当教师、护士、卡车司机以及可以从事各种劳动的工人,可以做农民,也可以造机关枪和碉堡。在极度危急的情况下,妇女可以作为战士在前线战斗。许多妇女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表彰。一些妇女成为党的干部。
——[美]迈克·亚当斯等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请分析:
1.依据材料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提示:表现: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
原因: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到中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2.材料二表明近代中国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提示: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城作女工。
原因:随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历史影响。
提示:变化:结束缠足;自主婚姻;从事各种工作;担任领导职务。影响:冲击陈旧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壮大建设社会主义力量;有利于家庭生活、社会秩序的稳定。【要点归纳】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1.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4)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5)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3.从哪些角度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力量的影响,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由与世界潮流脱离,到今天逐渐与世界潮流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1.(2013·福建学业水平测试)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
【解析】选A。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加深,西方服饰传入中国。2.(2013·辽宁学业水平测试)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题干材料表明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女子的权利和地位与封建社会相比,有了很大提高,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3.(2013·四川学业水平测试)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婚姻自主是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这种变化开始于(  )
A.清道光年间 B.清末民初
C.20世纪30年代 D.新中国成立后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西式婚礼在中国的通商口岸等一些城市中出现,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到冲击,有些青年男女开始主张婚姻自主。4.(2013·山东学业水平测试)生活细节可以反映时代的特征。下图中能体现中国计划经济特征的是 (  )
【解析】选A。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故A符合题意。优惠券、股票、银行卡属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产物,均与题意不符。5.(2013·洛阳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 (  )
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
B.国家贫穷落后
C.“左”倾思想盛行
D.当时的世界时尚
【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和服装式样,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6.(2013·辽宁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老百姓着装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计划经济的形成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思想观念的解放【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解放,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思想观念逐步得到改善和解放,这从人们的日常服装就能表现出来。计划经济体制并非是这种变化的原因,故B不正确。7.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年间《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使用国货”的原因。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民众消费重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90年代,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设备支出比重增加;进入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也已大大下降,而住房、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有何变化?试分析原因。【解析】第(1)题首先理解材料信息含义,材料一认为应崇尚节俭;材料二反映了人们追逐奢靡生活。据此回答第一问。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旧的等级制度受到冲击,因此出现了材料二的现象。第(2)题“崇尚洋货”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有关。结合鸦片战争后西方对中国冲击回答“崇尚洋货”的原因。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发展,政府和一些实业家“倡导使用国货”。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答案:(1)观念:材料一:提倡等级、崇尚节俭。材料二:逾越等级、追求奢侈生活。现象:封建制度的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风气的形成。
(2)崇尚洋货:西方列强入侵,洋货大量涌入;西方工业产品具有优势;工业文明冲击。倡导使用国货: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潮;民族工业发展;民国政府倡导;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变化: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
原因: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必需品日益丰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