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 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 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 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
B. 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C. 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
D. 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 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 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4.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同志
刘白羽
天是晴了。漳河暴涨的洪水,却并未因此落下去。波浪在阳光下一闪,便哗的一声抛掷过去了。特别是在山谷里,洪水发出吓人的“轰隆——轰隆——”的声响。半夜,我的隔壁,有着关于这水吼的对话。起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哪里有什么蛟,这是迷信!”这响亮的喉咙也没说出涨水的来由。
我却信任了那浓鼻音的人,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因为我确定他一定是这河岸上的老住户,他的经验一定可靠。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到隔壁去,进去叫醒炕上的人,却只一个。他是那样愕然,他的眼光是那样警惕……忽然,他用明朗而干燥的声音无意地扫了我一下:
“你来干什么?”
“我想找那个老大爷,问一问今天水可落得下去,可过得河。”
他一口回绝我:“白想!”然后挥挥手,露出他心意的烦躁。
他很轻蔑地唾了口沫水,伸手去搔脚,我才发觉那只脚由厚厚白布包扎起来。我看他已经感觉到我的注意。他有点惶惑,暧昧地点了点头,又赶紧机警地扯开去:
“枪……这半天不响了。……”
突然门外一阵气喘声,谁破门而入。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他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
后有追兵,前有万恶洪水,这怎么办?经过一阵急促摆布,老人示意只有我能帮助他搀扶他那病脚的儿子。对老人家这种信任,我真是衷心感谢,便伸手去搀扶那青年人。他却怀疑似的退缩一下说:“你不要跟着我们白跑路吧。”我真想捶他一拳,但我正需要这农民来掩护我自己,只好耐心扶他走。我觉得这年轻农民真是讨厌,他总要摆脱我似的,仿佛他知道现在我需要他们掩护。他是故意和我作难了,这是一个农民和一个抗日军人的关系吗?我心里渐渐地也怀疑起来,我想他也许是对我不利的坏分子吧。这警觉的触角的确触痛了我。这样,我几次去触摸我那光滑滑的手枪柄,准备他万一危害我,我就使用枪膛里的第一颗子弹。不过当远处沉闷的雷一样的炮声响一下,我从那青年的眼珠里看出一种异常的表情——他仇恨,震怒,而不是普通农民的惶惧。我又觉得这是很熟悉的一种眼色。这时我们三个随着犬牙般嵯峨的白垩岩降下一条深谷,到一个路口,往里去是深深的灌木林,前面是漳河浮满白泡沫的河面。我们三个歇息在一块石头上。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一面叹息地摸着那老而闪着泪水婆娑的小眼说:“这样三天两头躲来躲去。你的脚几时好呢?”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青年人。谁知道这护士一样的殷勤反而引起这伤者的暴怒,冷冷地把药合在两手心上,警惕地看了我一眼。
我摘下帽子,揩了把汗,预备离开他们。我问:“你们知道×支队往哪个方向去了?”
那老人答复我:“五天前渡河的。”
一阵风搜索似的掀着我的头发,突然,我藏在帽檐里的一只布片哗的一旋,落在青年人那只好脚的跟前。
我急忙伸出一只手去捡,一只手去抓枪。一仰头,仿佛望见山崖上垂着的一朵野花,他从早晨时时刻刻对我很凶狠的样子,倏地,给那甜蜜蜜的微笑遮住了。他和蔼地用那只大手抓着我:“你是同志……”我们两人互相看着,笑了出来。
老人说:“好!你们都是一家人……”
原来我赶不上大队伍,换了便衣躲避到这荒村里来,最怕有坏分子去报告,因为背后敌军正在追踪我们,便将臂章摘下来藏起了。
“我也是×支队的。”那响亮的声音如同吹响的银笛。
“你?……”我一下蹦起来。
“是啊!你不信!我是七连的通信兵。夏店火线上挂了花,那天,大队伍过河,把我托给这个老大爷!”
我一扭身,激动得眼窝酸了一下,把脖颈伸到老人面前:“他不是你的儿子?”
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
“哈——我来!”那个同志自己弯过身来解着白布带。忽然,我想为他做点什么。他却咬着牙忍耐疼痛,好笑似的说:“我先前对你这陌生人总有点怀疑,我怕你跟来……万一你发现我,你会怀疑的,是吧,那我和这老大爷……”
“我也是这样推测你。”我在伸手替他往布上敷药。
一阵芳香的气息从泥土里吹过来,一簇簇星似的黄花在那儿绽嘴微笑。他舒适地倒在老人的怀里。
一九四一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被阻隔在一个山村里,前有洪水,后有追兵,为了摆脱困境,“我”和老大爷以及他受伤的“儿子”一起转移。
B.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所以第二天天刚亮,“我”跑去叫醒他的时候,他对“我”警惕起来,态度冷淡,很不友好。
C.老人家对“我”充满信任,但是青年人警惕“我”,而“我”对青年人也颇为怀疑,误会解开之前“我”和青年人始终处于矛盾冲突中。
D.“我”和青年人一下子由彼此怀疑变为彼此信任,是因为一阵风吹落了“我”藏在帽檐里的臂章,他确认了“我”的身份,之后便用“同志”称呼“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既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又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B.小说以“我”和青年人对待彼此的态度为主线展开故事,开始时未介绍双方的身份,以制造悬念,紧扣读者的心弦。
C.小说中“我”把臂章摘下来藏起这一情节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使臂章被风从帽檐里吹落显得自然、合理。
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了温馨和悦的气氛,暗示了军民之间、战友之间的深情。
8.作品中的老人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突出,请简要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
9.本文标题是“同志”,但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三人行”更贴切,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巨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古代爵名,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低一等。韩信、周勃等人都曾被封这一爵位。
B. 公,对人的敬称。秦末刘邦起兵于沛,大家称他为沛公。
C. 高帝,为“高皇帝”简称,是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谥号是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
D. 崩,是古代对帝王和王后的去世的称呼;卒,原本是对大夫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 张良足智多谋。他仔细分析敌方情况,献计刘邦,并亲身利诱秦军将领,趁秦军防备懈怠之时一举拿下咸阳。
C. 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晓关下的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D. 张良淡泊名利。在高帝封赏有功之臣,想把齐地的三万户封赏给张良时,他婉言谢绝了重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14. 当高帝给张良三万户封赏时,张良为什么婉言谢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咏怀【注】
白居易
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
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
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
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
【注】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写诗人几乎整日坐松下,“尽日”表明诗人不理政事,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B. 第三句中的“行立”“坐卧”分别照应第二句中的“池畔行”和第一句中的“松下坐”。
C. 第四句以寥寥数字表现了诗人淡薄无欲、安贫乐道的形象特点。
D. 诗人以“流年过”“白发生”写不知不觉中光阴如水般流逝,自己已华发暮年。
16.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将进酒》中表达诗人胸怀大志、乐观自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中期以后,不少新生代汉学家都将译介和研究重心放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继续从事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和研究的学者 。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在德国进入了成熟期。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代表非汉学家德博莫属。他对遥远东方的着迷肇始于与汉学的亲密接触。在其汉学研究生涯中,德博一直对中国诗歌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对“诗仙”李白更是_______。从诗作数量来看,李白是他译介得最多的诗人;他出版的《李太白诗歌选集》,分乐府诗、古风、古体诗和近体诗、序这四部分,呈现了李白诗歌译作共56首;此外,在长达16页的导言中,还对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由于德博同时亦倾心于德国文学,倾心于“自在”的诗歌创作以及语言之美,因而通过其译作常常能看出这位汉学家______驾驭德语进行诗歌创作的功底。也正因如此,德博的译文既能准确达意,又兼顾了中国唐诗的语言和形式特色,可谓在翻译技巧上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屈一指 另眼相待 轻车熟路 独出机杼
B. 屈指可数 青睐有加 游刃有余 独树一帜
C. 屈指可数 另眼相待 轻车熟路 独树一帜
D. 首屈一指 青睐有加 游刃有余 独出机杼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在德国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B. 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在德国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C. 尽管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在德国进入了成熟期。
D. 既然如此,就译介和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而言,在德国李白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诗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B. 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
C.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D. 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21—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蔬菜营养丰富、热量少,① ,如生吃、蒸着吃、炒着吃、烤着吃……竟哪种吃法更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② ,吃烹饪过的蔬菜健康益处可能更多一些。可见,③ ,会影响蔬菜营养物质的含量。
2007年《农业食品化学》上的一项研究比较了选择不同烹饪方式对胡萝卜、西葫芦和西兰花中抗氧化剂的影响。结果发现,蒸和煮的烹饪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蔬菜中的化合物。无论生熟,只要多吃蔬菜,就可有助于降低人类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改善健康状况。生蔬菜和熟蔬菜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所以搭配食用更合理。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 请对上文第二段话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答案
1. A 2. B 3. D
4. 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历时十二个月,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余里行军,纵横十一省,开启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壮举(“伟大行军”“伟大奇迹”亦可)。
5. ①首先以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的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分析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②然后分析长征精神的世界影响,并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③最后指出在当今时代只有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的长征中取得更辉煌的业绩。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都”范围扩大,“最高的评价”不合文意。原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人对长征的正面解读。
C.强加因果,我们要铭记长征不是因为长征牺牲了无数的红军官兵。
D.“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B.“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错误。被称作“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的是长征而不是长征精神。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D项侧重概括的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本题以下定义的形式进行考查,实际是要求考生理解长征的含义,概括长征的特点。从“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可筛选出重要信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并非介绍长征的本质特征。
从“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中可筛选出重要信息“十二月”“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
“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是强调关键词“红军”。
从“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中可筛选出关键词“新局面就开始”。
最后将以上六个关键词用判断句的形式加以整理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中第一段是以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 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第二段介绍长征及其意义: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从而引出“长征精神”。第三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分析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指出“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第四段分析长征精神的世界影响,“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第五、六、七段是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第八、九段联系当今现实,指出只有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6.B 7.C
8.①经验丰富。他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②机警果断。他留心鬼子的动向,一有消息就带着伤员迅速转移。③爱兵如子。他操心伤员的安全,心疼伤员的伤情,他对伤员的关心爱护使“我”误认为他们是亲父子。 9.示例一:“同志”更贴切。①人物形象上,“同志”体现了两名战士相互扶助,共同抗日的形象;②结构上,“同志”照应文中“我”和青年人的身份,点出人物间的关系;③主旨上,“同志”可以突出作品主题,表达和歌颂同志之间的革命情意。
示例二:“三人行”更贴切。①作品的情节围绕“三人行”展开。作品写的是一位老人和两名战士三人一同转移的故事。②作品的主题通过“三人行”表现。军民之间和同志之间的鱼水情深、革命友谊在三人转移的过程中表现了出来。③作品的人物形象在“三人行”中塑造。三个人物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交织的关系,他们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面貌被刻画得细腻鲜明。
【解析】6.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项,“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错,原文并没有交代青年人猜到“我”夜里偷听了他和老人的对话这个情节。根据原文可知,青年人对“我”警惕,态度冷淡,很不友好的原因是担心“我”会告发他和老人。
故选B。
7.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项,“插叙的手法”错。应是补叙。从叙事方式来看,小说中“我”把臂章摘下来藏起这一情节是补充说明“我”和青年人都是抗日分子身份,为两人最终消除戒备作铺垫。
故选C。
8.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正面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从“经验丰富”“机警果断”“爱兵如子”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结合“是一个浓鼻音的老人在说:‘你听!蛟在叫呢。你听听这声音,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分析可知:老人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可见老人根据水的声音,就知道水一时半会儿退不下去,表明老人经验丰富。
结合“是那浓鼻音的瘦小的老人,他急急挥着手说:‘躲一躲吧!从夏店来了鬼子兵,还有二十里’“分析可知:老人留心鬼子的动向,一有消息就带着伤员迅速转移,表明了老人机警果断。
结合“那老人担心地望着横搁在他膝头的伤脚……一面把一个小白纸包递给青年人”“老人伸手抓了几下胡须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指着搁在膝上的脚说:‘上药吧’”等分析可知:他操心伤员的安全,心疼伤员的伤情,他对伤员的关心爱护使“我”误认为他们是亲父子,表明了老人爱兵如子。
9.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态度,可以认为“‘同志’更贴切”,也可以认为“‘三人行’更贴切”。然后从文章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旨等角度阐述理由。
如果认为“‘同志’更贴切”,那么从人物形象上看,“我”与青年伤员均是脱离了大部队的抗日战士,使用“同志”做标题可以展现抗日战士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形象。从结构上看,青年与“我”一直互相防备,在转移过程中青年才通过臂章确认“我”为“同志”,可以点出小说人物的身份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主旨上看,“同志”这个标题更好地表达和歌颂抗日志士之间的革命情谊,使用“同志”可以突出小说主题。
如果认为“‘三人行’更贴切”,那么从人物形象上看,三个人物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交织的关系,三各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面貌得以鲜明的塑造。从情节看,小说的情节是围绕“三人行”写了一位老人和两名战士三人一同转移的故事。从主题上看,“三人行”这个标题更明显地表现了三个人是在转移过程的军民之间和同志之间的鱼水情深、革命友谊。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标题使用“三人行”更贴切,言之有理亦可。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在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周围的山上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兵之计。
(2)在军帐之中筹划谋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
14. ①张良有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以及对高帝的无限忠诚。②张良与韩信同样是具有功勋的大人物。韩信自立为王,给高帝以威胁和压力,张良洞察秋毫,故婉言谢绝。
翻译: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仆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依礼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为他祖父、父亲做过韩国五代相国。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轘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用两万士兵去袭击峣关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守关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商人容易用利益去动摇(他的)心志。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在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周围的山上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收买秦军将领。”秦军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要接受提议,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果士兵们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沛公于是率兵袭击秦军,并大败秦军,于是到达咸阳,秦王子婴向沛公投降。
汉王元年正月,沛公派人(向项王)请求得到汉中的封地。项王就答应了,张良乘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毁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显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让张良回去,汉王前行,随后烧毁断绝所经过的栈道。项王因此没有了向西忧虑汉王之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地区作为封赏,(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嫌隙;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可以马上任用。而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送关东之地,就捐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军就可以攻破了。”最终击败楚军的,正是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作战,经常作为出谋划策的大臣,时常跟从在汉王身边。汉王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的印信,汉王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军帐之中筹划谋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相会,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情愿受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去世,八年以后张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答案】15. A 16. 诗人因为被权贵们鄙薄,才到江州任这个闲官。要不然,也不会有松下闲坐、池畔漫行这样的闲情逸致。诗人看似喜爱清闲,实则内心无奈、苦闷。
【解析】
【18~20题答案】
【答案】18. B 19. A 20. B
【解析】
【分析】
较于吃生蔬菜③烹饪方式 选择
22. ①研究表明,蒸和煮更有营养;②只要多吃蔬菜;③生熟搭配;④就能改善健康状况。
23略
(
高二语文
第
1
页
共
1
页
)